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建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结合*实际,现就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增强*科学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重要阶段,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唯有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破解发展困局,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能力、活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应对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新导向的现实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向高端演进,出现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近年来,国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环境。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紧紧把握经济转型规律,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是世界上很多城市曾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一个国家、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不断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们必须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城市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与工作方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驱动,以加强节能减排为倒迫机制,以体制机制完善为根本保障,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全力打造现代制造基地和产业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形成具有*特色、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别成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产业示范区。
近期目标:到2012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由大变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模式明显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左右;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家;建设国内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超过80家,国家、省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超过3家、50家和200家,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超过10家、50家、120家;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1万件以上,授权量累计达到5万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达到80个。
2、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到2012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占比分别达到55%和25%。调整出口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辟新兴市场。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境外投资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提升“*制造”的竞争优势。
3、产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主体功能区和服务业集聚区成型,区域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到2012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升级龙头地位突出。太湖新城、蠡湖新城、锡东新城初具规模,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加快建设,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产业带。
4、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到2012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吨标准煤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90以上。
(三)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原则: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提升优化。
——产业优势集聚原则:吸引、整合、集聚市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分工合理高效,推动产业走上价值链的高端。
——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产业优化升级与城市发展转型、环境再造,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工作方法。
——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未来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破除发展障碍,优化发展环境。
——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根据各板块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确定发展重点,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三、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一)优化发展第二产业。
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目标,以高新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以机械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加强高端芯片、专用芯片的研发,构建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重点打造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继续保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加快建设*微纳国际创新园,以“一平台、一中心”(微纳创新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微纳传感器网络应用研发中心)为核心,经过3-5年的努力,构建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的微纳产业创新体系,使微纳国际创新区成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微纳电子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建成国家级微纳电子产业创新基地。加快推进“液晶谷”建设,以液晶面板六代生产线为突破口,形成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做大液晶显示模块规模,促进液晶应用整机发展,培育上游原材料、零组件产业,延伸液晶产业链,将*建成国内重要的液晶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型材料,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转变,将*建成国内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环保产业。加强环保产业技术研发和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宜兴环科新城等环保产业基地,建成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技术中心和制造基地。
——新能源产业。紧跟国际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能等新型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建成一批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风电产业的鼓励政策,高起点打造我市风电设备制造业,建成省内风电设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加大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将*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机械装备业。以增强自主创新、发展总成及成套产品为重点,促进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装备业调整,向机光电一体化方向提升。重点打造精密机械产业群、电工仪表(含光纤)产业群、专用机械产业群,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机光电一体化生产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工程公司,培育一批高新产品群和著名品牌产品,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知名度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大企业合资合作为重点,重点实施乘用车生产规模化、客车生产系列化、专用车生产特色化、关键汽车零部件国际化战略,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把*建成江苏和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与配套中心。
3、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大力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中介培训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扩大产业链集聚效应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全过程延伸。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广使用集体商标,积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以高端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努力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级。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主动接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辐射,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国际综合物流中心、通江物流、西站物流、新港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合作,引进培育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物流企业,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及信息咨询、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等,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企业群。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成份剥离,积极推动两头延伸、中间分离,重点发展保税、港口、仓储、配送等6大专业性特色物流。
——加快拓展金融服务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来锡设立分支机构。推进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经营合作,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发展金融服务新形式、新业态。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机构的运作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能力。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发展农村金融,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中介服务业。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提升基础电信、增值电信、互联网信息等服务水平,发展生产、营销、设计、管理等信息系统,普及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技术。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北大*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研究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咨询、职介等专业中介特色街区建设,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格局。
2、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用足用好国家鼓励和支持政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力构筑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以推进软件和服务外包“123”计划为突破,加强与国际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和国内50强软件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迅速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强化人才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集聚化发展,建设若干个全省领先的服务外包集聚园区。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以*(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等载体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与制造业配套的创意产业园。利用城市时尚消费圈,发展文化传媒、动漫创意、时尚消费主题创意产业园,着重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艺创作与表演、广告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发展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艺等,促进传统地方特色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扶持一批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创意品牌和企业,打造具有鲜明功能定位和产业支撑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制订完善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锡设立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地区总部等。加快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和市民中心、蠡湖新城休闲商务区等重点地区建设,扶持发展法律、经纪、策划、会展、等高端专业商务服务,提升城市商务服务功能。
3、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速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运用现代商品流通模式、营销交易方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升级,重点提升机电、五金、有色金属、农资农产品等市场能级和规模,积极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优化市场集群整体架构和空间布局。
——加快振兴旅游业。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出台引导和刺激旅游消费的政策举措,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大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的推广和营销力度,注重宣传推广的实效。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精心包装,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旅游带、旅游集聚区、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
——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宏观引导,适度调节市场供求,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分析,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精细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和辐射效应,全面实施锡山、惠山、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创新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一体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水平。强化科技合作、科技孵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品牌创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品牌建设。
(四)巩固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干线航道、港口、城市道桥、机场、能源等为重点,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完善以空港、高铁、城铁、高速公路、航道为依托的水陆空“三位一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力。以五大新城、五个片区、五个园区、八大特色博览园建设为重点,加大城市功能性载体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全面落实治理太湖、保护水源、重建生态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
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
科学编制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突出全市产业布局的优化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市区企业“退城进园”步伐,提高城乡工业集中度,加速功能性载体建设,引导和推动生产要素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集聚。提升开发区规划建设水平,提升自主创新和内源发展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力争把开发区打造成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先导区。实施“腾笼换凤”,继续加大“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为更大规模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土地空间、环境容量。
(二)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完善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从财政税收、融资支持、自主创新、行政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发展的专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着重抓好机械装备、高档纺织、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物流及旅游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与提升规划编制,并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推动规划落实。抓好政策的组织实施,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增强政策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三)深入推进自主创新。
调动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技改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来锡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和渠道,用足用好政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和资源,创新政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不断优化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承载支撑能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促进通用技术、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提升品牌观念,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体系。
(四)大力引导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国家、省和市各类产业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统筹整合现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在支出重点上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项目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通过“整合资金、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建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力,增强财政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改进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形成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财政政策保障机制。重视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实施重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计划,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
(五)优化资源能源利用。
加快建立节能投资激励机制,落实节能奖励措施,运用绿色信贷等市场手段,激励企业自主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应用,抓好国家、省和市各级重点能耗监管企业的节能监察和考核。抓好重要资源要素的统筹利用,重点加强用地指标的规划利用,最大限度盘活和整合土地资源,新增用地重点用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广泛开展节约资源能源宣传,在全社会培养节能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和增长模式。加快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六)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力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熟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使*成为集聚创新人才的高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打造一批在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科技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研劳动价值,激励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
(七)落实组织领导责任。
成立*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组织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机构。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跟踪服务。各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指导、协调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