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委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委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贸委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市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指导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发展服务产业与强化公共服务相结合,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坚持利用市场机制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之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日益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增强。“*”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快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到2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增加值达到680亿元,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3%,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以上。

2.将我市建设成为服务业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加强资源集聚和提高配置能力,到20*年,使我市成为石化、电子、服装制鞋、农副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区域性市场中心和展示中心,成为珠三角重要物流中心之一。到20*年,进一步成为华南地区区域性石化数码产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特色农业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3.服务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合理完善。到20*年,逐步形成市、县(区)间产业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合理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根据我市各县、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区位、要素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选择不同的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到20*年,*服务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港、深、莞、惠经济圈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4.服务业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年,基本形成服务业各类产业主体自由、平等、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到20*年,基本建立起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环境,形成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业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5.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到20*年,我市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形成方便快捷发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港口码头吞吐量显著增长,公路密度达到80公里/百平方公里,旅游设施更加完备,一批高星级宾馆饭店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大型专业化市场与展馆建成,全市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科研的基础条件更加完善。

(三)战略思路。

从解决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因素出发,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载体、供给投入与运行环境入手,实施城市化、开放带动、改革创新3大战略,促进我市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1.城市化战略。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城市规模和人口的集聚。目前我市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要加快我市的城市化进程,消除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的障碍,加快农业向非农产业、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扩大服务业发展的容量和空间,以城市化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到20*年城市化率达到74%以上,到20*年达到79%以上。坚持城市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并重,加快发展市中心城区,构建一主多副、功能互补的网络型、组团式大城市。

2.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和招商引资步伐,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培育总部经济,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品牌,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业态和经营方式,积极主动承接香港与国际服务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CEPA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服务业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通过开放合作,扩大服务空间和提高专业化水平。

3.改革创新战略。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建立公开、平等、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消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空间布局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的原则和集中性与网络化相结合的特点,我市各县、区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和要素特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选择不同的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扩大服务业对外辐射能力,梯级推进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上以惠城区、惠阳区为服务业发展中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金融业、餐饮业,形成*服务业的聚集区,发挥区域性的综合服务功能;大亚湾开发区为沿海重点优化区域,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金融业;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

(一)城市中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

1.惠城区。

惠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与城镇布局密集,经济较发达,社会消费能力强,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较为集中。同时,惠城区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齐全,科教文化基础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强大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惠城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惠城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是强化中心城区的多功能作用,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对各县、区和周边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开骨架,逐步充实完善新城区、改善旧城区环境和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服务业、旅游业、科教产业、物流业、批发性商贸业等。突出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特色,增加吸引力和凝集力,发展总部经济,全方位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优化核心、延伸中轴、发展新城、强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完善由旧城商业区、中心商业区和外围商业区组成的商业体系,丰富商业区的内容,发展多种商业业态。在中心城区外围交通便捷地区,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建设若干汽车、建材、农产品、电子信息、纺织品等大型商贸中心。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集中建设包括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区和专业物流区在内的公共物流区,在江北建设综合性会展中心。

2.惠阳区。

惠阳区要增强承接珠三角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重点发展能为深圳、大亚湾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增强惠阳在“一城两区”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业和专业化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根据自身优势,加快引进四、五星级酒店群,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同时,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文化娱乐业。

3.大亚湾开发区。

大亚湾要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为目标,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信息服务业。在规划布局上,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区,配套建设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港口、码头、电力、信息、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加强园林绿地、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建设“石化名城、绿色港湾”打下坚实基础。

(二)县域——打造特色服务业。

1.惠东县。

惠东县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和港口物流业。推出具有惠东特色的旅游精品,以巽寮滨海旅游和高潭中洞红色旅游为重点,整合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特色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与鞋业、服装、大宗农产品等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碧甲港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依托三个国家一类码头,进一步抓好海洋运输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大港口吞吐量,提高港口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

2.博罗县。

根据博罗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是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博罗县要建设以罗浮山宗教文化旅游和象头山生态旅游为龙头和重点,以缚娄古国遗址、古迹文物、漂流等旅游资源为辅的独具魅力的旅游产业,把罗浮山打造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会议中心,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岭南第一山”。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一批能力强、档次高的工业原材料供应批发市场、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五金家具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和物流中心。

