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土局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地质环境是地壳表层岩石圈中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主要由岩石、土壤、水和其它相关物质组成。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质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场所。地质环境保护是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减轻地质环境恶化,协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行为。
(二)我省地质环境比较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特别是今后5到20年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将日益增多,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有效协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我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由“三废”污染治理向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的需要,根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规划法》、《防洪法》、《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有关规划,编制《*省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及二十年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各类专项规划和市、县(市、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依据。其目的是在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地质环境,维护“环境安全”,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规划》期限,近期到20*年,远期到2020年。
一、地质环境保护的形势
(三)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西南为海拔千米左右的中低山;中部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金衢盆地等40余个“红层”盆地错落其间;东北部为沿海堆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陆域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2.4%,河流和湖泊占5.2%,海涂占2%,土地类型多样,多适宜农用和林业种植。海域辽阔,海岸线总长6632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
*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月—9月的春雨、梅雨和台风雨季节,常形成暴雨、旱涝等气象灾害。在山区,暴雨常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河流多沿构造线发育,主要有钱塘江等八大水系,皆属“雨源型”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全境以*—*断裂带为界,分为两大地质单元,浙西北属扬子准地台;浙东南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西北发育沉积岩,地层齐全,沉积厚度大,构造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的紧密线状复式褶皱及与其平行的断裂带为特征。浙东南火山岩发育,地壳厚度较薄,火山喷发活动强烈,覆盖了大片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地质构造以强烈的断块活动为主,断裂十分发育。浙北和浙东沿海平原发育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形成封闭式、多层次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分布的地下水系统。丰富的地质活动,为*留下了各种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宝石奇石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质环境资源,形成了“海、湖、江、山、泉、水、洞、潮”齐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非金属矿产为特色的多种矿产资源,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
*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大,导致了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岩溶地面塌陷、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使原本比较脆弱的地质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现状与主要成果
建国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土整治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完成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系统完成了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全省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查明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约135亿立方米/年,开采资源约53亿立方米/年。完成了*、温黄平原、慈北平原、金衢盆地等地1:5万—1:10万的供水勘查;开展了、*、*、*、*等城市为中心13个图幅的1:5万城市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进行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省域)和飞云江、三门湾流域的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完成了*、**、*等20余个县(市)1:5万—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进行了重要地区及重点工程的综合勘查。对*下沙、*北仑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及新安江水利枢纽、北仑港深水港区、*萧山机场、三门核电站、甬台温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进行了以工程地质勘察为主的综合勘查工作;对*、*等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对*、*、*等城市发展规模进行了地质论证。
——地面沉降等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开展了*市和*市地面沉降、杭嘉湖平原地下水背景值、*市地下水背景值、杭嘉湖平原1:20万地球化学背景值等专题调查研究,提交了一批优良的成果报告。
——对全省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重点灾害点开展了监测、勘查和治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网络,重点县(市、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试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保护工作已全面启动。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建立了以*、*、*等城市为中心,沿海平原和金衢盆地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及*市、*市的地面沉降监测网。通过动态监测和地面沉降防治研究,取得了大量资料,并采取了相应对策,使*市区地面沉降得到初步控制,*市区地面沉降速率也有所减缓。另外,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也取得初步进展。
——发现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环境资源。全省已发现三十多处地质遗迹,其中常山奥陶纪金钉子剖面、临海桃渚火山地质遗迹已经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册;经勘查评价的矿泉水水源地达150处,总计允许开采水量17635立方米/日,矿泉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得到有效管理;已发现水温大于25℃的地下热水点29处,地热异常点53处,其中已开发利用的宁海南溪、泰顺承天、武义塔山等地热资源,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五)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日益恶化。我省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地质灾害频发,并呈明显增多趋势。据*年—*年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00余处,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已成为我省四大自然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丘陵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近年来显著增加,损失日益增大。仅*年就达151处,死亡88人,伤14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尚有约3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潜在威胁,防灾减灾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不合理或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小不等的区域性水位降落漏斗,资源渐趋衰竭。诱发地面沉降,并给低平原地区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截止*年,*市区最大累计沉降量达827.6毫米,大于50毫米沉降范围达4650平方公里;*市最大累计沉降量468.6毫米,沉降面积175平方公里;温黄平原等也已显示出明显地面沉降迹象。碳酸盐岩分布区还发生了地面塌陷,迄今全省共发生此类灾害40余起,其中*达20多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一些矿产的开采及加工,对局部地区造成了大气、水源、土壤污染,破坏了植被和自然景观,毁坏了部分农田,诱发了地质灾害。
——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偏重传统地学和地质环境自然属性研究的地质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服务相对薄弱。技术方面没有形成指导性标准和评价体系,工作程度偏低。成果内容和表达形式过于专业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缺少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内容。相当部分资料成果未能建立数据库,信息的社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低。
——地质环境监测亟待加强,监测网络有待完善。由于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监测技术方法、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经费不足,造成监测网点不完善,监测成果时效性差。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系统不健全,监测点布设地域分布不尽合理,监测控制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次不全面;地面沉降监测主要集中在*、*市区,杭嘉湖平原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控制面积及精度明显不足,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尚未建立,温黄等平原尚未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仍以应急调查为主,未能有效建立起监测与预测、预报网络和模型;水土污染监测尚未开展。
——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应用和推广不够。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硬件设备建设严重滞后,高质量的区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尚未建立和应用,严重影响信息传输、共享以及社会化,人员素质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且流失严重。
——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除《*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外,尚无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规,其他专项管理办法、规章也未建立或者不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管理职能没有向下逐级延伸,执法队伍不落实,难以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执法不严,责任不明确。
(六)新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年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达到省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是对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不断加大防治地质灾害的力度,积极提供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地质环境基础资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质环境资源,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地质环境。
——急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丘陵山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逐年增多趋势,地质环境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消除致灾诱因,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急需推进与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各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未来20年我省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和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杭金衢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湾通道工程、*半岛(连岛)工程、三门核电站、东海油气上岸、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等一批重大工程将陆续开工建设。为此,迫切要求做好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工作,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切实加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迫切要求超前做好相应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其它服务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
——急需加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及人均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总量将大幅度增加,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这迫切要求继续做好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寻找新的水源地和其他供水途径,加强规划和监测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急需加强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随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开发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拓展旅游新空间、开辟旅游新景区(点),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评价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布局和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协调发展。
——急需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地质环境质量,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这迫切要求加强各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改善与人民生活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家园环境,使21世纪成为是我们追求优美环境的世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奋斗目标
(七)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密切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增强环境地质工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基本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既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又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创新。按照国家、社会和企业在地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分工,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地质环境保护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通过体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做到依法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
——坚持技术创新,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地质环境的科学研究、勘查、评价、保护、治理、监测、预报水平和效率,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有效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为主线,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近期目标主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远期目标是主要考虑指导性、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局部与整体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推进。
(九)20*年—2020年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环境勘查、评价、监测、治理、保护、利用的管理得到明显加强,形成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及损失;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使综合地质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及时提供满足我省现代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发展等所需要的基础环境地质资料;提高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污染监测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地质环境保护,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地质环境保护中的广泛运用;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建立和完善各类地质遗迹保护区,使重要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积极探索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促进地质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为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而又安全的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