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发展教育振兴计划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5号),进一步推进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1.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以*、*、*3县为重点,加快“两基”攻坚步伐,到*年,全省“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以控制初中学生辍学为重点,加大控制流生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两基”的普及程度。到*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农村初中辍学率降低到3%以下。以扫除妇女文盲为重点,将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以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边远地区和山区学校的布局。逐步发展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探索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推行以县为主、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强农村示范学校建设,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积极构建和完善农村劳动者教育培训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科技推广应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金钥匙行动计划(农村中学应届毕业生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绿色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统筹和整合教育资源。每个县(市、区,下同)要办好骨干重点职业学校,并组织开展“一县一校(职业学校)”、“一镇一校”、“校校联手”等活动,扩大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可一校挂两牌,成为农科教服务中心,开展人才培训、科技推广和服务活动。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及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在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责任。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主,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到*年,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基本配齐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初步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系统运营管理保障机制。4.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级政府统筹管理本地教育的职责,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监督,全面实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县域内教育人才、资金和资产,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以中心学校为中心的学区管理网络,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乡镇政府支持监督指导下,管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做到县级教育经费集中结算,统一管理,并确保教育经费集中核算工作规范、高效、便捷。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和平调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交流考核等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市长、县长负责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二、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5.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瞄准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做好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做好与教育部共建合肥工业大学工作,支持合肥工业大学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积极争取滚动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继续实施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安徽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其初步形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6.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
大力实施“皖江学者计划”,到*年,在省属高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岗位100个,并面向国内外招聘岗位人选,造就一批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提升我省高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和学术地位。
继续调整和实施*“高校‘*’优秀人才计划”。进一步完善培养措施,力争到*年,遴选150名拔尖人才、300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450名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高校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继续开展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
7.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创优机制,完善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全面启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初步形成符合现代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安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要求的培养体系、培养制度和培养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较好导向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8.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
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工作,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凝炼科研目标,加大科研基地建设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完成并推广试点高校企业的改制工作;组织高校科研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承担和参与省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组优化科技资源,提高高校科技竞争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9.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社科研究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文社科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基础研究和新兴学科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注重成果质量,在出精品上下功夫。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规律,进一步完善科学公正的评审立项、项目检查和成果鉴定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广开经费渠道,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0.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深化对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基本道德教育入手,在中小学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改革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努力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11.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全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展开,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幼儿园贯彻新纲要、新课程工作;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和教材选用监管制度;建立省级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构建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2.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稳步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完善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结合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深化高考内容、高考制度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13.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到*年省辖市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年部分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以上。合理调整农村高中布局,加大支持力度,以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努力缩小城乡高中教育差距,提高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指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深化高中阶段办学模式改革,办好一批综合高中、特色高中。
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加强特教学校建设,积极推进普通学校举办特教班和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水平。
14.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
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和《*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大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15.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快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以学校为基础,促进全社会语言应用的规范化。开展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到*年,完成对二类城市语言文字的评估工作,启动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继续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861”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家用电器、化工、煤炭、旅游、建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扶持一批骨干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区域共享的高水平培养培训中心。以培养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旅游、现代农业、电工电子技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高技能和管理人才作为重点,以行业为依托,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为特殊行业和农村培养急需技能型人才。
17.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推广、企业经营管理的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继续推进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到*年,全省建设120所左右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40所以上建成国家级重点;建设50个高职重点专业和50个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示范专业,努力使其中20个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30个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150个专业点,建设50个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8—10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5所技师学院和20所高级技工学校。
18.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把社区教育作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促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
坚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为主的办学方向,继续办好广播电视教育、函授和夜大学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改革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以马鞍山市为试点,搞好终身教育体系试点建设工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19.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指导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的办学理念,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和融入度。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20.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遴选建设20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若干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好优质理论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遴选建设50个左右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积极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建设好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加强安徽高校图书文献保障体系(ALIS)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逐步扩大全省高校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容量,并不断提高ALIS的服务质量和使用效益,建设好优质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21.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认真做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按照教育部排定的*—*年本科高校评估计划,指导各高校认真做好评建工作,促进高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成立高校各大学科门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依托专家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建设和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估,进一步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配合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认真做好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定期工作。
六、实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工程”
22.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省、市、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在省政府统筹协调下,进一步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及各地、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标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开展待就业登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继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就业经费,健全中专学校就业服务机构。加强狮设,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加快就业信息网建设,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以及相应的就业状况监测制度。
23.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及多项社会改革。
将高等学校布局、发展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评估、经费投入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力推行高职院校职业资格和“双证书”制度,使80%以上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基地。加强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转变。采取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我省基层以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24.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快建设以*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省、统一连接大中小学的教育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统筹开发。
加快省、市、县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的带宽优势,开展教育系统内部基于网络的语音通讯和视频业务。逐步建设一批虚拟研究中心、网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虚拟实验室和实训辅助系统等。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建立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管理和认证体系。建立一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队伍。在重点高校开办网络技术学院或相应专业,培养信息技术高级专业人才。
