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委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实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再造一个*的宏伟目标,根据党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十五”以来,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按照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目标和工作思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大,环境污染治理任务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进入“黄金发展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一个*为目标,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目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到20*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4∶40;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例达到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85吨标煤以下。
(三)树立科学发展六种新理念。一是树立投资、出口与消费共同拉动发展的新理念;二是树立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拉动发展的新理念;三是树立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拉动发展的新理念;四是树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共同带动增长的新理念;五是树立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流通业、创意产业带动发展的新理念;六是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理念。
(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一要制定《*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格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品,配套完善产业政策。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源头管理。二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围绕鼓励发展的行业选上项目,严格控制“三高”项目(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用增量结构的优化促进存量结构的优化。三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载体,确保主要目标的实现。
(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交流,促进区域开放和区际合作,形成有利于我市经济短期与长期发展的态势,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选择的良性互动。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根据*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方面的要求,我市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着力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以打造甜玉米、马铃薯、韭黄、梅菜、荔枝、年桔、蔬菜、花卉等8大特色农业品牌为主攻方向,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全面发展。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把农业效益的主要途经从生产环节向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扩展。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争取“*”期末全市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分别达到2家和5家以上。继续实施并完善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出口创汇、村企互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担保贷款、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
3.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力支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与修复及耕地开发。市级财政安排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及灾害风险准备金。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鼓励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优化工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元器件和软件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和机床电子等新兴产业。
培植生物产业。积极推动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运用。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生物专项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用生物技术培育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新品种,提高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电子、化工等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优质高分子材料、新型纤维、智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2.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促进电子通信、数控系统、现代农业、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3.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坚持海洋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健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化业等海洋主导产业。
4.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制药、禽畜养殖业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营养保健食品、速冻保鲜食品、绿色食品,逐步提高食品深加工水平。加大中药现代化研发力度,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支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调整石化产业布局。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石化后续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聚集和规模发展。
集约发展建材工业。继续搞好龙门县环球、光大、塔牌等水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严禁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使用节能、利废和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新型墙材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推进食品工业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保鲜、分离等先进技术,以粮油、肉禽、水产、果蔬的加工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转化增值能力。
在改造设备工艺上下功夫。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有65%的企业其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30%的企业其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努力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坚持节约优先、节约与开源并重的方针,着力改善我市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新能源。重点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制定促进新能源发展激励政策。实施新能源发展配额目标管理制度,引导企业积极投资新能源产业;制定促进新能源发展价格政策。促使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有较大的提高。
6.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围绕布局调整、体制创新和功能完善等内容,重点抓好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工业园的扩容、提升,更好地利用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政策,带动园区周边发展,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同时,加快启动仲恺大道商业区改造,发展园区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互相促进的态势,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强化港口规划,加强岸线资源控制和利用,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加快*港建设,把发展港口和建设出口加工区结合起来,形成大港口带动物流配送中心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格局。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园区产业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优先发展金融业。把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全市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市外、国外优质金融机构来我市开设分支机构或外资法人银行。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小额信贷,拓展保险市场。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五横三纵”高速公路为骨架,加强公路客货运输、城市公共交通、铁路、民航、港口等综合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运输网,提高运输效率。加强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构筑物流聚集区。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产品集散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业利用外资,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促进物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等经济签证类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加快发展会展业。
2.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化运作方式和集团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复制、文化娱乐、广告会展等文化产业,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扶持发展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整合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县域旅游经济,推进重点旅游区、精品旅游线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塑造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实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实施“35*工程”,以打造“度假天堂、休闲之都”为目标,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会展商贸”3大旅游体系;打造海滨五星级酒店群、顶级森林度假胜地、顶级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顶级旅游区域等5大顶级品牌;培育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养生健康游、滨海生态休闲游等*条精品线路。到2011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经营业态多样化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的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做强做大农产品流通企业。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和修理服务等,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3.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市和各县、区要根据经济总量的比例和自身财政状况,在预算内安排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先支持金融保险、现代流通、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商务服务、科教文卫、社会中介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的发展项目。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搞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及时向社会公布扶持服务业发展的鼓励政策。逐步实现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
(四)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质量。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利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利用原始创新成果。选择我市具有优势和对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原始创新成果到我市转化,显著提升我市基础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工程。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为重点,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提高我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技术自给率。
2.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培育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于一体的科技骨干型企业;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结合。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促进政产学研金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3.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各类科技资金结构,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重点。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要求,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按规定实行*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自主创新产品、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公司,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中小板市场。
4.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高技术带头人、中青年业务骨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企业培训为主体,各类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突出抓好节能降耗。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审核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参照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标准,并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强制性门槛。
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搞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
实施用能差别价格政策。制定行业用能限额和控制标准,对政府定价的电、气、油等能源,实行超标准能耗定额递进加价,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2.大力推进节约用水。
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进度,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按照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关于开展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工作的通知》(粤水规〔2007〕13号)的规定,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强制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和器具,提高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强制推行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和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的中水回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到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中水回用率达到30%。
利用价格措施促进节水。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资源差别定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措施。坚持总量控制、分类计价、定量供应、超额加价的原则,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限额用水。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资源有序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建立健全矿业开采准入、资质管理等制度,适度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限制优势矿种过度开发和过量开采。推进余能资源高效利用。鼓励余热、余压、余汽等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安装余能综合利用设施的,按规定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和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沼气、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
(六)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
把环境、资源和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1.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审批和供应土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国家和市重点建设项目、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和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对于禁止类项目及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的允许类项目,不予安排用地。对于限制类项目用地,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审批。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认真研究提高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径。
2.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重点项目环保审批公众咨询和听证制度,落实环保前置审批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依法限制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即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大力整治江、湖、河涌污染,确保水环境安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积极抓好生态整体化建设,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四大城市森林公园、“一环九线”绿色长廊、潼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村庄风景林、东江生态休闲公园等建设。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强化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加强东江流域水资源、山区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建设,使全市生态质量有明显改善。
(七)抓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根据各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抓紧制订我市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明确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有疏散、有集聚、有禁止、有限制地对资源与要素加以引导,实现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合理配置。体现政府倡导的区域公平,实现更有效的增长效率和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