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强服务业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2005年我区实现生产总值为30.21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生产总值的52.5%;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关系为20.0:27.5:52.5,我区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8.4%。从1985年建区到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2%,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已不仅仅是餐饮、零售、仓储、运输等传统范畴,而是囊括了商业服务、电信服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以及房地产、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在内的诸多行业。2005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为8.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区服务业在规模、档次、集聚度、带动力、体系建设及开放程度等方面皆显不足。一是规模太小,缺乏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竞争力强的行业排头兵和企业化集团;二是服务业档次太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够,特别是旅游、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业、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不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三是积聚度不高,缺少特色和亮点,产业关联度较小,尚未形成一条有影响力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四是对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性,服务业产业带动力薄弱。五是服务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比较薄弱。服务业行业管理部门职能不清,分工交叉、缺乏实质性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发展思路不够明确,扶持力度不大。六是对外开放滞后,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服务业的消费群体持续扩大,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需求支撑;加入WTO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服务业竞争和活力更加明显。居民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
1.国家对服务业的重视是加快发展的大前提。随着服务业在推进城市化、提升工业化、解决“三农”、扩大就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促进社会稳定中的突出作用,以及产业发展阶段性变化趋势的凸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省、市也相应出台了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和氛围已基本形成。
2.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衢州市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这一时期,信息化和知识化广泛渗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旅游、住房、通讯、社区家政等服务领域亦转变为新型消费热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逐步上升,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城市化进程加速对服务业提出新要求。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衢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积聚,服务业需求量增加;衢州市“五城联创”活动的深入实施,中心城区生态特色、服务功能和整体品位也皆有大幅提升;随着衢州市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规划构建,必须进一步对域内商贸物流、文化娱乐、房地产等行业进行有序规划,合理布局,增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相关产业的渗透和融合,实现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4.体制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快服务业政策的出台,放宽了市场准入原则,给充裕的民间资金进入服务业领域降低了门槛;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随着外资进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为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为适应发展需求,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策略措施调整力度,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五大*,跻身百强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商贸兴区战略,以量质并举,优化结构,拓宽领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坚持产业融合,市区联动,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我区服务业的大开放、大发展、大提高,努力使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断增强*的区域竞争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协调推进。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注重二、三产业互动、服务业内部之间互动。坚持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努力形成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坚持城乡联动发展,强化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大力开发农村服务消费市场。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并重,推动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坚持营造特色。要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特色竞争之路。在产业选择上,要充分利用我区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专业市场群建设;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要根据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以项目来带动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继续加强项目的挖掘、筛选、包装和推荐工作,高度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做好主动对接工作,力争以大的项目争资金、争政策。
——坚持以品牌提升竞争力。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着力抓好“四个一批”:即建设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培植一批规模服务业行业,发展一批优势服务业行业,打造一批知名服务业品牌。
(三)主要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一个翻番”、“两个提升”、“三个突破”,力争把*建设成为四省边际的商贸物流中心。
——一个翻番:就是到2010年,力争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占我区生产总值比重55%左右。(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5.86亿元;2010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目标为5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目标为32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
——两个提升:就是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服务业对全社会的贡献。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10%。(200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为8.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6%;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
——三个突破:就是突破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束缚,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突破服务业发展的开放瓶颈,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突破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
2.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区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坚持产业互动,市区联动,重点实施服务业“7+4”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房地产、休闲旅游、金融服务、交通运输、职业培训等7个优势服务业,加快培育信息、文化体育、中介会展、社区家政等4个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服务产业。
三、大力发展优势服务业
(一)现代商贸业
1.目标定位
积极发展新兴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走集群化、集约化、积聚化道路,实现商贸流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商贸流通格局。
——到2010年全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各类市场交易额达到120亿元以上;超5亿元的市场3家以上,超亿元市场10家。
2.重点工作
——做大做强传统商贸企业。鼓励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进行经营设施改造升级,突出特色。加大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以惠引资,实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嫁接联合,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与经营模式,提升我区商贸业的整体档次。鼓励宾馆、餐饮企业扩张壮大,提升宾馆餐饮业规模质量水平。
——鼓励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提倡经营业态创新,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以城市社区为中心,具备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超市。支持具有一定发展实力和先进理念的企业实行连锁扩张,延伸发展。
——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促进大流通”为目标,着力推动专业市场群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在抓好传统专业市场改造的同时,着重抓好*专业市场城的开发建设,完成大型停车场、餐饮服务、娱乐休息等设施配套,到2010年,*专业市场城总交易额力争达到100亿元、就业岗位达1万人以上,成为“四省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的主阵地。
