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特色农业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到十五期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26亿元、第二产业8.07亿元、第三产业15.6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26.8:52.3,农产品加工产值10.65亿元,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550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元。
*区新农村建设动员会的召开,赋予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心,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色就是发展动力,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五大*的需要,是缩小农业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市“345”特色农业产业规划(20*年—2*0年)》、《*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规划条件
1.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区属*省*市市辖区,是*市政府所在地,是浙西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浙赣铁路、320国道、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区内乡村公路配套,交通十分便利,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随着九景衢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拉近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二是生态环境优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1650mm,平均无霜期256天,年日照时数为2118.6小时。*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江、*江流经*区,水量充沛,*江上游有两座阶梯式高坝型水库,为国家一级地表水。农业生产基地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无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要求。
三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所提高。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柑桔“三疏二改”、“降酸增糖”优质改造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禽无公害养殖技术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的应用,促进了农村农业信息网络的形成,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通道,为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柑桔之乡”、“中国特禽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柑桔产业: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达3.54亿元,位居全省首位。现有柑桔商品化处理集聚地两个,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20多条,年商品化处理能力24万吨,居全国县(区)的前茅。拥有*多人的柑桔营销队伍,桔果营销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柑桔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畜牧业:20*年,全区年出栏生猪23.3万头,牛2100头,家禽年出栏196.2万羽,奶牛存栏450头,年产鲜奶31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49亿元。蔬菜产业:20*年底,全区常年蔬菜基地面积9900亩,季节性蔬菜基地2.75万亩,全年复种面积4.46万亩次,其中城郊蔬菜基地4000亩,高山蔬菜基地面积5900亩,商品蔬菜年上市量7万吨,实现产值0.84亿元。水产产业:*区利用*江上游水库的泄水夏季水温在25℃以下的资源,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鲟龙公司,建立了鲟鱼繁育基地;利用巨化集团公司热电厂的冷却水,建立了为发展温热带鱼种繁育基地,通过多年水产养殖的经验积累,培育了一批水产养殖能人。到20*年底,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5870亩,实现产量3903吨,水产养殖业产值达3386万元。竹木(花卉苗木)产业:20*年全区竹木(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产值1.48亿元,是我区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2.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仍处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状态,规模依然很小,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市场发育不成熟,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处于初级水平,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主要还是靠数量和投入的增加来实现。大宗农产品的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特色不优,绿色不强。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率低,企业研发能力弱,产业中心实力不强。20*年全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率仅为18%,比全省(全省为25%)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比全国(全国为35%)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则高达80%。特色主导产业——柑桔,加工规模小、深加工滞后,全区从事柑桔深加工的企业仅有4家,各类柑桔加工生产线5条,年深加工鲜果不足7.5%,对柑桔产业的拉动不明显。畜禽产品除少量皮蛋、咸蛋、烧烤制品以及火腿、咸肉、香肠加工外,大量畜产品仍然停留在鲜活销售,畜产品加工增值少。与科研院所对接不够,开发新产品能力弱,高新技术运用少;企业技改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三是农业外向型水平低。农产品出口量小,创汇能力不强。2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仅155万美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5%。全区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5家,出口创汇总额不足6000万美元,大宗农产品如柑桔、畜禽等出口量极少。
四是农业防灾抗灾和应对市场竞争能力仍较薄弱。近年来,农业基础条件虽有明显的改善,但仍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由于*区属欠发达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仍然不足,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老化,新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标准化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些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科技转化率低,阻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实行家庭承包分散经营,而新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利益机制尚未形成,降低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投资增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一些农业设施老化、破旧、失修,物质技术装备滞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弱。
五是农民非农就业率低。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20.9:26.8:52.3,农业比重明显偏高,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14.1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年,全区农业人口23.23万,占总人口的56.9%,农村实有劳动力13.46万人,其中在一产就业的比重高达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09元,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只占34.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45个百分点。
(三)潜力与前景
1.交通区位再创优势。*区区域内浙赣铁路、320国道、46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区内乡村公路配套,交通十分便利。2*0年前还计划建成杭新景、黄衢南高速公路,建成衢常铁路,到时*将真正成为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对周边的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
2.农产品加工、出口、增值的潜力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势头强劲,加工产值每年以5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出口额每年以5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强、速度加快,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3.转移、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大。农民培训转移的力度大、步伐快,每年新培训农民2万人,农村劳动力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加快流转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4.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加快*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区域范围609平方公里(不包括新新街道、白云街道和黄家乡)。
