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农民增收管理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农民增收管理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局农民增收管理意见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决定》精神,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全县今后5年(20*—2012)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一片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三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两化:产业化、高效化),西片重点发展棉花、蜜瓜、葡萄、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牛羊育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郊特色经济;东片重点发展蜜瓜、番茄、酒花、甘草等特色产业,农牧结合、以草定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牛羊产业;南片以畜牧业为主,加快养殖方式转型,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移民片区以优先做大劳务产业为主,一次性导入新兴产业。使全县农业形成“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加速农民增收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收目标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调整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5万亩,扶持推广“万元田”1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各大片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新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2-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90%以上,培育农业优质品牌5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以上(不含新建移民乡),新建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10项重点任务

1、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坚持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示范推广的基础上,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万亩连片为调整方向,大力实施“251”种植增收计划,调整退出亩收入千元以下的低效田,大力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扶持推广“万元田”,力争户均发展1亩“万元田”。要采取高产栽培、立体种植、品种改良和间作套种等措施,把蜜瓜、甘草、番茄、酒花、葡萄、枸杞培育成新兴主导产业。棉花产业要以主攻单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为重点,采取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种植面积控制在18万亩以内,亩产皮棉每年新增5公斤以上;蜜瓜产业要以扩大面积、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为重点,尽快实现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的“双三”目标;葡萄产业以酿酒为重点,建立试验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扩大种植规模;番茄、酒花、甘草产业要以建龙头、抓订单、增效益为重点,加速扩张产业规模,尽快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大格局。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牢牢把握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以推动养殖方式转型为重要途径,按照“小群体汇集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走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健康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1881”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推广“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1户饲养20只基础母羊或4头基础母牛,一年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特别是南片乡镇要积极争取草畜产业扶持项目,建好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在肉牛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户均推广一个“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普及暖棚舍饲精养、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脱毒等技术,加快畜牧业特色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步伐。要积极引导畜牧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促使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推动全县养殖业向“一村一品”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设立畜牧防疫专项资金,加强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检疫监督工作,提高防疫效果。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50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万头和55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以上。

3、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把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以“创特色、亮品牌、增效益”为目标,按照“抓劳务就是抓项目、抓经济、抓民生”的发展思路,创建劳务基地、创新输转模式、打造劳务品牌,促使全县劳务经济向规模化、有序化、多元化迈进,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名劳务的目标。要广泛开展劳务政策、典型事迹、咨询服务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务输转的浓厚氛围。要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思路,重点围绕建筑、制造、家政、餐饮、保安、电子、机修等职业工种,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办法,广泛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要设立政府劳务输出办事处,充分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发挥各级政府、劳务机构、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和劳务经纪人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劳务输转从苦力型向技能型、季节型向长期型转变。要坚持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相结合,由政府牵头组织,尽快与我省劳动力资源富余的东部地区结成友好县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解决好全县主导产业劳动力季节性紧缺的问题。要积极构建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三大系统,加强劳务市场监管,确保全县劳务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

4、加快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强龙头、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走种养什么就加工什么的路子,继续以敦煌种业、神州棉纺、棉仁蛋白、牛羊屠宰加工等企业为龙头,通过内引外联、强强联合,组建棉花精深加工、畜产品初级加工、特色产品连锁购销三大集团,打响瓜州农业品牌,努力构建依托龙头出产品、依托产品创品牌、依托品牌增效益、依托效益强产业的良性循环体系,带动全县高效棉花、牛羊产业和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龙头+基地”的模式,着力培育棉杆造纸、番茄酱加工、甘草加工、酒花浸膏生产、蜜瓜储运保鲜等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系列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增值,推动农民增收方式快速转变。要“引强入瓜”、“引名入瓜”,积极主动走出去与域外现代化农业大企业、大集团联姻结缘,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和带动力好的产业龙头,全力打造多领域、高科技、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增强全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逐步推动种植基地万亩以上连片,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5、加快土地有序合理流转。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只要不改变土地的性质,允许农民采用亲情转包、地块互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反租倒包、能人代耕、公司承包和协会带动等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县20%的土地得到有序流转,农村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实现离土经营。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公证仲裁、地价评估等制度,科学界定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利益分配和流转程序,使农村耕地承包经营物权化、长期化。要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使土地使用权逐步向具有较高生产种植技术的专业化公司、协会和业主集中。鼓励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直接参与投资方的利润分红,实现土地的高效流转。要制定扶持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对参与流转的经营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生产成本方面的补贴,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优先向土地流转大户和龙头企业倾斜。规范执法工作,确保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失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好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同时,坚持先行搞好试点,县上确定西湖、河东两个乡为全县土地流转试点乡,其它乡镇也要抓好1-2个土地流转试点。

6、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牢固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思想,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按照“市场连产业,基地带农户”的思路,注重培育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好市场的产品集散功能。要构建连接城乡、功能配套、管理规范、高效通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发展产销直挂、网上交易和定点配送服务,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降低交易成本。要认真实施以“外部市场为主,内部市场为辅”的营销策略,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规范化的订单农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到60%以上。加快培育各类农贸公司和购销联合体等农产品流通经济实体,培植各类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千方百计搞活农产品流通。力争五年内扶持发展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500户以上,通过发挥流通大户的带动效应,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促进农产品升值增效。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农产品绿色流通通道,加强规范管理,为全县流通运销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7、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助农增收作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经济能人为主体,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努力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好引领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重要作用。要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突出政策、资金、技术“三扶持”,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业绩突出的,实行优先享受贷款、优先享受贴息、优先享受富民补贴的“三优先”政策,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发展促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积极与企业、客商签订合同,用法律手段推动“订单农业”快速发展,有经营收入的可探索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风险储备金,用来弥补亏损和调节市场风险,努力实现由松散型、让利型逐步向紧密型、完全合作型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县80%的农村主导产业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0%的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80%的农产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销售,初步形成产品—商品—效益的市场化运销格局。

