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加快茶产业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茶产业是我市最具成长潜力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充分发挥我市中国茶叶一类适生区区位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增强我市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化水平、提升效益、提升品质、提升品牌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兴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加快茶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推进*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4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5万亩),年产量2万吨,茶叶产值10亿元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加规范,产业分工体系更趋完善,培育1-2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构建浙江最具成长性的“浙江绿谷”特色优势茶叶产区。
二、工作重点和区域布局
(三)工作重点。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积极发展龙井43、白茶等特早优无性系绿茶品种,培育引导有条件地区发展金观音等乌龙茶绿茶兼制品种,茶树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无性系良种应用率75%以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进惠明、银猴、龙谷等名优茶生产,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实施质量推进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全面实施茶叶的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扩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比重。积极引导开发茶食品、茶保健、茶饮料,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广机采、机制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强营销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以“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品质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经营集约化”为特色的*茶产业五化综合集成技术应用水平。
(四)区域布局。以现有“一县一品”的名茶生产为基础,积极发展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香茶和金观音等特色茶,打造以瓯江流域早生和中高海拔高山茶为重点的浙江绿谷特色茶叶产业带。一是在瓯江流域松荫溪、龙泉溪、好溪沿岸等低山缓坡海拔350米以下地段,大力发展龙井43等特早生茶,建成早生名茶产业带,重点争夺名优茶早期市场。二是在海拔350-900米的中高山地段重点发展白茶、金观音等特色品种或高香型品系高山茶,建成品质特色型的高山茶生产基地。其中绿茶以松阳、遂昌、景宁、缙云等为优势区域重点;新发展特色乌龙茶以龙泉、莲都等地为优势区域重点。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五)加快培育精品名牌。
1.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在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和各县(市、区)“一县一品”的基础上,启动*茶叶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加强品牌宣传、品牌推介、营销策划,强化市场监督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茶叶企业新获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的享受相关政策奖励。
2.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适时成立市茶文化研究会,支持民间团体开展茶文化研究、交流。把茶文化的推广和茶产业的发展与品牌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对承办*市重要茶事活动的县(市、区)或企业(协会),市政府以奖代补每个5万元。
(六)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快茶厂优化改造进程,市政府每年安排10-20万元用于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市级示范茶厂,重点支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改造,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ISO9000、ISO14000、HACCP、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相关认证。相关部门要改进工作,优化服务,严格执行收费规定,取消不合理收费。
实施*生态茶品质提升工程,适时开展*生态茶王赛评比。重点是鼓励各县和企业加强茶叶色香味形等品质要素的技术研究,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标准化应用,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以质叫响品牌,以质赢得市场。
(七)加强茶叶科研、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1.加强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针对茶叶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
每年科技三项经费要安排若干科技项目,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安全、香茶工艺技术创新、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对在茶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市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实用技术开发,增强茶叶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茶叶技术承包、产品开发,创办茶叶经济实体。
2.实施茶树种子种苗工程。统一规划,多途径开展*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库。支持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选育*本地茶树品种,对通过省级以上良种审定的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加快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市政府每年安排10万元用于茶树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一批市级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所需的白茶、金观音、龙井43等主推无性系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品种供应。
3.建立标准化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生产集中连片,基地规模大,示范效果好的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基地。
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对连片基地规模200亩以上、质量控制措施落实、茶园生产管理档案健全的茶叶基地,可在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次年申报项目,连续二年验收合格的,给予30元/亩的补助(已享受省“以奖代补”的基地不再重复享受,最高奖励3万元),有关县(市、区)政府也要给予相应补助。
4.提升茶叶采制机械化水平。结合农机化促进工程实施,引导茶叶重点生产基地推广实施茶园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和产后加工等机械化技术。
5.加强茶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茶产业人才,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重点培养我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
(八)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1.加快产区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茶青市场和干茶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促进茶叶大流通。重点完善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遂昌龙谷名茶市场、缙云茶叶市场等产区市场功能,积极培育新兴产区建设产地市场。集中展示、批发、销售*优质名茶,提高我市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
2.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队伍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窗口。凡在国内外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茶庄、茶楼,主销*茶叶,用*茶叶品牌为店名,店面面积50平方(或年店面租金5万元以上)且经营一年以上,以及本市品牌茶叶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且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经市茶叶协会审核推选并经主管部门确认的,市政府一次性以奖代补2万元,每年10家。
3.积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会、订货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九)加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组织的带动能力。
1.发挥茶叶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依法成立的茶叶产业协会在茶叶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区域茶叶品牌、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茶叶信息网络服务、弘扬*茶文化、加强对外交往联络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使之成为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办成*的茶人之家,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团组织。市财政对茶协予以工作经费支持。
2.增强茶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要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龙头企业。
3.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规范、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对规范运作、实行“二次返利”,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奖励扶持。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扶持政策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茶产业化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种子种苗、新技术推广、质量推进、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产业人才培训等。项目资金实行申报、审批和验收制度,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有关茶叶项目的申报、审批和验收办法由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各县(市、区)财政要结合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扶持“茶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服务“三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茶产业的升级发展,形成合力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氛围。市农业局作为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茶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等职责。工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要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加强茶叶市场监管、标准鉴定、品牌保护工作,维护茶叶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