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20*年是*工业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必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把握发展的新规律,集中精力抓重点、攻难点,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保持嘉兴领先,实现百强进位”的目标以及“突出工业主线,注重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切实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产业提升优化工程”、“创业平台建设工程”、“精品名牌推进工程”和“绿色生态改造工程”,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项目推进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要素高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管理科学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1、全部工业增加值129亿元,比20*年增长14%。
2、全部现价工业总产值1*0亿元,比20*年增长15.8%。
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38.5亿元。
4、全部工业生产性投资70亿元,力争75亿元。
5、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4亿元,力争16亿元。
6、规模以上工业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得分高于全省平均得分。
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
8、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0家,净增规模企业150家。
9、工业区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于4.5亿元,新增开发面积3000亩。
10、新增中国名牌2个,浙江名牌和省著名商标8件以上。
11、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工业立市理念,打破原有抓工业的思维定势,注重优化结构,加快发展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强化规划引导。认真贯彻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按照*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制定“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和主要产业结构调整年度计划,修改完善《*市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工业投资导向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进一步健全产业引导的政策体系,坚持“有进有退”,从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入手,在项目审批、审核、备案、推进、服务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大力支持鼓励类项目,适度发展允许类项目,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坚决取缔淘汰类项目。
2、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以产业带动性、技术先进性为目标,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一是整合提升化纤、建材、纺织、丝绸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化纤、玻纤等竞争实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产业向上下游延伸配套,提高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二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资源、市场、区位等各种优势,有重点地培育毛衫、皮草、家纺布艺、制鞋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集群品牌,做强做大集群产业。三是优先发展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成长性高的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四是严格按照《*市禁止、限制建设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目录》规定,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限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及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大力度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力争20*年基本完成工业污染源(危险源)整治任务,努力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
3、优化企业梯队。深入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把培育、造就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航空母舰”和“单打冠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力度,做强10家大企业大集团、提升20家传统特色企业、壮大30家新兴行业企业、扶持4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使之成为调整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继续开展*市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和十佳优秀企业经营者评选,对当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制定出台《*市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努力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做好服务,支持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质量振兴和品牌建设。建立培育微小企业信息库,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帮助微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微小企业走上规模企业行列。全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0家,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55%。
(二)量质并举,真抓实干,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继续开展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核心的“项目推进年”活动,按照量质并举、以质为先的投资方针,确保全年有较大强度和较高质量的工业生产性投入。
1、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排摸、筛选、确定好一批技术先进、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的技改项目,全年安排160项市级重点项目,突出抓好一批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一批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一批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延伸项目、一批产业集群重点项目、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环保治理改造项目。规划组织一批技术含量高、对行业发展有影响力的项目,申报浙江省和国家重点项目,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加大对技术装备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比重,力争设备和技术投资占工业总投资额的比例超过55%,形成持久的支撑力。
2、完善工作机制。认真总结前两年项目推进工作的经验,少形式,重实效,进一步营造抓项目推进、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市级各有关部门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建设中协调、建成后跟踪各个环节的服务,促使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二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重点项目通报制度,加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推进情况督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有效缩短项目报批时间,推进项目投资进度。
3、强化招商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对我市工业结构升级带动能力强的制造业项目上,特别要放在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配套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上来,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的产业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境外资金的引进要依托“三部四块”平台,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争取外资增资扩股;市外内资的引进要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完善产业服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抓住长三角产业融合机遇,主动承接上海、杭州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引进境外资金和市外内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强化措施,分类建设,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建设好开发区的同时,高度重视镇乡街道工业区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标准厂房、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努力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产业定位正确、适合大中小企业各类投资需要的创业平台体系,形成小项目进小企业创业基地,中项目进标准厂房,大项目进工业区的分类集聚格局。
1、加快工业区建设。根据“三部四块”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和镇乡街道工业区的产业定位,编制*经济开发区(包括开发区一至四期,屠甸、高桥工业区),濮院毛针织产业园区(包括濮院、梧桐、龙翔工业区)和崇福、洲泉两个工业区的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分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目标、分期开发、分工负责,实现产业相连,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建立“三部四块”与镇乡街道工业区联动开发机制,提升工业区能级,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以上,提升工业区工业配套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实施濮院、洲泉两个生态工业区改造,努力打造“特色型、辐射型、集聚型、效益型、服务型”的标准化现代工业区;开展工业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工业亩均产出水平,20*年力争培育产值50亿以上工业区2个,30亿以上工业区1个,10亿以上工业区8个。
2、完善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功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和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创业中心的总体布局规划,实行推动发展与提升并举,强化创业中心的创业服务功能,推动创业中心的达标升级。在全市工业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量的土地指标,支持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在工业区和企业存量土地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20*年全市力争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