3.龙门县。

龙门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南昆山、桂峰山、田美温泉、永汉温泉、沙迳古民居、田园风光等景区(点)。龙门县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重点抓好“六个二”的开发:即开发两座山(南昆山和桂峰山)、两条河(西林河和沙迳河)、两个湖(天堂湖和七仙湖)、两温泉(龙门温泉和南昆山温泉)、两文化(农民画和文物古迹)、两风情(瑶族风情和溶洞风情)。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和农产品商贸物流业。

三、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今后几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开放、提升改造等多种途径,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重发展产业关联度强、经济带动力大的行业,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一)旅游业。

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毗邻港澳及珠三角市场的区位优势,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业。

1.打造*旅游五大顶级品牌和十大精品线路体系。

*旅游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滨海五星级酒店群、顶级森林度假胜地、顶级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顶级旅游区域等五大旅游顶级品牌;打造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养生健康游、滨海生态悠闲游、历史文化寻根游、绿色农业观光游、运动健身休闲游、客家饮食文化游、城市观光会展游、工业环保特色游、拓展漂流探险游等十大精品线路体系。

2.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亮点,加快规划和完善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巽寮湾、白鹭湖、中信汤泉等特色旅游景区,构建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改造和新建一批星级饭店。到20*年,全市新建*家五星级饭店、20家四星级饭店,星级饭店高、中、低档次的比例为*:40:50;新建4A级旅游景区6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开发东江游。通过水东街、合江楼、中洲塔的重建和修复,把东江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旅游的一个亮点;打造西湖大观园文化区,深挖西湖文化内涵,建设长期供游客观赏的文化舞台;建设丰山东江革命纪念公园、飞鹅岭东征纪念公园、孤山东坡园等三大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红花湖景区和高榜山景区。

3.规范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加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整治非法经营旅游业务,打击欺骗、强迫旅客购物和“宰客”等行为,维护旅客的权益。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开放旅行社市场,设立导游公司、城市游客服务中心,并允许设立外资旅行社。设立旅游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加大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

4.强化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依托,加强旅游宣传的总体策划、包装和推广,举办各种招商引资洽淡会、各类艺术节、旅游节等,发展节会经济,做大做强会展业。着力提升“*生态悠闲旅游节”、“龙门县南昆山生态旅游节”、“大亚湾渔家风情欢乐节”、“惠阳客家美食节”、“美食嘉年华”等重大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树立*旅游休闲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拓展旅游市场。

(二)交通运输和物流业。

1.构建和完善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完善港口、铁路和公路主骨架、水运主航道、港场站主枢纽及相应的支持保障系统。积极推进*机场恢复民航工作,把*机场建设成为以货运为主、客货两用、军民合用的珠三角主要支线机场;重点建设厦深沿海快速客运铁路、*段中海油铁路专用线及接轨站场扩改工程;重点完成惠莞高速、惠深沿海高速、惠大疏港高速、广惠高速东延线、广河高速、从莞高速、粤湘高速等高速公路和惠南大道、惠博公路以及汽车客、货运站场建设、改造工程。到20*年,建成以港口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全方位、立体化、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使*成为珠三角东部与粤东、赣、闽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物流枢纽。到2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00公里。

2.提升完善交通运输业。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拓展客货运输线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运营结构,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形成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换乘规划,留足留好换乘枢纽用地,实现*市区一城两区公交一体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以高等级公路为依托的城际客运网和以中心镇为龙头的农村客运网协调发展。到20*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班车。到20*年,每个县、区建成一个一级客货运站场,中心城区建成2个~3个一级客货运站场。按市场化方向推进公交体制改革,组建汽运集团或公交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港口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现代物流业起着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港优越的自然建港条件、日臻完善的港口设施、京九铁路南线最便捷出海口,以及我市电子产业快速发展、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投产,1200万吨炼油、LNG电厂、*港集装箱码头等项目的引进和开工建设等契机,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重点建设沿海各类码头,优先建设公用型码头,扩大荃湾、东马、碧甲三大港区规模,配套各种通关设施;加快惠大铁路进港线的建设步伐,发挥港口物流水铁联运的强大功能;加快*港内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实现区港联动,争取把*港建设成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吸引国际知名运输企业和船队加入,开辟新的航线,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利用毗邻深圳盐田港优势,加强与盐田港合作,借助盐田港的丰富货运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港总体发展水平。

4.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以石化数码产品、纺织服装、鞋类、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三)现代流通业。

初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零售体系;初步建立起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

1.规划“四线三圈二带一心”的生态休闲型大商业格局。

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大容量、多功能商贸中心,形成以商贸中心为枢纽的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体系。重点规划打造“四线三圈二带一心”的生态休闲型大商业格局。

