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做好农业和农村的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做好农业和农村的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局做好农业和农村的意见

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发〔2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力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近期我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侵袭,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全力打好林业生态恢复的硬仗。按照“保绿色生态优势、保青山绿水品牌、保林农增收”的要求,提前准备春季造林种苗,加快损毁林地的补植补造,确保完成62.5万亩造林任务。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坚决做到“三禁止两不准一停止”,即:禁止采挖春笋,禁止采割松脂,禁止采伐非受损木竹;一律不准采伐能继续生长的受损木竹,一律不准采伐不能补植补造更新的林木;停止对野生植物采集、移栽的审批和放行。8月底前,对林农销售受损木竹实行临时保护价,对毛竹免收育林基金。

(二)全力打好果业稳定发展的硬仗。按照“果园面积增加、总产不减、效益不降”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果农处理果树机械损伤,给予果农适当的化肥补贴。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指导果农做好果树灾后护理和果品采后处理、储藏保鲜及加工。加快修订完善果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果业结构,使果品供应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确保全市果业面积达到51万亩、水果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

(三)全力打好春耕备耕的硬仗。按照“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的要求,精心部署粮食生产,抓紧恢复蔬菜生产,确保全市春季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0万亩,灾后群众“菜篮子”正常供应。抓好畜禽养殖业生产和疫病防控,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抓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开展农资打假和价格监测,确保灾后生产自救各项物资的正常供应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四)全力打好恢复损毁基础设施的硬仗。抓紧做好损毁的农村公路,特别是山区公路的修复。抓紧抢修农村电力和水利设施,积极做好防汛物资的各项准备,确保安全度汛。

二、切实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确保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建设超级稻示范区10个、面积60万亩,着力推进超级稻的示范与推广,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抓好*天地粮食集团等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建设,充分利用籼稻中远期电子交易中心商务平台,推行粮食电子商务交易,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35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增加330元。

(二)突出培育主导产业,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优质水稻、生猪、家禽、肉牛、水产品、油茶、中药材、棉麻、特色蔬菜水果、有机农产品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确保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产品转化率达到50%以上。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做好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和市级龙头企业评估认定工作,重点培育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开放度,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三)大力抓好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科技化投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强化规划引导,在抓好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强化市场、信息、信贷、保险、科技和人才服务,把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技推广、土地治理、农机购置、品牌创建、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向“一村一品”基地建设倾斜。坚持示范带动,年内全市主抓13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市本级主抓10个示范点。

(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工商、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依法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实行典型引路,采取以奖代扶的办法,年内全市重点扶持10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各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与国际基本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切实抓好丰城富硒农业、万载出口有机农业等示范试点。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切实抓好3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

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开展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继续抓好*市城防工程、药湖联圩、筠安堤、三湖联圩等五河治理重点圩堤建设,同时加快1-5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汛前基本完成第一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9月底前全面完成列入中央病险水库专项规划的96座病险水库前期工作。确保今年18座中型水库和37座重点小(一)型水库顺利开工建设。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确保专款专用,禁止挪用或变相使用专项资金。加快丰城鸦丰联圩、奉新宋埠堤等圩堤整治进度。加快铜鼓、万载、奉新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抓好铜鼓、奉新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潦河、锦北灌区、酌江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小农水项目建设和末级渠系配套建设,切实抓好丰城、高安、樟树中型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竣工验收工作。积极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鼓励地方和民间投资新建小型水利设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突出抓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落实好农民建房“十不准”。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免耕栽培规模,支持农民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基本农田建设、灾毁耕地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切实加强1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建设。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跨区作业继续实行免费通行。积极争取小型农业机械化补贴,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机械,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确保机耕水平提高到6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提高到40%以上,水稻机插面积达到10万亩。

(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加快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网络和县乡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力争全市新建水泥(油)路1270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260个,实现建制村通畅率81%。

(五)加快推进农村绿色生态建设。强化国土绿化,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抓好社会造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年内栽种以杨树、泡桐、桤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树2000万株,新造油茶5万亩,实施毛竹低改30万亩。以突出平原绿化为重点,提高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绿化比例。加速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两旁绿色通道建设,开展庭院“四旁”植树活动,力争完成植树造林面积60万亩,到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四个百分点。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天然阔叶林保护,坚决打击和整治无证无照经营、加工竹木企业。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的林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地资源保护。继续开展“绿剑”行动,从重从快打击一批盗伐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行为和案件,确保森林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全面治理农村水源污染,启动小(二)型以上水库水质定期监测,重点监测涉及人畜饮水安全的水库,逐步扩大对境内河流、山塘水质监测。突出整治畜禽粪便大量投放水面养殖,力争年内建成一批生态试点村和国家级环境优美试点乡镇。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治特别是河道采砂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抓好奉新、袁州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崩岗防治工程建设,抓紧鄱阳湖流域水保重点治理一期工程建设和“长治”工程前期立项,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全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万个以上,并在规模养殖场大力推行环保沼气工程。鼓励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发电、秸秆产气等实用技术,抓好沼气管理、配件供应和施工队伍建设。

四、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

(一)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全市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水稻机械化栽培配套、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家畜粪便干湿分离、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柑桔生物防治、秸秆气化沼气、毛竹竹腔配方针注施肥、高产良种油茶丰产组装等10项成熟的实用技术。继续从高校、科研所和市县两级涉农部门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立足于“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建立健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抓好50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扶持力度,改善工作条件,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专项基金,并在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时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倾斜,重点支持农村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和农村信息化服务。

(三)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村级防疫网络,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杜绝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切实抓好免疫工作,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着力提高免疫水平,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的免疫密度要达到100%,鸡新城疫的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加强免疫示范村的建设,每个乡镇建立2个以上的免疫示范村。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强化重大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加强植物疫情监测防控,严防有害生物入侵。

