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人才创新发展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人才创新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人才创新发展意见

一、人才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和需求预测

(一)“十五”人才发展评价

1.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人才结构改善与经济结构调整基本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本相同步,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人才总量增长较快,人才结构有所改善。到20*年底,区属各类人才总量为18713人,其中党政人才700人,专业技术人才7413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636人,技能人才4865人,农村实用人才209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6395人,占人才总数的34.2%,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033人,占人才总数的10.9%。人才正趋于年轻化,人才的新老更替已走上良性循环,35周岁以下人才增长数额很大,我区人才队伍得到了及时的补充。人才结构的逐步优化大大增强了人才队伍的活力。一大批年轻人才走上关健岗位,在全区初步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硬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软环境方面,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创业素质工程的意见》、《关于全区深入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区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保证,使人才环境得以改善,政治生活待遇得以提高,人才创业立业的氛围逐渐形成。区财政对人才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从*年开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均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人事部门也建立了公共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流动提供了绿色通道,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人才的价值得以体现。

(3)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健全,人才引进形式不断创新。党政人才的选拔培养全面贯彻了公开招考、公平竞争的原则,20*-20*年底,全区共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66名。企业家的培养机制与成长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脱颖而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形式不断创新,我区开展的“西部招才,东部引智”活动,在“十五”期间,共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人才430余人,充实了我区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我区农村人才成长迅速,“万民农民素质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数以万计的农民掌握了新的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

2.存在问题

(1)高层次人才匮乏。按照三支队伍的统计口径,我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量为472人,低于全省560人平均水平。按学历层次分,每万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人才为86人,低于全省平均1*人的平均水平;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人员,列入省“151”人才工程、市“115”人才工程人员为64人,总量和比例在全市靠后。具有高级职称人才仅107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

(2)人才布局不合理。从人才分布看,党政人才队伍中文秘、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类人才比较多,熟悉WTO规则、外经外贸、法律、工业经济等人才比较少;事业单位中91.1%的人才为教育、卫生类,熟悉规划、环保、计算机、英语人才相对较少;企业单位中文秘、化工、财务人才相对较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新型实用型人才相对较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更为缺乏。从人才层次上看,中低级人才比较多,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全区初级及以下人才占人才总量的80%;高级人才仅占0.6%,且年龄趋于老化。

(3)人才队伍不稳定。*籍大中专毕业生回*工作的年均约200人左右,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党政人才通过双推双考及其他方式到发达地区任职;一部分水平高、成果多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技术人才因为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原因流转到发达地区。十五期间,我区共有42名党政优秀人才,120余名骨干教师流出*,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国际贸易、计算机、生物工程及高级技工等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实用人才难以引进。

(4)人才作用需进一步发挥。人才管理机制滞后经济发展,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用非所愿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远未落实到位,机关和事业单位拥有的大批人才很难流向企业;人才社会化、市场化进展缓慢。由于经济总量小,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大,吸纳和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趋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百强城市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发展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从总体上看,人才发展环境将会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局面,主要体现在:

1.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各地、各部门将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吸引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手段会进一步加强和多样化。经济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创新等因素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特色竞争”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创造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将是提升我区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2.我区“五个主导产业”及“410”产业规划的实施,与此相关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竹木家具、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技术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将变得更加紧缺。此外,我区的旅游、物流行业、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将会迅速增加,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3.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三大战略的实施,我区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和聚集力会不断增强。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回归率有望得到稳步提高,人才流进与流出会趋向平衡。同时我区将逐步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体系,发达地区人才的柔性流动将成为我区借智发展的重要形式,中西部大学毕业生仍将是我们吸纳人才的主要对象。

(三)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我区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的需求,人才总量的增长比例应考虑到GDP的增幅以及目前我区人才的现状。到2*0年,全区需补充各类人才18000人,其中需求较多的主要有五大类:(1)专业紧缺类。主要是目前机关企事业单位紧缺的规划、外贸、项目等专业的人才;(2)企业经营类。主要是为实现“工业立区”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如企划、信息等;(3)第三产业人才。主要是文化旅游、建设流通、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专业人才;(4)企业高技能人才。重点是服装、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5)农村实用人才。重点是与发展效益农业、旅游休闲、农产品加工等农村实用人才。