3、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和村镇集体经济投资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鼓励家庭小企业进入基地投资创业;特色产业明显、家庭工业发达、“多合一”建筑整治任务重的镇乡街道要制定完善小企业创业基地规划,加大宣传工作和行政推动力度,切实为家庭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形成部门工作合力,确保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规范有序。
(四)加强引导,注重实效,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环节,要致力于建设好、利用好企业(区域、行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以及各类科创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1、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调整政策扶持的重点和方法,同时通过推介、宣传和示范,引导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广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上来;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重点支持和组织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造条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中心;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指导,不断完善中心的各项制度,深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提高中心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使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真正充分发挥出技术核心和创新平台的作用;探索多种模式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中心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其他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工作职能,扩大服务范围,积极为同行业其他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鼓励行业协会或其他社会团体利用自身优势,建立行业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
2、推进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沟通与合作,邀请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和专业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把脉,参与我市经济发展研究等活动;通过组织信息、项目对接等活动,积极引进外地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通过合办研发机构、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尤其鼓励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合作攻关,消除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
3、深入实施精品名牌工程。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培育,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和产业集群能力,提升我市特色产业的档次。“十一五”期间根据企业规模、管理基础、产品质量和发展规划,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列入“精品名牌培育工程”,对企业的品牌策划、形象设计、品牌代言、品牌推广等品牌建设活动实行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鼓励名牌产品企业实行品牌经营,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养一支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品牌经营管理队伍,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把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品牌精神和品牌个性,扩大*的品牌社会影响力,提高*品牌的经济和社会效能;注重区域品牌建设,依托特色经济优势,集中洲泉化纤、濮院毛衫、崇福皮毛、洲泉和石门鞋业、大麻家纺、屠甸植绒的品牌资源,扩大产业知名度;加强对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名牌、假冒名优企业、假冒商标、专利侵权等知识产权方面违法行为的整治与打击,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4、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一是切实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和人才管理工作,突出抓好企业经营者、营销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为主的管理培训和业务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成效,做到吸引人才、善用人才、发展人才,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管理需要;二是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活动,通过企业管理现场诊断、企业内部管理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企业管理的个性化办法和措施,改善企业管理;三是开展管理创新优秀成果的评选和推广,带动全市企业管理创新。
(五)行政推动,典型示范,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化工业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培育节能示范企业,推行工业清洁生产,促进治污方式的转变。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抓好《*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三个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启动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抓好省、嘉兴市二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开展“循环经济型企业”评选活动,围绕“集约化生产”和“节约型经济”的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和监督考核,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在印染、皮革行业中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在高能耗企业、高耗水企业、污染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区内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一是要强化资源节约的引导,研究制定节能降耗的实施意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节能技术(产品)导向目录;二是强化节能目标的管理机制,建立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三是强化节能管理基础工作,完善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强化能源统计体系、计量管理等基础工作,依法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四是强化资源节约的工作措施,开展“四节一利用”活动,支持企业发展生态工业、环保产业,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系统优化改造工作,提高我市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
(六)营造环境,搭好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建设机制,降低各项收费,创建绿色通道,强化行政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外贸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等工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的配套环境。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为制造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中介组织;加快培育会展业和物流业,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努力承办或联办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会展,积极推广新的工业贸易业态和商务模式,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博览会、推介会,开展产业特色城镇申报等活动,提高“*制造”的知名度;研究制订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紧制定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3、推行行业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新型的互动工作机制,探索“采购式服务”等方式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4、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围绕“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开展大容量、密集型的宣传报道,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企业发展鼓气打劲、助威呐喊。二是实施合理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利益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经济主体创新、创优、创业,在全市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工业经济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做好20*年工业经济工作,不仅是实现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开局之举,是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任务的重要之措,而且是坚持国家宏观政策、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策。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完善*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领导小组,新设六个工作小组,即工业区建设领导小组、重点工业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领导小组、特色产业发展指导小组、高新产业发展指导小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领导小组,每个小组由相关市领导担任组长,落实责任部门牵头负责推进。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强势推进工作。创新机制,搞好服务,针对目前工业经济发展中要素制约较多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就工业区建设、资金保障、土地供给和项目推进成立四个协调机构,由相关市领导担任负责人,具体解决工业区建设、工业发展中要素保障和项目推进中碰到的难点,实行月例会、季协调的推进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例会,对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进行分解和情况分析,每季召开协调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全力以赴,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和资金来源,缓解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