——倾力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按照特色街区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同一行业集聚发展,培育若干条(个)特色明显的精品街(区)。抓好坊门街商业步行街的品牌打造,加快组建时代广场、致远广场、立马广场、坊门街商业步行街商业网络;培育楼宇经济,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铺设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用3年时间在全区所有的集镇和行政村村建立起管理规范、质量放心的连锁超市和放心店,建立起遍及全区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并配套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群众监督网和责任监管网,完善集物资供应、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乡、村级服务体系。到2007年年底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一家连锁超市,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家放心店。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努力扩大出口贸易,增强特色产品竞争力,不断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进口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保持外贸快速增长势头,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争取达到7000万美元,引进外资有新突破。
(二)现代物流业
1.目标定位
将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把*区培育成为集聚辐射浙闽赣皖四省的浙西物流枢纽和四省边际物流中心主城区。力争2010年,争取成为浙西物流枢纽中心主城区。
2.重点工作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鼓励工商企业创造条件,有效分离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过渡,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通过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现代化成型。同时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1-3家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衢州综合物流中心主城区。积极谋划编制黄衢南高速公路和衢常铁路建成后我区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着力打造四省边际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泛长三角和连接浙、闽、赣、皖的浙西物流枢纽。尽快启动双港街道百家塘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三)房地产业
1.目标定位
以平衡房产供求关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优化房产质量水平为基本目标,实现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到2010年完成房地产施工开发投资额8亿元;“十一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
2.重点工作
——加强房地产用地管理。在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范围内,争取在商住用地指标上对我区房地产业有更多的倾斜与支持。同时充分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把已批转的土地指标用足、用好。
——优化房产供应结构。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促进住房梯次消费。抓好拆迁安置房、农民多层公寓等专项用房建设。加快出租、出售性质的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
——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扶持一批房地产品牌企业、若干家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以培育高质素住宅承建主体。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楼盘建设要在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重点建设石梁、*、石室等地的高品位生态型居住小区,打响*区房地产业的生态品牌。
——规范房产行业秩序。建立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及综合信息制度,推动市场监测体系形成。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打击房地产投机,引导理性住房消费。进一步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规范发展住房信贷及保险,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促进住房消费。发挥行政推动和利益调节的双重效益,推进物业管理水平提升。
(四)休闲旅游业
1.目标定位
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争取在“十一五”期末,把我区建设成为旅游交通更加便捷,休闲度假功能更加完善,品牌知名度更高的中心城区,使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区富民、兴区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3.5亿元,年接待旅游者70万人次。
2.重点工作
——加快旅游景点规划建设。把*乡、七里乡、石梁镇、石室乡、航埠镇、华墅乡、*乡为我区重点旅游乡镇,筛选一批基础好、成形快、带动强、特色明显的开发项目,策划举办旅游专题招商,推动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投向旅游产业,重点实施以“一片五带”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形成区域内代表景点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由点到线到面的延伸和拓展,形成合力,构建以古城文化—桔海观光采摘—“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线的*旅游结构体系。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投入新型机制,理顺旅游管理机制,把旅游业作为我区重点发展产业。建立和完善旅游业优先发展的政策机制,增加对旅游业的财政性投入,重点做好景区内的道路、停车场、环境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我区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行社和导游的管理,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档次;开展导游培训,充实导游人员队伍。
——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依托七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周迅家乡橘海休闲旅游、*山佛文化旅游、三江汇流水上休闲娱乐、乌石山风景旅游、石室古街休闲购物旅游、航埠水乡畲族风情旅游、古城文化休闲旅游等八大旅游景点,整合旅游资源,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努力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构筑*旅游的品牌优势。要以衢州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浙沪苏地区重点目标市场和省外来*旅游的促销力度,大力发展商务、文化、观光等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开辟水乡、渔村、竹林等农村特色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影响力,提高*旅游知名度。
(五)金融服务业
1.目标定位
到2010年,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2.重点工作
——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服务创新。鼓励大型金融保险机构在区内建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区设立机构网点;大力培育本地投融资机构发展,加强融资手段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大力推广非现金交易,进一步改善用卡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加强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
(六)交通运输业
1.目标定位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四省边际交通枢纽主城区。实现交通运输业、道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道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快速增长。
2.重点工作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配合协助建设九景衢铁路衢常段、黄衢南高速公路。加快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到2010年,通公路行政村班车率达到95%。
——培育壮大运输企业。大力发展快速货运业,推进货物运输专业化进程,重点加快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鼓励和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大力发展中转货运、另担货运和运输业务。
——做大车辆维修保养业。发展车辆维修、保养业,增加一、二类修理企业数,扩大就业人数。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发展驾驶员培训,扩大培训规模。
(七)职业培训业
1.目标定位
充分利用市本级现有资源和优势,依托民办职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在职技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下岗就业与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到2010年,受培训适龄农民达到50%。
2.发展重点
——扶持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利用市本级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和优势,继续办好现有职业教育,鼓励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引导民办职业学校走联合、重组之路。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大力发展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在职技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人员的技能培训及再就业培训,促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鼓励有序兴办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培养人才的现代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推进校企联合和产教结合,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到2010年,力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0人以上,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达到5万人次以上。
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信息服务业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超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等基础网络,努力开发信息资源,加大信息资源联动,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
2.加快实施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深入实施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扩大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营销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加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家务等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业务,施行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纳税、网上购物、视频电话、手机银行等项目,加快推进“数字*”建设。大力推广农技110、科技110、网上交易市场和“农民信箱”工程建设。
