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现就加快建设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党的*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期党中央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决策。为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多项重要决定,提出要在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当全国现代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之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市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更是落实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具体举措。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打造“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现实选择。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我市制定了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等行动纲领,规划了至2011年人均GDP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2010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9%等发展目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营造适宜创业的优良环境,巩固提升我市现有的创业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平台,培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企业与创新人才;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人居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珠三角率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优化发展示范区。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市发展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相继凸显,集中表现为要素制约明显、环保压力增大、外需带动减弱、发展成本上升、镇区发展不平衡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转变当前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协调;有利于主动适应趋紧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市应对外部风险的实力;有利于促进镇区均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专业镇经济与组团式产业带;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强产业协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演进的加速器。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最终发展成为体系健全、技术先进、结构高级的工业化国家。当前,我市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遵循了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重要精神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将我市打造成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主力市,争当全省现代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9:39;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比例为2:50:48;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现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的主体,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技术自主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坚持特色发展原则。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挥既有区位、产业、人文、社会管理等综合优势,继续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强化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在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3、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4、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原则。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互动,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
5、坚持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密度,有序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培养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促进产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
6、坚持开放合作原则。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内外资的利用水平,引导产业资本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技术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风力发电、物流装备、游艺设备、纺织机械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国家火炬计划*(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配套服务能力;引进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鼓励发展船舶制造业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船载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加快推进船舶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以自主品牌、技术为主的风电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游戏游艺设备、港口物流设备、纺织机械等成套专业设备。
(二)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型环保。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数字化音视频产品,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加快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新技术及新产品、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高地;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及特种功能、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污染物处理设备等新型环保产业;努力发展数控机床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家电、纺织服装、家具、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品牌为龙头,重点开发节能、环保、网络和时尚型家电;实施“名牌名师”战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档次,提高影响力;发展美观耐用、智能型的高档五金制品;以科技进步促进家具行业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上档次,积极承担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商务与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六个产业。重点是吸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进驻,培育发展新型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策划、专业会展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完善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产品中试、产品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专业市场;提升传统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业生态、商务会展和文化体育旅游业;建设文化艺术品、游戏游艺设计、动漫创意、影视制作、古旧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五)发展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特种养殖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五个产业。重点发展花卉、水产、南药、珍贵树种等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专业物流市场,促进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食洽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机械、技术、市场、信息、质量、标准、人才培训和劳动就业等农业配套服务业,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六)发展以交通、能源、环保等为支撑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港口、内河航运和陆路交通产业,电、油、气等能源产业,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产业。加快构建“六纵五横九加密联络线”的干线公路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公共交通网络、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加快构建“一港五区”的港口布局,构筑立体化、区域化、功能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燃气电厂、热电联产电厂和电网;积极推进市域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和石油仓储建设,提高我市能源储运供给能力;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四、重点建设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五大载体
(一)打造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区。按照“组团布局、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统筹协调跨组团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区域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四大组团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信息、互联网、授权为纽带的虚拟经济,建立和推广“*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把传统产业基地打造成为网络上的新型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的14个技术创新专业镇、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产业升级示范区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遵循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内在规律,通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区,发挥其产业集群增效、产业创新带动、加工贸易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服务业集约发展等示范作用。
(二)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依托现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中国电子(*)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基地;抓好国家火炬计划*(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广东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打造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高地;承接南沙等周边大型石化基地辐射,打造新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市东部地区沿海优势,打造船舶生产基地;以*明阳风电设备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借助毗邻广州汽车生产基地的地缘、市场优势,依托中炬汽配工业园,打造汽配产业基地;依托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等,加快区域重大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区。
(三)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鼓励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适销对路的内销品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鼓励、培育一批参与国际投资经营的本土跨国公司。完善加工贸易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政策,按照“腾笼换鸟、筑巢引凤”、“长大于消”的原则,有序推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到市外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加快市外产业转移园的规划和建设,力争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镇区利用产业转移腾空的土地规划建设若干个产业集聚区,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质项目。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我市外源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建设珠三角西翼重要服务业基地。强化规划引导和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金融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大型商贸和专业市场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成为全市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专业性生产服务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融资服务平台、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平台等产业共性服务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快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其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主动承接广深、港澳和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吸引跨国公司、国内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鼓励和引导本地优势企业设立市域总部。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西岸重要的产业服务中心、广深港澳的重要服务后台和服务外包基地。
(五)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建立一批清洁生产的示范项目和节水型、节能型、节材型、节地型及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以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专业镇为重点,积极创建省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工业园;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推进城市生态化改造,创建全国首批、广东第一个全国生态市。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和节约型生态城市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实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编制我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规划,落实现代服务业规划、能源化工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能源储备基地。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集约开发土地、推动产业转移、引导人口集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发展导向,制定产业投资强度、电耗、水耗等行业准入标准,限制低于标准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优惠政策,完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机制,集中力量投向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潜力产业,重点用于该类产业项目的研发升级与创业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产业招商水平,加强与国内老工业基地、周边地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合作与对接,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高端产业和先导产业,积极参与穗深港澳的现代流通大商圈建设。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建设创新型*。实施科技强企计划,制订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级技术标准。加大科技服务和创新基础设施投入,选择一批集成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攻关,打造四大组团重大区域共性技术平台,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和专项建设,依托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发展高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引进一批技术改造的重点科研合作项目,全面推进科技创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建立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的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技术委托开发等渠道。大力实施名牌名标带动战略,发展服务业产业联盟,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三)拓宽融资渠道。在我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专项引导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支持关系产业主导方向的关键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制定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的政策,鼓励和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我市创投领域,在我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建设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为本地企业兼并重组、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和创业资本进入与退出提供平台。大力培育企业上市后备资源,推动优势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上市融资,整合区域特色产业资源实现上市发展,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运行稳健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探索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创新,通过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新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行政服务提速工程,依托市行政服务在线等核心电子政务系统,通过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加快建立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行政体制。鼓励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及国内外知名咨询评估、风险担保、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组织进驻,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公路、公交、桥梁、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产业领域重点引入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手段。
(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内通外拓”的思路,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中江高速、广珠西线高速为依托,加快构建“四高速、五横、六纵、九加密”市域干线公路骨架网络,加强市内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积极参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深中通道、广东沿海铁路的建设,强化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公交站场与城际轨道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积极构筑我市“一港五区”水路运输体系,继续推进出海口及内河航道整治,重点建设*港二期扩建和黄圃港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强堤围、涵闸、水库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
构建适度超前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电源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加快嘉明电厂等骨干电源以及50万伏桂山变电站等项目的建设,提高电力自给能力及输配电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提高城市气化率。
(六)推进节能减排、集约用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积极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等措施的社会应用。加强能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产业集群热电冷三联供,加快三角、黄圃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建立污染物排放与项目建设联动机制,实现“控制增量、缩减存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淘汰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完善重点污染源、汽车尾气、河流水质、空气质量等环保监控系统,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强化集约用地,土地指标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倾斜;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和发展产业用地。
(七)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实施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工程,到2010年建成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实训基地,2011年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合理设置课程,改善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造就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人才队伍。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引进,实行柔性人才流动制度,启动高素质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高素质紧缺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着力引进一批适应我市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经贸、外经贸、科技、农业、统计、国土、规划、交通、建设、环保、财政、文化、旅游、工商、信息产业、教育、人事、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工作,负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建立发展现代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有关引导现代产业发展各类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资金使用;制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发展合力;根据省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要求,建立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制定考核标准,对各部门和镇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