(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完善抗灾防灾工作预案,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和气象科技的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多普勒天气雷达布点争项工作,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及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完善水雨、冰雪情信息查询软件,建立测站基本信息库,提高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信息社会共享。

(五)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加快和支持*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扩建和兴市工作。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家店服务能力。鼓励商贸、粮食、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利用、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建设,认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和村组织干部等。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培训10.4万人,其中:“金蓝领”工程培训7.4万人、“阳光工程”培训2.8万人、“雨露”计划培训0.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认真落实“三支一扶”计划,选拔招募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鼓励高校农林水类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

五、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

(一)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提出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油菜种植补贴等工作。抓好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落实。新增财力继续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切实做到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做好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工作,力争得到上级更多的支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着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学生数达到66.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数达到65.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寄宿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达到33413人。禁止变相收费,保证适龄儿童上学接受教育,提倡并鼓励社会各界组织或个人对贫困学生的支持和帮助。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注重农村学前教育,着力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率。

(三)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市农村地区全覆盖,确保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35万人、统筹资金使用率达到75%、参合农民一次报账率达到90%。继续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加强农村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政策。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确保村卫生室(所)达到建设标准450个、中心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30个。

(四)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加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查处力度,千方百计控制政策外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规范社会抚养费征管使用,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和机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全面开展生育文明乡村户“十百千”创建活动。切实落实以六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提高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五)加快推进农村和谐文化“一村一品”。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逐步建设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农户组建文化大院,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村级调频广播,提高电视入户率。不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农民群众免费看电影、看演出、开展文化活动等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到村民活动有场所、娱乐有项目、学习有资料、健身有场地,确保农村电影放映33165场、村村通宽带1380个、建设农家书屋152家、农民体育健身场所94个。精心培育具有农村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发掘整理高安采茶戏、*评话等传统戏曲项目和山歌、傩舞、春锣、灯彩、版画、剪纸、根艺、摄影、书法等群众艺术,开发古镇(村)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六)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不断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促进农村饮水安全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认真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修编)和总体规划,确保年内解决1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七)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大农业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精心组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坚持开发式扶贫,落实扶贫开发配套资金,重点抓好58个省定和24个市定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切实抓好铜鼓、万载两县2518人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继续实施产业化扶贫,积极推进社会扶贫。

(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低保、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转轨,确保农村低保补差水平达到35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率达到80%。积极实施“蓝天计划”,改善残疾儿童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管理,确保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专款专用。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个人缴费、村组集体补贴、政府补助等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六、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一)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法律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公平的原则,健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试点)达到0.7万人。对不符合征地报批政策规定、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不及时足额到位、社会保障不落实的,坚决不予报批用地。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依法规范农民宅基地整理工作,严格土地使用审批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围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到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乡镇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和实名管理,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合理调整乡镇党政内设机构,统一设置5个综合办公室。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财力向下倾斜,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建立财权与事权匹配、激励与约束并重、保障与发展兼顾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乡财县代管”制度,合理划分乡镇事权和支出范围,合理核定乡镇财政收支基数,建立乡镇财政“消赤减债”专项资金。

(三)继续抓好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巩固主体改革成果。年底前,建立和完善好“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即:建立和完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林业产业发展体系、林业投融资支撑体系、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林业建设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责权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完善铜鼓、奉新、靖安、宜丰、袁州、万载等6个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和完善基层林业“三防”协会组织1000个,巩固提高森林专业扑火队12个,实施森林火灾保险面积50万亩。加快现代林业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全国现代林业示范区”五年实施规划和十年远景规划,打响现代林业示范区的品牌。抓好国有林场、垦殖场企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改组、改制,重新激发活力,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工负担。

(四)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小农水改革,用2—3年时间,完成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权属登记发证工作。积极组建农村用水协会,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价改革提供载体。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用水户自主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事务和工程维修的积极性。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年内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大力推进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制定内部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实施管养分离。

(五)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在执行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和推广工作,优先保证“三农”贷款需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邮政储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力度,探索与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大额存款协议方式,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保险类金融机构要针对辖内各层次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发新的保险品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六)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5.8万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提供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租金房屋,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工输入地要坚持以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收费与当地学生平等对待。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各有关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地区成立农民工维权机构,派出专业人员或者招聘维权志愿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就业信息。

(七)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保障机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认真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报刊订阅“限额制”,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取消面向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集资。全面实行惠农补贴“一卡通”。进一步健全农民负担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畅通农民负担举报渠道,强化责任考核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一)确保完成省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任务。按照省“五新一好”的试点工作要求,坚持规划先行,推进省定试点村和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道省道重点县道沿线、风景名胜区沿途沿线自然村的“三清、三改、三配套”,加大“一村一品”和产业化建设力度,创新机制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以“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继续把推进村庄整治、实现村容整洁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按照“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住整洁房屋、建绿色村庄”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省定试点村改水、改厕、改路。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5个以上“三清、三改、三配套”亮点。

(三)创新机制,浓厚氛围,提高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重点建立健全班子领导挂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督促检查、年度考评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进一步浓厚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契机和平台,成为探索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的新路子新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升温、加热。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大就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责任,深入调查研究,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

(二)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县市区党政“四新”领导班子、乡镇“四好”领导班子、农村“四强”党组织“三项创建”活动,提升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水平。坚持全面推进、平衡发展,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10个以上的“五型”建设典型,力争使更多村级组织达到“五型”目标。组织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选派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建设问题,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发挥活动场所综合效益。切实做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群众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不断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共青团、妇联、民兵等村组配套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培育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林业“三防”协会、民间用水协会等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发挥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警务和消防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不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