规划期限:20*年至2*0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平安*”、“文化大省”和市委“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部署,围绕“跻身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加快“五大*”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和生态建区”,转变增长方式,突出特色、强化绿色、增加投入、和谐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城市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原则。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发展生产和培育市场并举原则。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既要发展本地市场,又要拓展外地市场。产品的最终定价是市场,市场决定产品的生命力,只有既注重生产又注重市场,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坚持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并举原则。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时,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4.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同时也要注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手段、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农业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目标
以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到2*0年,全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3.55亿元,年均增长11.71%,初步形成两大市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简称525特色农业产业工程)。
——五个特色农业产业
到2*0年,全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3.55亿元,其中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花卉苗木)五个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亿元、4.1亿元、1.55亿元、0.71亿元、2.19亿元,占五个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6.9%、30.3%、11.4%、5.2%、16.2%。
——两个市场
(1)*柑桔市场。深入实施柑桔产业“一提、二改、三疏、四统一”工程,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柑桔加工率、商品化率、加快柑桔物流市场的建设。建成年柑桔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其它农产品年交易量达10亿元以上。
(2)闽浙赣皖四省竹木交易市场。建成华东竹木及制成品交易市场,到“十一五”期末市场产值实现超亿元。
——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1)柑桔生产基地。到2*0年,全区建立无公害柑桔生产基地18万亩,柑桔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由120条发展到150条以上,柑桔专业合作社由5个发展到100个以上,柑桔营销公司由2家发展50家,柑桔管理公司发展5家;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由3个发展到10个,发展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个以上;建立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场)3家以上。
(2)畜牧养殖基地。到2*0年,全区出栏生猪30万头、牛3000头、羊5000只、禽250万羽以上;年肉类总产量达35000吨,禽蛋年产量达2500吨,牛奶年产量达125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4.1亿元。建成30个生态畜牧小区,30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3)蔬菜种植基地。建成三大商品菜生产基地,到2*0年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达2万亩,季节性蔬菜基地4万亩,食用菌3500万袋,有机蔬菜产品认证5个以上,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个以上;蔬菜加工比重达20%以上;推广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等6项技术,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65%左右;培育商品菜品牌3个以上;引进、建成年蔬菜加工能力达5000吨加工企业2个以上,到2*0年实现蔬菜销售收入1.55亿元,逐年提升蔬菜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4)水产基地。到2*0年*区水产总产量保持在5000吨,结构调整后特色水产业产量年增10%,达到1000吨;水产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15%,到2*0年水产经济总产值达7115万元,其中特色水产业经济总量达到3620万元。
(5)竹木生产与交易基地。到2*0年竹木加工、经营产值达10.36亿元,其中竹木家具加工值达5.4亿元。到“十一五”期末,使我区竹木加工布局基本合理、结构得到优化、产业链初步形成,竹木综合利用率较高,基本实现规模化、多样化、品牌化、信息化;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业,构建*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建设竹木及制品交易大市场。到2*0年上洋专业市场城中的家具大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华东竹木及其制成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5亿元。规模企业“十一五”期间共规划技改、新建工业项目9项,合计投资2.441亿元。规模企业超亿元2家、超5000万元以上4家、超1000万元以上7家。
四、总体布局
根据我区的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构筑“两个圈层五个基地”的农业布局。两个圈层:内圈层指近郊功能区,主要功能:发展城郊型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花卉苗木)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外圈层指远郊功能区,主要功能: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生态保护区等。五个基地:柑桔精品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竹木生产与交易基地。
综合考虑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近郊功能区和远郊功能区两个功能区。
近郊功能区包括信安街道、花园街道、双港街道、航埠镇、石室乡、*乡、姜家山乡和石梁镇、华墅乡、*乡、沟溪乡的部分地区,以发展符合市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城郊型农业为主,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以石梁镇、航埠镇、华墅乡、*乡、姜家山乡为精品柑桔产业优势带,以*乡、*乡、石梁镇为生猪产业优势带,以航埠镇、石室乡、双港街道为家禽产业优势带,以花园街道、石室乡为花卉苗木和水产产业优势带,以花园街道、航埠镇为竹木产品加工基地,到2*0年,建设绿色、高效农业基地20万亩,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远郊功能区包括七里乡和石梁镇、沟溪乡、华墅乡、*乡的部分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高山蔬菜、食用菌、笋竹两用林、清水鱼等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生态景点项目开展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型、文化娱乐型农业,开辟柑桔采摘游、蔬菜采摘游、森林生态游、省级万亩桔海森林公园休闲游等旅游线,吸引城市居民接触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在提供品尝、游览、娱乐场所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和休闲旅游去处。
五、发展重点
(一)培育两个市场
1.柑桔交易市场:该中心远期规模1平方公里,近期规模200亩,包括加工区、交易区、储藏区、配送区、服务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区大户经营。以柑桔为主,兼营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禽批发,集农产品集聚、仓储、标准化包装、现代化配送、网上信息、网上订单、网上交易为一体,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建成*省一流四省边界集散中心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年交易量达100万吨,销售额突破50亿元。
2.华东竹木加工交易中心:该市场位于*区航埠镇的*市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500-800亩,设有竹木交易区、竹木加工区、竹木产品展示区和商贸服务区。竹木交易区主要为竹木和林产品经营者提供交易场所、货仓;竹木加工区为竹木精深加工园区;商贸服务区则为商贸往来提供一站式服务。计划该市场用3-5年建成,该中心将导入电子林政系统和中国森林网,实现竹木和林产品网上交易。建成后将成为闽浙赣皖四省竹木交易中心、林产品加工中心和竹木信息中心,到“十一五”期末市场产值实现超亿元。
(二)建设六大园区
1.无公害柑桔示范园区:在航埠、石梁建设“万亩精品柑桔园区”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优势,在全区建设20万亩无公害柑桔标准化园区,全面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道路、水利、电力三通,园区之间和村村之间道路联网,实行路面硬化,在柑桔核心区建设引水渠道和喷滴灌设施等。2007年完成20万亩无公害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2.柑桔良种繁育园区:在*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宽皮桔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在航埠、石梁镇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形成“三圃一园”配套的柑桔良种繁育体系。规划建立宽皮桔种质资源圃20亩、母本园50亩、采穗圃100亩、苗圃200亩,同时配套建设区柑桔苗木质量监测中心,提供优良柑桔品种,为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物质基础。