25.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以教育科学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开展“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学生创新作品等课题成果的评选表彰,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课题研究中的优秀成果,通过培训、交流、示范、指导,全面提高我省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八、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26.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27.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本着“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指导思想,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教师继续教育权益。
28.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将教师教育系统与卫星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结合,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强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等机构,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中心。
29.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严格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逐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学校和其它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调整出教师队伍。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校长;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任期,建立任期内目标责任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30.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认真制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从中小学特点出发,立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骨干,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重视中小学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从经费投入、物质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格局。
九、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31.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
研究、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职业教育条例》,适时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办法》、《*教育督导条例》、《*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认真实施全省教育系统“四五”普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对全省教育系统公务员和教职工的一轮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年度学法用法考试,考试成绩与公务员的晋级、晋职和校长、教师的业务考核、继续教育挂钩。
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中小学要确保普法教育“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大中专学校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并辅以法制讲座,抓好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
32.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清理教育行政许可项目,实行民主决策,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加强教育行政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完善行政告知制度,强化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等环节上的工作,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33.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健全教育督导体系。
加强对各级政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与指导。继续完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年检复查制度,逐步形成全省“两基”工作长效保障机制。对“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绩显著的县,予以表彰奖励。对“两基”主要指标下降严重的县,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责令其重新实施。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加强对中等及以下学校办学水平的检查和评估。继续推进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开展对民办中小学、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民办成人中专学校的督导评估。全面进行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复查工作。
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和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和效果,发挥督导工作对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保障作用。
3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巩固和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市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国家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建立健全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在加强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的同时,强化和落实市级政府统筹管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责任,加强各类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调动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并逐步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以省辖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
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配套设施建设和学生管理与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公寓小区建设,完善小区学生管理和服务措施;努力提高各高校内部、学校之间、高校园区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度,全面推进高校大学园区和大学城建设。
35.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
坚持依法治校,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完善学校领导、管理、治学体制,明确学校举办者、管理者与办学者各自的行为规范和权限。推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依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继续探索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密切中小学与所在社区、乡、村的联系,保障家长对办学活动的监督和支持。大力发展必需的优质社会中介机构,为学校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
十、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36.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依法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一切有利于全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全省人口整体素质的各种办学形式。认真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细化各项措施,使民办教育在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师生待遇、土地使用、经费筹措等方面真正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构建健全的政府资助支持体系和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加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资助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务体系,以政府引导、中介推进、社会协调等方式,为民办教育提供融资、信息、培训、法律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质量的检测和监控,促进民办教育质量的提升。
十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37.以转变观念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构建更加广泛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大出国(境)培训的力度,有计划地塑造一批适应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人才和教师队伍。
38.以加强管理为抓手,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健康有序发展。
认真做好各类出国留学工作和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公费出国留学的“主导”作用,继续做好未来三年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努力保证国家公费留学的派出质量。加强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努力规范、净化出国留学中介市场,使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健康营运。
加大引智力度,完善外籍专家和教师的聘请管理工作,积极拓展引智空间,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与海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加强合作,讲求实效。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针,积极扩大我省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增强竞争意识,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推进高校积极开拓国际生源市场。
认真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39.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省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扩大教育的外向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增强我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积极依托国外友好城市的关系,与友好省洲的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建立对流关系。
十二、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40.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预算和决算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适当收取少量杂费。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应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步增加。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县级政府要按照省确定的标准将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纳入预算,及时向学校拨付;对财力有困难的县,省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年有所提高。经济条件好的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要在省定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
41.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校办企业对学校教学、科研的贡献率。创新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支持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共建、联合办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二级学院;逐步探索按优质优价的原则实行分院校、分科类、分专业收费。积极支持高等学校争取教育外资项目,外国政府的教育贷款由省财政予以贴息。完善教育投融资体制,扩大教育融资能力。积极研究制定我省利用金融等手段支持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在总结第一期高校建设性贷款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政府贴息教育贷款工作。
42.实行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
省、市、县分级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款,并逐步加大投入,用于减免困难学生杂费和补贴寄宿生生活费,重点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和女童等。到*年,争取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并通过金融、保险、捐助、勤工助学和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等多种形式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
43.规范教育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探索和建立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教育部门国有资产不流失。加强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管,强化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宏观指导作用,帮助民办高校优化办学环境,保障民办高校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
建立教育财务督察指导制度,创新教育财务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管,探索监督、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构建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涵盖学校经济活动和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财务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学校经济行为的全面规范。
加强杂费收入管理,中小学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作学校公用经费。学校代收的书本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严禁将学校的杂费收入和代收代支的教材款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和学校基建等开支,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以任何借口截留、平调、挪用学校的收费资金,任何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向学校乱集资和摊派各种费用。对违反规定乱摊派以及截留、平调、挪用学校收费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查处。
十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44.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德才兼备、突出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配齐配强高校领导班子。保持领导班子合理的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结构,围绕加强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坚持高标准,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配好党政一把手。继续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把优秀领导人才吸纳到高校领导班子中来。以强化战斗力、推进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谈话、函询、诫勉、离任审计等项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4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高校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和完善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机制。探索和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加符合高校工作的实际,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到*年,努力使本科高校的学生党员比例平均达到10%左右;高职高专的学生党员比例平均达到6%左右。
46.实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计划。
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深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状况调查研究,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教材及教学资料信息化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7.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加强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强化对大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和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党政群齐抓共管,学校维护稳定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维护稳定工作新格局。
48.抓好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努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不正之风。
十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49.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到202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具备一定数量,有大学或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调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和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形成面向社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自主调节教育结构的机制;形成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服务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教育结构。
50.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补助经费,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