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气象局市委发展气象事业管理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气象局市委发展气象事业管理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气象局市委发展气象事业管理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在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气象事业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粤府[*]135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防灾抗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气象事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每年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江洪水、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寒冷、强对流、雷电、浓雾、龙卷风、干旱等灾害及其发生的次生灾害的危害,平均每年有2~3个台风会给我市带来严重影响,雷电日数超过90天,全市暴雨日可达20天。在全省范围内,我市是局地性强降水和强对流(大风、冰雹等)灾害的多发区。同时,汛期西江大水严重威胁我市安全。西江集水面积大,干流水2214km,汛期易形成流域性的大洪水与特大洪水。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5%。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为有效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已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科学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太阳能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是山区农业大市,广大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强化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提高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技支持和服务产品,对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目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重大气象灾害连年发生,我市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百年一遇的西江特大洪水和严重台风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宜、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全市气象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捕捉率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比建设前提高10%,将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0分钟,基本实现定时、定点、精细化、无缝隙化的气象预报;使我市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处于全省中上水平。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设综合气象观测工程,提高准确把握天气气候实况能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天气气候资料是气象、三防、地质灾害防御和水文、农业、工业、建设、环保、旅游、供电、交通等相关行业业务服务与科研开发的重要基础。要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未来五年,要重点加强天气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主要江河、水库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用1--2年时间,首先完成每镇一站的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到“*”末期,要完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基地、风廊线仪、雷电监测、农业及生态监测等灾害性天气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形成完备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逐步开展干旱、洪涝、雷电、农业生态、大气成分等气象监测业务,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工程,提高气象资料处理能力。我市气象主管机构要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依托国家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省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县、镇三级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网络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建立本地和与周边省、市气象信息交换的共享平台。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负责气象观测数据共享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等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设气象预报预测工程,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建立多时效、无缝隙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和闪电定位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加强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建设,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的精细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短时临近强对流天气、台风、水库及流域面雨量、地质灾害、城市气象、生态气象、城市与森林火险等预报服务实时业务系统,开展对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的研究。市科技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加大对影响我市的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做好以下9项工作: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气象部门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加强为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气象、广电、信息产业、通讯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12121电话、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等为传播媒介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广泛传递。广播、电视要及时插播重要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各级电视台要在所属电视频道及时显示当地气象部门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加强防汛抗旱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完善干旱观测网,在全市各县(市、区)布设加密土壤水分观测点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实现对干旱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

3、做好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进一步提高气象在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建设“*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防范地区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网,有效提高防御暴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能力。

4、加强林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与林业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和服务,开展飞播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气象服务,提高气象为林业生产安全和火灾应急的保障能力。

5、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影响的研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为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服务。

6、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围绕我市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进一步完善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建立和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干旱、酸雨、大气成分等监测及生态气候环境预测、预警,加强气候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研究、重大工程对生态气候环境的影响评估。

7、做好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安全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暴雨、大雾、灰霾、雷雨大风、高温等经常造成道路和车辆(船舶)损毁、交通中断、人员伤亡。*高速、广贺高速(建设中)、321国道纵横我市,西江更是泛珠三角的黄金水道,交通气象保障十分重要。在公路、桥梁和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及时建设配套交通气象保障系统,建立公路、航运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市高等级公路和西江沿线安装自动气象监测站,为交通运输安全、旅行安全以及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和实时服务。

8、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建立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内涝、雷电、火险等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9、加强雷电预警防护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做好防雷装置安全定期检测、防雷专业资质管理、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导,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防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防雷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安全监管、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协同气象部门依法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相关工作。

(五)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工程,提高气象应急反应能力。要按照《*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制订实施《*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移动综合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以及县、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六)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工程,提高气象资源利用能力。一是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气候资源普查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前提。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气候、生态变化,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增加特色经济、特色农业等专项气候资源区划,为我市制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市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时,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免遭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建设人工增雨工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要求,成立我市和各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全面履行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职能,加大人影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减轻干旱等气象灾害损失。要改善人影作业装备,完善人影业务技术系统和人影决策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质量和效果。要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人工增雨基地,建立农业抗旱、水库蓄水、森林灭火、城市降温和调节严重空气污染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气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气象等部门编制发展规划、科技计划时,要加大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和活力。科技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影响我市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市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气象人才工作规划,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要坚持和完善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把发展气象事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要不定期听取气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服务机构,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工作,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促进我市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制订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包括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预警防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市和各县(市、区)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在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气象部门“基础性公益事业”的性质,在建设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保障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如期推进。

(三)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气象部门要“工作在当地、服务在当地、效益也在当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将气象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重点气象工程建设以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灾害监测、预警等气象业务所需的维持经费,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筹安排气象部门的地方性补贴,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按照法律法规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等工作是地方气象事业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的作用,落实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编制,及时调整和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支持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地方气象事业业务工作网络。

(五)加大气象宣传工作力度。要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各种媒体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和气象工作,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普及气象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意识,提高全社会使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的能力,营造广大社会公众关心和参与的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