3.畜牧养殖园区:5年内在沟溪乡、石梁镇、*乡、航埠镇、华墅乡建设养殖园区10个,散养户减少50%以上,使园区内的畜禽饲养比重达到总量的80%左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以上,促进规模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基本消除农村养殖面污染,改进农村人居环境。
4.蔬菜种植园区:以七里、*、石梁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利用“小气候、原生态、无污染”等优势,突出发展茄子、黄瓜、芹菜等品种,做大高山蔬菜规模,打响高山蔬菜品牌。以信安、花园、*乡、石室、姜家山、航埠、华墅、沟溪等乡镇(街道)为主发展平地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基地,到2*0年发展到3500万袋,抓好菌种资源引进和开发、优质新品种筛选、示范、推广,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开展珍稀特色食用菌,建立区域化、产业化的生产示范基地。
5.水产养殖园区:以花园街道为中心、*温流水产良种场为基础,发展热带鱼类苗种繁育越冬养殖基地,建成以鲳鱼、彩鲷、淡水白鲨、罗非鱼等1000万尾的省级重点温水鱼基地;以石室乡的石一、石二、石三、下石埠、桃坎头、响春底村和花园街道的缸窑和普珠园等村为中心,发展以鲟鱼为主体的冷水性鱼类基地。
6.竹木原料林园区:“十一五”期间需新建或改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每年0.7万亩。据此,“十一五”期间在石梁、*、七里的山地和石室的黄土丘陵地规划建设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3万亩,沿衢江、石梁溪两岸沙滩地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0.5万亩。
(三)引进四类加工项目
1.柑桔深加工项目:扶持壮大*巨大实业有限公司和*果胶有限公司等柑桔加工龙头企业。以航埠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柑桔深加工企业,新建果汁浓缩生产线和果酒生产线各一条,建设以柑桔香精油为主和桔皮油为主的生产线各一条,加快柑桔果汁类加工业的发展。
2.畜禽产品深加工项目:抓住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我区特色畜牧业发展氛围,力争到2*0年前引进发展生猪加工企业一家,以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区生猪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完善我区生猪产业链;家禽产品加工则以继续扶持*“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为主,带动家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继续扶持*美丽健乳业有限公司,“十一五”末年加工鲜奶达12500吨以上。
3.蔬菜深加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市场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壮大现有蔬菜龙头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不断提升蔬菜精深加工水平。
4.竹木产品精加工项目:以东港*工业园区为中心,辐射花园、石室等地,以现有的家具生产企业——巨桑家俬、黑豹家俬等为龙头,带动周边家具的生产;利用东港工业园区良好的条件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外地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竹木产业。同时以现有天杭、富源等竹木板材生产企业为重点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生产线,带动东港的高档人造板生产,加快东港家具、人造板生产园区建设。
(四)打响五个农业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积极组织经济主体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域标记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到2*0年全区培育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到15个,原产地标记产品1个,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6个,培育6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力争培育2个特色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六、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五个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视程度。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提升我区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为切实加强实施五个特色产业的领导,我区将实行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五个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列入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年终工作考核内容,把业绩与奖惩挂钩。
(二)建立和完善支持保护体系,加快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一是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龙头的带动能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拓展农技110、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功能,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二是五个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加快柑桔、蔬菜、畜禽、水产、竹木产业标准化的修订和实施,积极推行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原产地标识认证,从而形成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和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农业执法体系。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五是农业和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健全柑桔检测和预警体系、动物防疫预警体系、蔬菜流通安全预警体系、森林防火预警体系,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五个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是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出口比重,对出口企业和大户给予一定奖励。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对于消化农产品量多、带动作用大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和营销大户统一使用地理标志和地方品牌。三是多元化支持农业科技。政府每年安排农业技术引进专项资金,同时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用于五个特色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对在五个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引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大农业投入,增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财政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二是争取金融机构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支农服务能力,解决农户小额贷款。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开拓农业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立以业主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支持,社会民间投入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投入运行机制。
(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五个特色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发展多元化、多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真正让组织成员增加利益,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五个特色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市115人才工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吸收和引进大专院校各类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赴境外进行产品促销和研修学习,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七)普及农技知识,提高特色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农技110的作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采集和,探索按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绿色证书培训班、农函大、成人职校、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计划等阵地,广泛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实用科技知识,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年,全区85%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要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35%以上的从业人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25%以上农业从业人员获得“绿色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