二、人才建设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重点

(一)战略目标

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五大*和*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总量翻一番,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机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年,建成具有浙西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增长目标。到2*0年,除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外,我区人才总量达到36600人,人才年均增长目标高于全区GDP年均增长(13%)。

2.三次产业人才分布预测。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一、二、三产业人才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掘*作为中心城区和“四省通衢”独特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3%的目标,由于我区“十一五”期间将处于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加速的关健时期,人才应该首先向第一、二产业集聚,所占比例应逐步提高,与一般发达地区水平持平。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人才所占比重应该有所下降,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及工业化之后,逐步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所占比例。

3.特色产业人才增长目标。按照打造“五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点抓好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农产品加工五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业、生态旅游业、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壮大“410”产业。到2*0年,我区五个主导产业人才总量达到2100人,年均增长15%。

4.人才素质提高目标。到2*0年,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学历普遍达到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占60%以上;企业人才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率达到50%以上,人才效能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实施区拔尖人才工程和市“115人才工程”,选拔50名区级拔尖人才和100名市“115人才工程”人选,培养一批素质较高、居全市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三)“十一五”人才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倡导人人都能成才。逐步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为建设五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四)“十一五”人才规划指导方针

1.坚持人才建设为实施“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三大战略,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区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方针。要把人才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不断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才吸纳集聚能力,以人才聚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方针。人才吸纳和集聚能力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各类人才,同时人才作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总量的增长、结构的调整也会相应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践证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同步。

3.坚持区外人才智力引进与区内培养开发相结合的方针。既要以包括柔性等方式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又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五)建设与开发重点

1.加强与“五个主导产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区“工业立区”战略要求人才开发的优先目标是为骨干企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引进和培养“科技先导型”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科技攻关和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引领我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企业家人才;聚集一批有现代研发能力、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攻坚克难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吸纳一批能胜任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到2*0年,我区重点企业人才要达到13500人,企业人才的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法》,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到2*0年,党政人才学历普遍达到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在60%以上。党政机关每年的自然空编,用以引进如计算机、外贸、规划等高学历、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

3.突出培育一批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文化旅游、房地产、物流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是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到2*0年,要建设一支2300人左右,与教育强区相适应的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其中,省级特级教师4人,市名师6人,市名校长4人,市学科带头人8人,区级名师40名,教师队伍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比为10:45:45。建设一支500人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培养选拔区级名医20名(其中市级名医2-3人),医务人员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比为5:20:75。建设一支*人的文化旅游、房地产、物流业人才队伍,力求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人才总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以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4.培育发展众多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使更多的农村人才脱颖而出。到2*0年,培养选拔各类农村实用人才8000名,其中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达到1000人。大力开发柑桔、畜牧、蔬菜、水产等产业急需的人才。在产业分布上,柑桔、花卉、特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人才数量有较大的提高,总量达到*人;休闲农业、技术咨询、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农村特色产业人才比重占到10%。重点培养100名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区级拔尖乡土人才。

三、人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

1.健全组织,搞好规划。在现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规划编制工作,使人才规划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同步实施。各乡镇(街道)、部门按照人才规划要求,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

2.加大财政投入。优先把人才开发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区财政在确保每年人才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发展和人才工作的需要适当增加预算。各乡镇(街道)、部门也要安排相应的人才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3.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评制。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原则,对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将人才工作纳入到工作目标责任制统一考核。要将人才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建立形式多样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1.加强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作用,保持职业教育和普通初、高中的协调发展,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引导鼓励各类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面向市场,面向本区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2.大力推行终身学习制度,强化继续教育。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充分利用电大、党校、函大、自学考试等形式,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3.组织实施各类人才的培训工程。

(1)党政人才队伍培训工程。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管理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公务员和党政人才队伍培训,重点抓好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争取5年内对所有的党政人才实行两次轮训,形成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水平精、清正廉明的党政人才队伍。

