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事局加强人才的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和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科学人才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以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努力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2、工作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力争在*期间,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生动局面,为倍加奋力,率先崛起,实现天长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3、积极推进教育体系创新,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开发体系,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中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认真整合我市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市内外民间资本兴办职业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选择一批好的企业作为职业培训学校的实习基地,不断提高职业培训水平,尽快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网络。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人人都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城市。
4、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按照培养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要求,围绕提高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采取普遍轮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对党政人才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期间,要以市委党校和职教中心为基地,依托有关高校对全市党政人才进行轮训,原则上科级以上(含科级)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党政干部到重点院校接受培训,力争到*末将全市所有党政干部轮训一遍。同时,每年从市直单位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乡、村任职挂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回天长工作或带项目回来创业的,市财政补足其攻读期间各项工资待遇,可连续计算工龄并享受同类引进人员优惠待遇。
5、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力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着力扩大和提高全市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结合全民创业行动,认真研究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在促进企业的成长进程中,同时注意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创业成才、实干兴业的良好环境。把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作为重点,加强职业经理人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人才资源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运作规则、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6、狠抓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抓好事业单位人才的培训,力争通过政府计划性培训、行业培训和单位自主培训等方式,在2-3年内使事业单位管理者素质及其管理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各类人才知识水平不断更新。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培训,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定期重点资助一定数量的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到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培养造就一批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善于组织较大科研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开发人才。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企业人才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教学手段。采取与高校联合办班、电教授课和邀请专家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等形式,定期为企业培养管理、销售及技能人才。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要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开设机械、电子、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制药、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力争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并有组织地实行订单教学。
7、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在普及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扎实开展农村“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重点抓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高级人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做好农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鼓励农民通过学习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专家大院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基地。
三、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全方位吸纳各类优秀人才
8、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扩展人才引进范围。认真查找和排除影响人才引进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大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以上职称技能人才,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国际贸易人才和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配合滁州市“引博工程”,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积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谋服务。
9、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站。依托高校建立我市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站,由市科技局每年根据企业需求引进一定数量在校研究生利用假期来我市开展短期实习锻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管理上的实际问题,同时,增进在校研究生对我市企业的了解,以吸引他们毕业后来我市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我市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10、突出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人才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建设专业化的研发中心。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企事业单位设立研发窗口、科研开发基地,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内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努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企业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为支持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市政府对在引进人才上资金有困难的企业,将给予适当补贴。
11、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的柔性机制。建立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暂不将户口迁入我市,并与我市签订一年及一年以上工作协议的以下四类引进人才可以申领《人才居住证》:具有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具有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大专学历并所学专业是我市急需或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持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紧缺工种中具有高级工证书的人员;经有关部门认定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以上人才可以在不改变户籍和不转移人事关系的情况下,向天长市人事局申领《人才居住证》。持有《人才居住证》的可在本市申请因公、因私出国(境)手续,其学龄子女原则上就近入托就学,亦可选择市区学校入托就学,免收择校费。对每年来我市连续工作3个月以上的各类人才,其子女可以在我市借读,不收取借读费。上述四类人才如户口迁入我市,其配偶、子女的户口也可一并迁入,并免收一切费用。
12、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1)建立市政府人才特殊津贴。企业引进的博士、硕士,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在我市工作满一年以上的,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根据其工作业绩,每月发给一定数额的政府人才特殊津贴。对引进的高级技能人才和我市支柱产业急需的机械、电子信息、生化医药、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实用人才、优秀管理人才,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贡献的经审核批准也可享受政府人才特殊津贴(政府人才津贴的具体使用办法另行制定)。
(2)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以先聘任中级以上、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再行申报评审,其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结构比例或指标限制,用人单位可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岗位需要自主聘任;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和紧缺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来天长工作的,可先办理落户,再荐业择业,人事部门为其免费提供人事服务。
(3)用人单位在与受聘人才确立聘用关系后,应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切实解决探亲、培训等实际问题。
13、成立外地人才联谊会。切实关心和爱护人才,由市人事部门牵头组建天长市外地人才联谊会,开展经验交流、倾听他们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每两年组织一次体检,切实把联谊会办成外地人才之家。
四、完善激励政策,建立长效用人机制
14、完善党政干部任用和公务员录用制度。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领导干部岗位推行公开选拔制度,逐步实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职务任期、全委会投票表决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
15、鼓励市内企事业单位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市内企事业单位兼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经单位同意,在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情况下,可平行受聘到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鼓励事业单位富余人才向民营经济实体流动,其人事、档案、工资关系保留三年,三年后自愿回原单位工作的,连续计算工龄、职称考试评审不受影响。探索实施党政机关一般干部跨行业、跨部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制度,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更大程度地为机关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16、加大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创业扶持力度。科技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含一人注册的公司),其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付,首期出资额(含高新技术成果作价部分)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出资可自执照核发之日起两年内补足。凡进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在三年孵化期上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经考核和市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市财政等额补助。企事业单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要对研究开发该项科技成果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报酬。项目经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完成投产后3-5年内,从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或扩股、赠股)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转化人员。
17、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50万元设立市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专项用于人才的培养、奖励和发放人才特殊津贴。同时多渠道筹集人才资源开发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及个人自愿捐赠,为人才开发引进提供资金保证。
18、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设立“天长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奖每三年评审一次,设一、二、三等奖,重点奖励在产品、工艺、方法、材料等方面做出较大技术创新及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社会力量在本市范围内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以激励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
五、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市场建设
19、规范人才管理,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事部门负责对企事业单位引进交流的各类人才进行档案托管,协助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招聘、引进、调配、培训、派遣、考核、职称审核、合同鉴证等工作,全市人才供求信息,掌握人才流动情况,监督合同履行,协调双方关系,维护双方利益。同时,全面掌握全市人才状况,搞好人才服务和管理工作,合理调配人才,保证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20、建立创新用人环境考评体系。市人才工作领导组要对企事业用人单位制定硬性的考核评价标准,并通过严格考核,促进企事业单位不断改进用人环境,以良好的用人环境集聚人才、留住人才。
21、建立突出人才评价机制和绩效通报制度。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考核,逐步建立人才综合考评机制,促进人才效益与其获得的职位、薪酬和社会地位相适应;定期开展人才绩效通报,推动人才竞争,更好地发挥人才效益。
22、强化人才引进的宏观指导。建立完善天长市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定期集中人才资源信息制度。通过加快实施人才“电子政务”工程,不断完善人事政策法规查询(咨询)服务和人才引进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加大对人才结构调整、引进、培养等工作宏观指导。
23、不断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资金投入、社会保障、人才流动及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援助。各单位要严格遵守有关人才政策,积极推动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4、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加大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力争早日建成服务周到、信息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不断规范人才中介市场,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允许民间资本、企业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在我市境内开展人才中介服务活动,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化、产业化。加快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服务对象,逐步建立以委托招聘、人才引进、档案托管、职称评定、薪酬咨询、人才评价、人员培训、人才派遣等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服务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六、加强领导,再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5、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市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人才政策的实施和督促检查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认真做好制定政策、整合资源、营造环境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
26、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的人才意识,把发现、培养、集聚、使用、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绩效作为各地、各单位人才目标管理责任制重要内容,严格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加快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定期“议才”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27、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宣传、广电等部门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报道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重要贡献和各用人单位鼓励、支持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氛围。
28、全面推进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人才政策,要把人才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组织、科技、人事和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既要引进人才,又要积极主动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经济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要求抓好实用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切实发挥联系广泛的作用,共同推进我市人才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