(二)文化体育服务业
充分利用市本级资源,做到市区共享,共同推进文体服务业发展。
1.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重点产业区块、重点文化企业的规划和培育。要以推进“人文*”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广播、演艺、网吧、体育等大众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动漫、电子竞技、现代传媒等新型娱乐文化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开拓市外、农村、城镇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努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
2.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深度发掘特色品牌。立足我区实际,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不断丰富以孔子、棋子、桔子为主的“三子文化”内涵,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新型科技手段,对传统节目进行创新,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精品剧目,切实实施好文化精品,名牌战略。继续办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同时配合多种经营方式,做大做强搞活演出市场,走演出产业化之路。
3.注重文化需求导向,适时调整服务结构。注意研究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不断推出新的市场对路、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结构。
4.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加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校园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创体育强县(区)标准,力争一批乡(镇)达到体育强乡(镇)标准。
(三)中介会展业
大力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
1.培育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基本目标,大力兴办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济、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家庭理财等各类中介服务。
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重点扶持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鼓励其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2.加强中介服务业的诚信建设。实行严格的中介机构和人员准入制度,健全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年度资格审查制度,开展中介机构的诚信评级,实行公开、公正的信用评估机制。
3.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在不断完善传统行业协会的同时,重点发展和完善房地产、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协会;加快行业协会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分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为中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强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自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行业管理专业队伍。
4.突出提升会展服务业。充分利用*地处四省边际中心城区的良好区位优势,以举办建材、家具、农特产品、机械产品等各类展览会为载体,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会展中心及高档宾馆、商务楼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将*建设成为四省边际会展中心城区。
(四)社区服务业
1.着力发展楼宇经济。以楼宇为载体和着力点,搭建现代服务业、软件信息产业和商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不断增强楼宇聚集现代管理、资金、人才、技术的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鼓励利用区域内空置的商住楼、商务楼、住宅楼,兴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个性化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提高域内楼宇利用率,带动街道经济的发展。
2.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发展家政、维修、护理、托幼、养老、保安、环卫等多种类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重点作好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妇女、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为社区居民的便利服务,为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3.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以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建立社区服务门户网站、设立热线服务专线等方式,用现代信息手段充分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触手可及”的便捷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打造社区服务品牌。
4.确保社区服务实现“五化”总体目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企业参与、基层协助等途径,优化环境、规范管理、完善功能,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完善化、服务活动有序化、志愿者队伍普及化的总体目标。
五、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规划引导
1.按照本规划,加强对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职业培训等服务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切实体现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强化规划统筹,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业的空间结构,避免各类规划的矛盾和冲突。狠抓规划落实,维护规划权威性、严肃性。
2.对服务业用地进行合理调整和功能置换,保证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产业构造良好发展前提条件。建设项目则要坚持规划先行、投资在后原则,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商业、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大政策扶持
1.区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与省、市相关资金配套使用,用于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补助和贷款贴息,提升服务业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力。鼓励引导银行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投入。突出服务业重点项目优先位置,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供地力度,确保建设进度。
2.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尽快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重点发展的现代商贸等“7+4”服务业,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细则)。
(三)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
发挥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区和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形成开放的组织体系,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发展档次。
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库,逐步形成“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服务业项目滚动推进机制,每年推出一批招商项目。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发达地区服务产业转移,吸引外来企业、中介机构来我区投资。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服务业质量和品位。
(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以人才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以统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为经济发展的牢固保障,提炼“内功外力”,深入推动服务业经济稳健成长。
切实加快“招才引智”,培养、引进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各类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积极发展服务业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推进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
(五)建立健全统计网络
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的建设,做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分析和监测,按照部门管理职能及业务延伸进行归类分工,确保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各级各部门也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深入剖析不同时期服务业质量、效益的提高程度,促进服务业向纵深加速推进;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情况,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六)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区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人员编制,负责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及政策指导。
2.建立区领导联系挂钩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项目职责部门,充实健全服务业项目库。
3.完善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增加服务业发展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力求量化、刚化、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将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乡镇街和机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其中对部门的考核倾向突出对服务业的服务与支持。增强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发挥管理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