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学习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学习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贸局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学习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创业创新,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市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并就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把握发展大势、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正处在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具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其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等都必然发生深刻变化,向着更高层次转型。

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转变发展模式、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尽管我市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但总体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供给约束、环境容量约束和要素成本约束将日益加剧,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破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3、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外向度较高的我市带来了严峻挑战,形成了倒逼机制,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趋势还没有改变,国家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整体战略性产业升级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交通格局的重大变化使我市的交通区位和岸线资源优势更加凸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努力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区域竞争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

二、正确把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业创新,按照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转型,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普惠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5、基本原则

——必须把好字优先、更好更快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发展方式,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必须把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作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

——必须把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方法。树立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形成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最佳的产出效益。

——必须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坚持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开放创新格局,再创*发展新优势。

——必须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6、主要目标。力争到2011年,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工作走在全省、嘉兴市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有效投入不断加大,三次产业更加融合更加协调,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省光机电、临港工业重要基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技术先进、特色明显、结构合理、活力充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新增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2只,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前列。

——区域统筹发展明显突破。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化港口新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主要功能实现对接,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利用外资、内资每亩投资强度分别达到30万美元、200万元以上,全市所有工业用地亩均投入达到140万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达到上级要求,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7、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化投资结构为导向,积极实施“双百投入工程”和“双千规模工程”,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效益提升,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以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光机电零部件制造向光机电零部件研发和光机电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临港工业。积极发展特种纺织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鼓励镇、街道走“一镇一品一链”为主的产业发展之路,引导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服装、造纸、箱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以品牌为基础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促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8、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抓手,有效集聚人流、物流,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独山港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区域中转配送物流,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现代物流企业。重点突破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服务业优势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与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的服装、箱包等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增强对区域产业优化发展的带动能力。整合海、港、岛、桥、湖等资源,创建滨海运动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文化旅游、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全面推进传统商贸领域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星级宾馆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9、加快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先导,以生态高效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组织、资源化利用、安全化管理。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途径、多模式探索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鼓励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市级现代农业、水产两大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食用菌、特种水产、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积极筹建市农产品推广中心,大力培育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组织。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

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为龙头,推进发展动力转型,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10、始终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与企业互动,开发区和镇、街道互动,专业与社会互动,内资、外资、国资并举,三次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并举,三年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0亿美元,实到外资超过5亿美元,引进内资超过50亿元。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和“产业链招商”策略,按照“三高两低”要求,加大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贡献度高的好项目、大项目招商力度,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投资额占全市引进投资的70%以上,光机电产业、临港工业项目引进投资占全市的50%以上,服务业项目引资占比持续提高。以“两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招商领导力量和队伍建设,完善考核管理、奖惩激励和组织保障机制,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建立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11、切实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富民工程”,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引导扶持,提升全民创业能力,激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营企业再创业,坚持扶优扶强,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建设研发机构,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区、中科院嘉兴中心*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市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着力提升行业科创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光机电、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扎实推进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市)创建,积极扶持和引导一批具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引导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经营转变,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优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12、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把投资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合理增长。继续深入实施“双百亿”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龙头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健全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健全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协调推进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着力帮助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对接,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建立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坚持以产业项目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抓好生产性项目的推进。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力度,推进一批重点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世博机遇,重点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项目,加大接轨上海力度,大力发展“大桥经济”。

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推进发展布局转型,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3、优化完善规划布局。牢固树立全市537平方公里是一个港口城市的理念,围绕构建“一主一副三城镇”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并与市域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进一步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细化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和公共设施布局,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有序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着力提升市域交通内联外接水平,重点推进市区与滨海地区的道路和功能对接,加快乍浦——新埭公路建设,配合做好乍嘉苏航道、杭平申航道和黄姑塘改扩建工程。

14、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按照“现代亲水城市”的建设定位,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和水系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外环线建设,基本完成30平方公里城市开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加快南市新区核心区开发和东湖新区建设,基本完成城南路等重点地块改造,完成老住宅小区改造。加快市客运中心建设,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完成太浦河引水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设施建设,全面禁采地下水。强化城市经营,加快实施“退二进三”,进一步完善商业、教育、居住、休闲等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服务支撑作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乍浦滨海新城建设。