(2)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认真贯彻实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事部门要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过多种形式,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2天。

(3)实施创业素质培训工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部门牵头、行业配合”的要求,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分部门组织实施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技术蓝领以及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素质培训。认真组织对企业经营者开展以现代工商管理和经营管理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管理能力。通过自培、委培等形式,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蓝领,并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壮大企业人才队伍。5年内着重培训规模以上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150人,培训企业技术蓝领*人,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得到普遍培养,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创业者队伍。

(4)推进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巩固和深化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建设,使农民培训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突出年轻劳动力培训,全区每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约400人,确保培训率85%以上;近五年历届毕业的农村青年约2800人,每年计划培训400人。突出热门专业培训,坚持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做好培训,让农民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东西、得到实惠。要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实现新型农民培训的经常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推动农民素质培训从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

各类人才培训工程实施都要按照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努力在全区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4.放手使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大力实施*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市115人才工程”,选拔和培养一批*区学术、技术带头人。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企业优秀后备人才参加国内外培训机构、大公司学习锻炼,让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担任科研机构、重点课题的负责人,承担重点工程或关键技术岗位的领导工作。选派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学术交流活动等,对在实践中表现突出中青年人才,可不受资历、任职时间限制,在职称、提拔破格,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做好*区拔尖人才和各行业“十佳人才”评选工作。

(三)建立吸纳优秀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1.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凡是我区需要的各类人才,不论其学历、职称、地域、资历、所有制等都要敞开大门予以接纳。对各行业人才可采取调动、兼职、挂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业等形式来我区长期或短期工作。针对各类引进对象的不同需求,从税收政策、利益界定、报酬形式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配套政策。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安排等实际困难。

2.以柔性流动作为人才集聚的重要方式。对难以通过正常调动来我区工作的人才,可通过“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鼓励用人单位运用合作、联办、智力入股等方式,柔性吸纳人才。要将智力引进同产业引进、项目引进、管理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相结合,对所需、所求、所用、所为的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引进的国外智力项目,政府要予以专项补助。

3.加快产业发展,构筑招才引智的有效载体。要突出创业载体的作用,加快构筑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的载体建设。一是园区载体,主要以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基地,制订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入区创业。二是项目类载体,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把项目开发和人才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利用。

4.大量吸纳大专以上毕业生。要将高院校毕业生作为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一要落实就业政策。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空编要用于引进紧缺类的高学历人才,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拓展领导干部选拔渠道,鼓励毕业生面向市场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和农村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二要积极组团赴外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人才交流招聘活动,吸纳更多的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我区创业。三要加强与*学院、*技校等院校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我区的“人才基地”。

(四)构筑具有*特色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建立有形的*人才市场。完善市场在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素质测评、人才租赁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及民间资金积极参与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各类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地举办人才招聘交流活动,组织举办好具有特色的专场人才招聘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供需双方的择人求职要求。

2.大力发展无形市场。按照信息化、网络化带动人才市场的现代化和资源配置的高效化建设要求,建好*人才网。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的党政人才信息库、科技人才信息库、寓外专家人才信息库、大中专毕业生信息库等信息库,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3.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服务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尊重和落实人才择业、择岗的自主权;进一步拓宽人事服务领域,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户籍管理、养老保险、身份认定等问题;积极做好中介服务工作,在提供人才信息咨询、跟踪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人才租赁、人才评价、择业指导、技术开发、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五)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1.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逐步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以“创造能力”、“知识技能”、“思想品质”为标准,加大对有突出业绩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力度。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坚持向科技、生产、经营一线人才倾斜,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人才倾斜,向中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保用人单位的分配自主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工作业绩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与其贡献紧密挂钩,可实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鼓励企业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业余兼职,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以激励有突出贡献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为加快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单位。

(六)不断改善人才环境

1.改善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推行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对道路体系、电力系统、环境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硬件设施,加快企业发展,为人才创业提供更好的平台。

2.改善人才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各类人才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风尚。建立和健全学会、协会组织,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条件,以利于人才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