四线:东南线—利用三环路、四环路连接水口,配建完善的商业服务带;南线—利用惠南大道连接惠阳,打造连接深、港、澳商业带;西线—利用四环路连接惠环、陈江,构建连接东莞的商业带;北线—利用*大道连接火车北站、小金口,发展北部新城区、国际会展中心、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和零售服务商业区。

三圈:惠城商业圈—打造具有商务、贸易、金融、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核心商业圈;惠阳-大亚湾商业圈—发展适宜的现代消费、现代服务、高级商务、专业会展和旅游休闲综合商业圈;东江-惠环商业圈—构建以现代批发、零售为主体的商业圈。

二带:在穿越市区的东江、西枝江和大亚湾海岸线两条自然生态景观带,打造*最亮丽的滨水休闲商业服务带。

一心:在*市主城区,打造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大商圈,构建高级商业中心。

2.大力发展新型的流通业态。加快流通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便民店、仓储式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经营、网络商业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延伸,向社区、农村延伸。引进和发展管理咨询、特许经营、租赁经营、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3.加大商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流通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和资产重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积极培育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并购、联盟、参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利用资本经营、第三方物流、多式联运等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

4.提高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必要的规章制度,完善电子支付、信用认证等支持系统。

(四)房地产业。

房地产对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市要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地处港、深、莞、穗特大城市边缘的优势和洼地效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成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1.着重开发现代化精品社区。优先发展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城、博罗县城、大亚湾开发区以及一批中心城镇的房地产业。大力发展商业房产、住宅房产、旅游房产、工业房产等房产业态,重点开发一批规划科学、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社区。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项目。积极拓展房地产发展内涵,着力推进房地产向标准厂房、研发中心、公司会所、总部、康复健身业等方向延伸。

2.提升我市房地产业整体实力。扩大市场开放度,引进和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规模效应大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集团。推进房地产开发进度。加快建立物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各项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逐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3.努力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消费环境。加强住房市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和规范住房交易体系。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扩大房地产业务。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鼓励开展房屋置换和租赁业务。

4.延伸房地产业消费链。不断完善住房消费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全过程服务,提升物业服务档次。逐步推广新建住宅菜单式全装修,带动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

(五)金融业。

加强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金融业发展步伐。

1.加大开放力度。加大金融领域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加强与泛珠三角特别是港澳地区的金融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金融资源整合,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承接金融业外包业务,争取承接香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以采购、呼叫中心、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和数据处理等业务为突破口,逐步成为香港金融业后台服务转移的基地。加快农信社增资扩股、法人结构的治理,推动农信社向农业商业银行转型。

2.稳步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建立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保险服务体系,发挥保险业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稳定器”的作用,重点拓展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意外和健康保险等业务。

3.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引导、规范企业上市,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实施主攻证券市场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境外上市融资和寻机买壳上市的上市推进策略,进一步拓展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私募股权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发展完善资本市场配套服务,支持有关中介机构和企业对接,为企业上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与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系统和制度建设,统一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强化对违规失信者的披露和惩罚措施,优化融资环境;发展担保公司,健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六)文化产业。

以我市纳入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开”,推进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放开经营,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到20*年,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到位;20*年,形成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化、充满活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保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建设、完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省运会体育场馆、市博物馆新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做实做大文化产业打牢基础。建设一批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阵地,充分满足各阶层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域布局,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培育发展文化市场。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推动以文养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音像、娱乐、电影、演出、美术、文物、文艺、书报刊等文化市场,努力扩大产业化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培育和扶持一批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集团和出版印刷、图书发行、音像影视、演艺娱乐以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放开经营,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创作、编辑、演艺、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文化产业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3.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以我市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加快推进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产销等相关产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产业公司。建设完善体育场、馆等体育健身设施,努力办好第十三届省运会以及各类体育赛事。推进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其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

(七)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对促进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商务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数码节和中国?惠东鞋文化节等经贸活动,大力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与发展。

1.积极发展会展业。依托*电子业、鞋业、服装业等产业基础,发挥*在旅游接待、区位交通、展览场馆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条件,做大做强会展业。加大对会展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基础设施,提高*会展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的会展业,培育会展品牌;依托广交会、深交会、高交会的强大影响力,结合*市的区位优势,吸引众多参展商到*参展。加强对全市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整合展馆资源,促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内国际业务的优秀商务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3.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机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市场调查、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等中介服务。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科创中心。

(八)信息服务业。

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以加快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鼓励扩大信息消费相结合,重点解决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网络安全和市场开放等问题,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和山区信息化。确立市场在信息化建设中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推进*信息化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发展。