15、加快“三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发展高新产业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打造高新产业的密集区、环境友好的生态区和协调发展的新城区,综合实力继续跻身省级重点开发区前列,规模工业年产值力争300亿元。统筹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商务地块规划建设,加快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等公建项目建设,注重周边商业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加快形成集政务、商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商贸区,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统筹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配套港、杭州湾北岸重要物流中心和浙北大型临港工业集聚区的目标,坚持港口、港区、港城互动,加快“六纵四横”骨干道路建设,完成治江围涂工程,重点突破码头泊位、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努力使独山港区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按照打造“浙江的旅游亮点、华东重要的休闲胜地、国际知名的度假和休闲中心”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业主投入、市场运作”,加快九龙山度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观光休闲区、休闲商业区等功能区建设,打响九龙山度假区旅游品牌。

16、强化现代新市镇培育。坚持产业强镇、功能兴镇、特色活镇,积极推进现代新市镇建设。按照小城市功能要求,优化小城镇规划和城镇规划区控规的修编。完善小城镇建设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注重房地产、特色服务业发展,增强市镇综合服务功能。认真落实中心镇扩权各项政策,重点加快新仓、新埭两个省级中心镇建设,力争重返嘉兴市“十强”行列。完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开发经营主体运作,细化产业定位,抓好综合配套,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新仓经验”,巩固“五位一体”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两分两换”试点,促进居民向中心城区、新市镇、集镇型中心村和村中心社区集聚。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六、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抓手,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新水平

17、强化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坚持“亩产论英雄”,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加大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进一步拓宽用地空间。坚持“向空间”要发展,鼓励企业建造多层厂房,引导初创企业、中小企业进入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创业。优化配置新增用地,把有限的土地指标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需求。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向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工业功能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区率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金融工作办公室的作用,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深化银企合作,鼓励在平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组建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投融资方式,抓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积极探索股权质押、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保障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发展保险事业。适应电力布局变化,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和供应能力。

18、强化人力资源支撑。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坚持刚性与柔性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招才和引智互补、本地与外地兼收并蓄,多渠道、全方位培育、引进人才和智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各类平台和载体,着力引进各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继续开展创业创新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评选活动,加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带头人的培养,推动高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开发,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人才素质。落实和创新人才政策,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完善技术入股等优惠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一批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公寓建设,加强企业职工和农民技能素质培训,打造一支与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队伍。

19、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能耗和环保评估准入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探索建立重污染、高能耗等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重点加大对全市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监管指导,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和利用嘉兴电厂余热集中供热步伐,加大集中供热区内燃煤锅炉淘汰力度。认真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控制三年行动,深化水环境整治,完成镇、街道排污管网建设,继续扩大市区污水管网收集范围,市区和镇、街道污水入网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大力实施绿化造林、河道整治,巩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成果,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生态镇街道、生态村建设。

七、以体制创新为保障,加快体制机制转型,不断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

20、形成企业追求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土地等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差别电价、阶梯式水价调节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其最大效应。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资源消耗审核制度,推行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1、健全政府促进转型升级的推动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综合审批功能,积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强电子监察,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实施《优化经济发展政务环境十项规定》,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收费行为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安排社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污染减排等项目建设。

22、完善政策支持转型升级的导向机制。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政府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力度。完善财政导向机制,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和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性专项资金,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重点加大对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创牌创强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落实要素保障政策,优先安排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引导和促进多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落实价格引导政策,加快实现商业用电、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与一般工业同价。

八、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23、切实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镇(街道)、部门和企业不同层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体现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形成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优化班子结构,完善用人导向机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围绕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4、着力营造经济转型升级良好氛围。强化企业服务,全面落实各级税费缓减免政策等“减负”措施,着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社企关系、银企关系。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大力弘扬全市人民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业精神,树立一批经济转型升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北方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