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规划局村镇规划建设意见县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规划局村镇规划建设意见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规划局村镇规划建设意见县

为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村镇建设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做好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把握我县村镇建设形势,牢固树立抓村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突破我县村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把村镇建设作为事关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村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着力点,努力推进村镇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使之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逐步建立起科学规划、市场活跃、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新型村庄。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村镇建设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编制村镇规划,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批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编制规划要放眼长远,适度超前,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村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加强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推动村镇建设的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村镇建设要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建筑特色要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四)坚持节约集约。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规划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合理配置社区服务项目。要以社区为中心,统一、集中建设新型农村居民点,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五)坚持生态保护。村镇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村镇建设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六)坚持改革创新。村镇建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走多元化路子,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为村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村镇规划建设的任务目标

(一)尽快编制完善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和村庄逐步减少以及村庄迁并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和保留的村庄及其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确定集镇和村庄的空间布局。要规划好社区服务中心,围绕社区建设新型农村居民点。要统筹考虑交通、通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确保今年完成各乡镇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二)加快乡镇驻地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各乡镇要在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对重点地段、主要街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编制高水平详细规划。*年,各乡镇驻地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20%。在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按照省、市要求,到2010年,要完成所有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

(三)积极开展村庄合并、旧村改造。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引导村庄统一、集中建设住宅,提高土地使用率。住宅单体设计要坚持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节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充分考虑服务人群和服务半径,按照社区的规模配套完善。各乡镇每年要抓好3-5个示范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各乡镇要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搞好新型住宅区和示范村的建设。

(四)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以饮水安全、排水管网、道路硬化、园林绿化、环卫设施建设为重点,有条件的乡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管道供气等设施,进一步改善村镇基础设施条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村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聚集产业的能力。

(五)鼓励综合开发,加快乡镇驻地建设步伐。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限制零星发展,严禁滥占耕地、浪费资源。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对城镇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综合开发,做到开发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杜绝沿街两层皮建设。各乡镇要力争用5年的时间,对驻地村庄全部改造完毕,建成高标准的新型社区。

(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镇人居环境。要以保护水源、防治污染、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强村镇环境、村容镇貌综合整治,清除影响村容镇貌的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道路上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倒垃圾,彻底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五、创新发展方式,增加资金投入

(一)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运用市场机制,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采取优惠的政策、合理的价格、灵活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允许产权流转,鼓励社会参与,凡能够商业化经营的,实行有偿使用和企业化运营。要盘活变现基础设施有形资产,出让拍卖公用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盘活城镇资源。

(二)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盘活空闲地、废弃地,对建设用地全面放开,运用市场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依法对各类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统一开发,坚决管住土地一级市场。要加快城镇社区改造、迁村并点步伐,节省的土地要坚持集约、节约的原则,依法规划利用。在乡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部分返还,最大限度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监督管理

(一)强化规划的审批管理。规划的编制、审批与调整要依法实行民主决策、科学论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组织方式。规划的审批要严格按法定程序要求进行,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详细规划依法审批,没有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一律不予批准。

(二)加强执法监察,严格审批程序。县建设主管部门、各乡镇要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村镇建设执法队伍,配备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切实加强执法监察。要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和业务培训,明确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能力和素质。要把执法监察作为日常性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建设项目要依法实行统一管理,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经县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村庄建设一律实行先报后批,先批后建;所有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道路控制红线(国道的建筑控制区为从公路两侧路肩外缘算起不少于30米,省道不少于25米,县道、乡道不少于15米和10米。)建设,坚决杜绝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严禁支持、纵容、包庇违法建设,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三)加强设计施工管理。村镇二层以上的建设项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施工图纸,否则不予办理审批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村镇建筑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建筑从业人员在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能承担建设项目。

(四)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增强做好村镇建设质量与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建立健全村镇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乡镇长作为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乡镇长对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

七、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开创村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村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任重而道远。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起主导作用。要强化规划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促进村镇建设。从*年起,县委、县政府将把村镇建设工作列入对乡镇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年度考核,对在年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乡镇给予一定奖励。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研究制定有利于村镇建设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村镇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