1.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到户,加快现有传输网络的优化升级,着力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电信普通服务;推动电信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通过电信服务业提升其他服务行业;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宽带接入、下一代网络(NGN);在应用层面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2.推广电子商务运用,拓展内容服务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重点应用工程建设。依托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重点建设政务、金融财税、价格、商贸、农业、教育、科技、工交、港务、公众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信息应用系统。同时着力抓好网上教育、医疗、电子商务、金卡工程、政府企业上网和信息化示范小区的建设,提高*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培育网络内容服务业龙头企业,完善以专业网站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应用。至20*年,形成5家~8家上规模的网络内容服务业企业。

3.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业与技术服务业。积极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利用我市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社区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信息工程的规划、评估、监理、测试等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

4.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数字认证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为信息服务业提供安全保障。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健全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的责任和规则,为信息安全共享提供统一的基础保障。

(九)科技服务业。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到20*年,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机制优良、服务质量好、产业化程度高和比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形成两大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密集区。

1.依托各类科技园,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公共科技信息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大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担保事宜,促进科技服务工作。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发展专利服务业和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业。建立市场化、国际化、开放性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3.探索建立科技风险基金。扩大开放,探索引进外资在*兴办各种形式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支持投资银行、技术评估机构等各类资本运营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形成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十)社区服务业。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拓展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到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培育发展各种社区服务企业,把社区服务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

1.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积极发展各种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文体娱乐机构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社区成为管理社会保障对象和服务社会化的基层单位。

2.发展家政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支持和引导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家政服务业,进一步推广家政服务人员执证上岗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市区居民,以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业、消费娱乐业、商业与流通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

4.引导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促进社区服务设施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产业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十一)农村服务业。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

2.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推进农村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结合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十二)公共服务业。

以适应城市发展高层次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扩大开放,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强化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水平,同时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加强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扩大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监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大力扶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满足社会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街镇和农村延伸就业服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到20*年,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根据国家和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出台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据我市实际制定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税费、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纳入目录的服务行业和企业实行财税优惠;推进公用事业价格体制改革,对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同网同价;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增加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鼓励和支持服务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全面放开服务业投资领域。

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除国家政策明确限制的投资范围外,其他领域要全面放开。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对民间投资主体实施平等的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以下领域: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影视剧制作发行、电影放映、书报刊与音像制品分销、体育经营等;积极发展多元投资合作办学,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改制和重组,发展非学历培训;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兴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有序进入金融、通讯、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供电供水、环保等公共服务业;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开放的领域和行业,都可对外开放,允许外资进入和经营;突破行政区划与行业界限,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

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方向,推进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垄断行业和领域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在金融、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加大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动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培育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机构在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福利等事业,除政府投资外,应制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并予以相应资助;对符合条件的民办(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医保定点资格;对符合条件的民办(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试行医保购买专项医疗服务。对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将岗位绩效与分配收入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各县、区也应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对引进并经认定的国内外品牌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其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相应的地价、房价或租金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五)建设服务业公共基础服务平台。

建设覆盖全市的服务业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和系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重点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共基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电子商务认证与网上支付体系、人力资源保障等七大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规范市场管理。

规范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营造法治、公正、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虚假广告、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误导消费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制定垄断性公用事业服务产品的价格;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与个人的信用档案及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监督和惩戒失信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开放统一、共享的社会信用信息库;发挥社会监督、新闻监督作用。

(七)推进标准化建设。

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督促相关行业制定和完善服务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行业服务标准的管理和监督。对服务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制度。

(八)创新和扶持品牌。

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创新体系,研究制订支持服务业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关键性技术,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加以鼓励。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做大做强,在服务业的各行业中分别扶持2个~3个龙头企业,对纳入龙头企业和形成品牌的企业,在财政税收、用地、供电、供水、专项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品牌企业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发展,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符合规定的名牌出口企业,质检部门优先予以免检,海关提供通关便利措施;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从商标、专利、版权等方面加强对品牌企业和产品的保护。

(九)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依托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学院、*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校、*卫生学校、*商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放宽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服务业人才来我市落户和就业,做好引进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帮助解决其子女就学等问题。每年推出若干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对参加培训及考试的人员,经认定,可视情况给予适当政府补贴。

(十)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领导体系,成立市、县(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市、县(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项目的协调和指导。定期研究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策略;对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为企业解决问题;不定期举办服务业支柱行业发展论坛,宣传和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