8、加快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以科技产业承包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强化科技体制创新,构筑“专家+产业+基地”、“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产业经营模式,探索建立指导性、服务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技新成果,加速科技型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培植,全方位提升全县科技创新水平。要按照“稳定公益服务、强化承包服务”的要求,成立重点产业承包小组,组建产业办公室,明确发包、管理、监督、考核、奖罚的主体地位,强化产业承包的绩效考核,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配套、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农民意愿相适应的承包服务新体制,大力推行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科技部门承包技术服务的“双承包”服务新机制,科技事业单位要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责任制为重点,推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按项目定酬的有效办法,建立酬劳向产业承包人员倾斜的分配机制。县乡农业科技人员要承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畜牧科技人员要承包快速育肥、牛羊改良和暖棚饲养等技术服务,林果科技人员要承包葡萄、枸杞等林果产业技术服务,发挥好产业承包、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引领带动全县“双千元田”、“五千元田”、“万元田”规模化发展,实现依靠科技助农增收的目标。

9、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把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变农村巨大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引导农民转变增收观念。通过召开会议、媒体宣传、电化教育、举办形势报告会等方式,分批分期开展以农村经济形势、产业发展动向和市场信息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活动,切实引导农民转变增收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每年分期分批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要抓好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扶持、面向市场、覆盖城乡、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科技入户、创业技能、劳动就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六大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建强农村经纪人、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乡土专家“五支”队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力争到2012年,全县20%以上的农民成为产业化带头人。

10、加快移民扶贫开发。围绕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向上争取移民扶贫、少数民族扶持政策,争取省市建立移民后期扶持长效机制。要突出田间配套,抓好中低产田和节水改造,提高耕地综合质量,切实开展移民区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防风治沙、天然植被封育保护等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要加强移民区道路、安全饮水建设,三年内基本解决移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五年内实现所有移民乡镇通公路,建制村通油路。积极推进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重点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完善移民乡镇法庭、公安派出所等社会管理机构和文化站、信用社、电信、广播电视等各项公共服务机构,确保移民区社会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要坚持把提高移民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摆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加强青壮年移民的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导移民群众改良品种、应用科技、调整结构,一次性导入新兴高效产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由“输血”逐步转向“造血”。要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工作,积极争取市上“民族团结进步项目帮扶活动”,坚持组织县内帮扶活动,通过政策引导、物质投入、资金扶持、人才支持、兴办实事等措施,集中力量帮助移民乡村脱贫致富。同时,成立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协调解决移民乡村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尽快理顺非计划移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县各级组织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出发,坚持“以瓜州的进步为己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调整观和正确的增收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转”字当先,争做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敢于向转变农民增收方式要生产力和战斗力,用实际行动引领农民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增收模式。县上要成立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对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和科技承包服务等工作实行县领导包挂责任制,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强化组织保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既要立足农业内部挖潜增收,更要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领域,集中精力把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抓成最大的“民心工程”。

2、强化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要着眼于农民增收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扩大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扶持,真正把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要全面落实好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努力增加更多的支农资金。农口等部门在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要按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新增财力向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工作倾斜。积极探索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扶持办法,引导社会各种资金投向农业,县财政要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对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科技推广、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市场予以扶持,为全县农民收入增长提供资金保障。

3、广泛引导发动。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带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要坚持从宣传发动抓起,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新闻媒体、集中教育和群众文体活动,采取编写宣传读本、开辟专题栏目、开展宣传月、举办读书班等有效方式,深入宣传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信息资讯和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抓好思想引导、政策引导、信息引导和市场引导,切实发挥好舆论先导作用。宣传、广电等部门要精心组织策划,全力打响宣传战役,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上来。农牧、科技等部门要做好示范带动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成功经验,努力使全县干部群众变“要我转”为“我要转”。

4、创优增收环境。从环境建设出生产力的高度,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的硬件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力争取农村“六小”工程,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发展节水灌溉,优化农业装备,改造基础设施,推动通讯、供电、供排水、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深入开展以改路、改院、改水、改厕和硬化、美化、亮化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抓好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切实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一切服务农民增收”的要求,认真制定支农服务措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各级组织要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坚持“马上办、盯住干、干到位”,把是否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评选农村“红旗党组织”和“明星党员”的重要标准,探索按片区建立产业党委的新模式,广泛深入开展“举旗帜,亮明灯”党员先进性实践活动,促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领航者、带头人;要积极主动落实好“四包”增收责任制,聚集多种力量、采取多种办法破解增收难题,引领全县农民变革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结合“治慢工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认真解决好影响农民增收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把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作为衡量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经济考核体系,切实树立“以增收论业绩”的工作导向;要充分发挥好专项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人大、政协监督的重要作用,真正把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