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城市之魂。随着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设文化名城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创新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形成全民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为取向,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务
全面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不断增强我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2009年底前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到“*”期末,全市形成更为高度自觉的共同文化追求,把*建设成为孙*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深厚,城市人文精神得到较大提升,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全面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以名人效应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孙*文化的研究工作。加大力度整合*市孙*研究所、逸仙图书馆、孙*故居纪念馆等资源,构建传统文献与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研究信息中心”。组织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孙*研究。创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孙*学术论坛品牌。
提升孙*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入发掘提炼孙*先生“天下为公”、“敢为天下先”等伟人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新时期*人精神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纪念孙*先生的活动。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责任意识,使新时期*人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加快孙*文化的开发利用。加大孙*故居及周边地区的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开发力度,将孙*故居景区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物标和城市窗口。大力推进以孙*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新闻传播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融入孙*文化,以名人效应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价值
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汇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分解和落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任务。全面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状况和历史价值,完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选择一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镇区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入挖掘香山历史人文资源。加强对*名人、发展史、华侨史、商业史的研究。重点拓展香山人在近代中国工商业史上所作贡献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价值。
挖掘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建立以革命遗址为基础、教育基地为载体、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体系。建设革命历史名人公园,增加烈士陵园的历史文化元素。建设*镇石门村抗日根据地文化街区和*珠江纵队活动遗址文化街区。
保护利用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资源。整理、归纳、提炼港口镇民主村和民众镇新平四村青年突击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中顺大围、西河水闸遗址、长江水库大坝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遗址,提升岐江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温泉宾馆等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建设项目。
提升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打造*品牌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扶持有实力的非文化企业对现有文化企业进行投资、兼并,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游戏游艺、影视动漫、工业设计、演艺会展等创意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开发提升特色产业文化。重点提升小榄五金、古镇灯饰、*红木家具、沙溪休闲服饰、黄圃食品等特色产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鼓励有条件的镇区建设特色产业文化博物馆。
培育发展*饮食文化。增强*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定期举办“*美食节”。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开设连锁店。
扩大产业文化交流合作。大力扶持我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出口。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项目落户*。,积极利用外资建设和改造文化基础设施。
加快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快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期公布。继续挖掘和保护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民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将“口传身授”转变为有文字可依和音像皆全的数字化档案,构建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规划建设*民间艺术剧场,进一步整合醉龙、飘色、咸水歌以及龙狮凤鹤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一台适合市民和游客观赏的高水平民俗民间艺术大型表演节目,提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水平。大力开展健康活泼的传统民俗活动,营造有利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环境。
积极构建三级现代图书馆网络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快规划建设市新图书馆,将其建设成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构建三级现代图书馆网络。市新图书馆和各分馆实行统一标志、统一管理、书刊通借通还、资源完全共享的联合服务制度。到201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要达到200万册以上,人均拥有藏书数1.6册以上。
打造特色博物馆服务体系。在孙文西路、民权路、民生路、民族路等区域,建设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中小型的博物馆群。建设*名人纪念馆。
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镇区、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争取到2010年,各镇区文化设施达到省特级以上水平。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数字*”。建设城市文化电子票务系统,实施市内重点文化设施“一卡通”工程。
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打造以有线数字网络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
增强博爱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擦亮慈善万人行文化品牌。加大对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创新力度,形成有明显*特色的博爱文化。进一步拓宽文化主题活动和旅游文化活动,将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红十字文化与博爱精神相结合,增强博爱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将各镇区的慈善活动、公益活动纳入慈善万人行活动的总体规划,增加慈善万人行这一特色文化品牌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开拓完善日常化、长久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各镇区的志愿组织和村(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实现更多居民享受志愿服务。大力发展长者义工、家庭(亲子)义工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形成人尽其才群贤毕至的文化名人方阵
凝聚一批名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群贤毕至的*文化名人方阵。培育一批文学艺术家、编辑记者、主持人、社科理论家、出版专家、文化经营管理专家等文化名人。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吸引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落户*。争取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参与我市文化建设。
创作一批名作。坚持精品战略,鼓励创作一批能体现文化名城水准的精品佳作。建立*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培育一批名牌。把孙*故居、市博览中心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打造成著名的城市物标。努力争取省级以上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常设性文化艺术活动落户*。
引导人们自觉树立生态观念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将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各个环节,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观念。发展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全面实现生态市创建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正确处全力打造温泉片区、*片区、*片区、城区片区、长江片区、*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努力将孙*故居景区和北台景区创建为5A级国家旅游景区。
完善文化名城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对文化名城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名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市成立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指挥协调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各镇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文化名城建设的工作责任。进一步调整充实市直机关单位和镇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增加文化名城建设的相关考核指标,确保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主体,提高人的素质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按组团布局统筹在各组团规划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加快*中专迁建工程,重点办好三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继续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营造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强化文化基础性教育,鼓励电子科大*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开设文化艺术专业,引导和帮助广大市民培育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加强重点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提高全民体质达标率。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推进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社科联、文联以及各类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发展。鼓励具有经营性功能的文化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用好用活政府资源,办活文化经济。创新公益文化活动组织机制,探索公益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和服务项目社会化投资运作模式。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快构建导向正确、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速文化成果的传播和普及。搞活文化公益事业单位运作机制。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要有文化硬件和文化软件作支撑。到"*"期末,全社会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八大文化工程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市、镇区两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
———用好用活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市宣传文化的宏观调控,包括扶持宣传文化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工程项目、宣传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奖励、群众性文化活动、产业文化发展等。同时,鼓励在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引入社会资金。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划出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引导社会机构、企业、个人的资金参与各项文化建设。大力推介本地公益文化活动,树立公益文化品牌,积极向海内外推介宣传和进行融资。采取联合主办、冠名、广告招租、利用活动现场和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吸引非文化机构、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拓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参与面。
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新办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吸引民资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方面与国有文化单位享受同等待遇,取消对非公有文化企业在经营范围、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扶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申请上市。
完善文化事业激励机制。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对新建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评估验收,符合市考评标准的适当给予奖励。对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等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作出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开展重要文物和珍贵物品的捐赠征集活动。设立政府文化大奖,对在文学文艺、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秀成果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