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技局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技局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省委、市委关于创业创新的总体部署,现就我区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民富民安的和谐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

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总体要求:创业创新是富民之本、强区之源。当前,我区正处于全面推进“五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发挥港口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充分发挥开发开放先行优势,努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创业富民、创新强区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贯穿于开发开放全过程,努力把*打造成为全省创新活力最强、创业环境最佳、富裕程度最高、社会最为和谐的区域之一。

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基本目标。到2011年的基本目标为: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超过150亿元。外向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市龙头地位,梅山岛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临港大工业实力不断壮大,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20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石化、钢铁、汽车、能源、船舶、纸业等临港产业集群基本建成。港口功能全面提升,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4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达到35家,国内专利授权数达到800件。石化、钢铁、汽车、能源、船舶、纸业等临港大工业基本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运行,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确立。资本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全区上市企业数达到10家。

———全民创业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领域不断拓宽,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创业条件显著优化,创业平台基本形成。被征地农民、“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特困群体的就业能力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9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基本建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最低工资标准得到认真执行,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恩格尔系数控制在35%以下,文化、教育、卫生、居住、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明显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得到完善。制约创业创新的各种体制性因素基本消除,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包括土地、资本、股权、合作经营在内的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要素资源进一步向创业创新的领域集聚,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立。以产业导向政策、财政扶持政策、要素供给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为重点的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全社会创业水平

强化全民创业意识。抓住*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机遇,积极倡导“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社会风尚,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全民创业意识,推动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干部创事业。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转变观念,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活动。发挥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增强社会责任,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业绩,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为全民创业起好表率作用。机关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忧患意识和创业意识,扎实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提升全民创业能力。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培训,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职高和各类培训机构为支撑,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加强生产技能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发展花卉、水产、蔬果、畜牧、经特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经营管理培训,充分利用九峰山、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区等山海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指导帮助家庭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传统家庭企业的提升。

不断拓展创业领域。充分利用港口和大工业发展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为港口和临港大工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制度,拓展创业空间。把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动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文化等领域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非正规组织,多渠道、多方式拓宽创业领域,增加创业机会。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交通、港口和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和对口扶贫工作,在更宽广的领域引导创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努力提高创业水平。

创造良好创业条件。破除体制障碍,消除政策歧视,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平等竞争,形成低门槛、宽领域、多层次的创业格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全民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制定和落实鼓励创业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解决不同创业群体在财政政策、收费减免、融资扶助、要素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有序竞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支持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服务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补贴政策,加强对残疾人和“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扶持;积极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对“零就业家庭”实行托底安置。

积极打造创业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业项目平台。根据*生态农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收集和储备一批适合创业的项目,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群体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项目。完善创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筹资融资、人才培训、交易中介等创业服务机构。以园区和专业市场为载体,打造创业基地平台。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龙头,以柴桥花卉、梅山绿色蔬菜、小港蔬果、春晓名茶四个市级万亩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化和生态化建设。提升大港工业城、汽配园、模具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水平,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整合工业用地资源,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全区中小企业和农村家庭工业集聚。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和商业特色街,鼓励发展城乡商贸业。以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孵化作用,建设海外留学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基地。搭建创业资金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全社会创业的信贷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激励民营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进风险资本,向初创期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投资。健全农村信用联社服务农村功能,积极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全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渠道。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作用,建立农民创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三、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功能创新。以建设保税港区为目标,加快梅山岛开发建设,促进港口功能提升、城区功能完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开放促创新,把*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努力服务区域内各开发区的发展,主动接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岛开发区的辐射,进一步强化*的区位优势,使*成为新型开放的引领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进一步提升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钢材、石化、煤炭、粮食等交易市场,成为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基地,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强区的战略地位。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临港大企业、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做大做强石化、能源、钢铁、汽车、修造船等临港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和培育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工业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发展新材料、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注塑机、加工中心、模具和汽配为重点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提升纺织服装、文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港口物流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和航运服务业,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推进商贸、金融、设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提升房地产、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走*特色的创新之路,以临港大工业为创新主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推进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创新平台支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科技孵化、科技投融资、科技合作四大平台。完善自主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鼓励企业开展境内外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对国内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大力培育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区。

加快发展模式创新。全面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心城区规划,全面启动核心商务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以培育创新型、税源型企业为重点,加快春晓开发建设进程,促进南部地区加速发展。以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基地和化工物流园区为重点,启动峙南区块开发建设。接轨宁波城市东扩,稳步推进小港、戚家山西部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一批以中心村为依托的农村新型社区,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整体推进九峰山区域和高塘片区新农村建设,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块。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实施十大民生行动计划,加快城乡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主体多元、责任明晰、合作互动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增强城乡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规范和引导,促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强化街道、乡镇在城市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执法能力。探索建立精细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外来人员服务和管理,总结推广“新向家人”、银杏社区等新型管理模式。增加对外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投入,逐步推进外来人员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为创业创新提供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积极实施文化创新。强化全民创业创新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积极培育以鼓励创业创新、开放包容、富有爱心、崇尚诚信为主要内涵的*精神。推进文化精品建设,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作品。以大港文化节为载体,充分展示东方大港魅力,培育港城文化品牌;抓住中国女排主场落户*的机遇,积极争办高水平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打响赛事文化品牌;以古育王寺开发为重点,整合瑞岩寺、灵峰寺等区内宗教资源,打造浙东重要的佛教胜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文化中心、体育训练基地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深入实施“文化阳光工程”,积极开展“建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充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文化创新主体,鼓励发展以“海晨业余艺术团”为代表的业余文艺团体,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四、强化保障措施,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推进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平台,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降低行政成本。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街道乡镇管理体制,实现街道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对辖区的全覆盖,促进两区管理体制在基层深度融合。

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强化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产业导向目录,引导各类资源向鼓励发展的产业集聚,促进全区创业创新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多级化的财政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完善要素资源供给政策,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节相结合,促进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向有利于创业创新的领域流动,强化资源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加强人才资源保障。加大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农民和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进修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加强各级干部的创业创新教育,增强服务全社会创业创新的能力。健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建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储备库,为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突出企业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立足企业创业创新实际,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完善子女教育、生活居住、医疗保险等配套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在*创业创新提供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切实加强对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促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总体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明确领导力量,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创业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富民强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各级干部服务创业创新大局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推进创业创新的坚强堡垒,使广大党员成为创业创新的先锋模范。

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创业创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增强部门工作的一致性,形成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进创业创新的工作合力。要加强政策的整体协调性,各部门要认真梳理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政策,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和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

加强舆论宣传。要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业创新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大讨论等形式,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业创新上来。要广泛宣传创业创新的成功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要加大对全区创业创新的新动态、新举措、新业绩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创业创新、全社会支持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