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循环经济管理实施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协调、规范和推动作用,通过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2、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的原则。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实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并举推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3、坚持联动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按照全面部署、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总体目标与工作重点
到2011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重点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1、实施优化产业结构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我县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环保)政策目录,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建设项目,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水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依法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设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开发,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换代。培育壮大数码电子、光伏、装备制造、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的环保设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生产性、知识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形成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重点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实施生产清洁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大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推行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投入。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将物料和能源高效地转化为产品,并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评审,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排放污染物超标,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污染项目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工程,在纺织服装、植绒、木业、五金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中选择一批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指南,推广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展“零排放”示范工作。到2011年,全县清洁生产企业达到50家。
3、实施生态化改造行动计划。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西塘大舜服装辅料、陶庄五金机械、天凝植绒、杨庙特色纺织、*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光伏产业园等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开展生态化改造与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原则,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生态农业为主线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再生资源为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抓好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程,做好园区生态规划,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企业和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物流、能流、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创建节约型政府,创建优美乡镇,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到2011年,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8所、“绿色社区”6个、“绿色医院”4所、“绿色饭店”8家。
4、实施节能降耗行动计划。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着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的研发与推广,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组织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关节能、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工程,不断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加快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标准,发展多层工业标准厂房,加强耕地保护与管理;积极推进“两分两换”试点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保障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企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在包装行业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到2011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0.7吨标准煤(当量值),万元GDP水耗下降到135立方米以下,水泥散装率提高到79%,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5、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固废的回收利用,推进粉煤灰制砖,加强锅炉炉渣、冶炼和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提高用渣量。加强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推广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废液回收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工业中水回用。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推广热电联产、余热发电等技术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资节约。加强对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餐厨废料、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重点建设陶庄废旧金属回收基地,探索建立废旧家电、废汽车、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等回收体系。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到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以上。
6、实施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大对印染、造纸、化工、钮扣、植绒和热电等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24小时在线监测,严格执行企业达标排放。切实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入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工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对饮用水源、河流水域、湿地水网等的管理与保护,加快河道综合整治。到2010年底,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3782吨/年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控制在5101吨/年以内。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县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推动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逐级抓落实。
2、强化规划,健全评价体系。抓紧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研究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主要产业发展及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具体要求。把节能降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并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镇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大镇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完善政策,加大考核力度。
3、突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国家、省市各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全县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库,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每年确定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保证建设成效。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每年评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给予表彰,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4、推动创新,突破技术制约。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院、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姚庄镇上海农科院(*)基地、上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突破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成熟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
5、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编制我县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将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落实节能减排技术专项资金,对重大项目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改资金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6、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分钱”的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各级工会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教育部门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进一步加大对公众的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公众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