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发展工业经济创建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市派驻瓯海各工作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新强工及节能降耗大会的精神,积极实施“一城四区”战略,加快工业创新步伐,推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工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加快工业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工业是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工业仍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区工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优势弱化、资源要素环境约束趋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加快工业创新发展,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2.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一城四区”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创造工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3.主要目标。到2011年,全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力争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递增17.2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相当规模、资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年销售产值5亿元以上,综合性经济效益指标居国内同行前列的大企业、大集团。
——培育一批拥有较强技术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力争创建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扶持培育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集团,力争3-5家企业上市。
——培育一批优势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家品牌生产企业。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6%。
二、着力推进技术创新
4.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大企业集团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力度,重点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
5.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吸引大院名所来我区设立创新载体。
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健全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提高创牌意识和品牌经营能力,着力培育品牌产品、出口名牌和区域品牌,着力创建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品牌。
7.加快工业技术创新步伐。坚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提升工业技术水平。组织实施一批省、市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
三、加快产业结构创新
8.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对工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9.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使用和生产,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档次。着力开发生产大型成套设备。做精做专做优电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皮革服装机械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
10.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服装、鞋革、锁具、眼镜、包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从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
11.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
12.组织实施重大创新强工产业化项目。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专题,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及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3.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促进其上水平上规模,加快向大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出口零部件配套为主导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深化制度和管理创新
14.加快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
15.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施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整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网络等能力和条件,采取联营、联盟、外包等方式开展虚拟经营。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
16.弘扬企业创新文化。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向创新要市场、要效益、要发展。引导企业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五、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创新
17.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积极在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有关政策措施,着重抓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企业、产业之间循环链为主要途径,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创建各具特色的循环型区域、园区(块状经济)和企业。
18.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强化能源计量工作,完善能源统计、污染减排台帐和月报等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及相关奖惩考核机制。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加大对高耗能单位、公共设施用能及产品能效标准、行业设计规范等执行情况的检查监察力度。
19.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组织实施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和技术,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鼓励工业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推广节材新技术、新工艺,减少原材料消耗。
20.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耗水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创建一批高水准的绿色清洁企业和“零”排放企业。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工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21.加强对工业创新的领导。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工作,把工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创新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业创新。
22.加大工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区财政要加大对工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支持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重点研发项目、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关键技术引进等。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突出重点,对工业创新重点领域、企业和项目实行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
23.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战略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装备制造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等创新强工重大产业化项目,在项目入园、用地指标安排、用地出让条件设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4.努力营造工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工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快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5.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业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各部门(单位)加快工业创新所取得的成效,宣传工业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业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