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经济社会管理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经济社会管理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经济社会管理意见

一、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的要求,突出更好更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确保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2.主要目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比20*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80亿元,比20*年翻两番。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较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技术革命产业有所突破,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1万元以上,全面小康总体得分90分以上。节能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分别削减2.8%和8.3%,万元GDP能耗下降20%;2012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8吨标煤/万元以下。

3.基本原则

——以新型工业化奠定科学发展优势。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一方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第一要事,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全力以赴引进更多大项目,培育更多大企业,催生更多大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城乡统筹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科教优势增强科学发展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作为富民强市之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尊师重教兴学,提高全体市民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以生态建设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大力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持续开展绿化造林,全面加强河湖治理,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力建设蓝天白云、清水长流、绿色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

——以民生改善体现科学发展成效。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力兴办安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的好事实事,切实做到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软实力建设彰显科学发展魅力。按照“软硬结合、同步推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构筑以文化为核心、教育为基础、人才为关键、环境为形象、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对内凝聚力。

二、加大项目引进和培育力度,全面构筑产业发展优势

4.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金属压延等传统支柱产业,突出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促进产品链向配套转化、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形成集群集聚效应。加快建设机械电子、金属压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木材加工、化工塑胶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扎实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引导企业采取技术协作、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裂变扩张,确保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350家。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家,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实施“大中小企业联动成长计划”,深化“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以上。

坚持像抓工业一样抓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软件园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大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积极与研发部门、网络设施建设部门对接,加大有效投入,全力打造*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突出数据处理、电子商务、呼叫中心、行业应用软件研发、文化创意、动漫制作等重点,确保服务外包产业领跑苏北。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贡献份额。到2012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在*设立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广告、咨询、设计等生产型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发展律师、会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加快实施“55210”工程,加强城市商业中心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洪泽湖湿地公园、沭阳花卉博览园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骆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步伐,推进骆马湖休闲目的地、周圈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使*成为长三角和沿海地区的后花园、休闲地。

6.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住品种、技术、市场、设施等关键环节,放大荷兰绿港项目带动作用,推动高效农业集中连片发展。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亩均效益突破4000元,种植业面积达到3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达到8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90万亩,建成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农业产业带。

加强农产品交易平台和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大城市的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加工企业。扶持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鼓励支持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带领致富。

高度重视乡镇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到2012年,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所有村(居)年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从20*年的70.6%提高到75%以上。

7.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不引进“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项目。落实规划项目环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5.0千克/万元以下,COD排放强度控制在5.5千克/万元以下。深入实施节能减排攻坚工程,建立更加严密的监控体系,确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和农田林网建设,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以上。

三、实施“东向战略”,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支撑平台

8.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抢抓沿海大开发机遇,全面推动基础设施、物流通道等向东延伸,实现与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无缝对接。加快宿新高速、宿淮铁路、大运河国际港、省道245线建设进度,打开对接通道,提升区位条件。加大徐宿铁路、宿连航道和泗洪、泗阳水运接轨连云港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纳入沿海开发的配套工程。加强与沿海地区公共交通对接,建设一批面向沿海地区的综合运输站和专业货运站。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编制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9.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加快中低收入群体、拆迁户和新兴产业工人的城市住房建设,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安置房建设力度,加快危旧房老区改造步伐。到2012年,中心城市人口达70万,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分别达50万、40万、40万;中心城市新增安置房面积500万平方米,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均新增200万平方米以上。

按照“老城区改造出精品、新城区开发出形象、开发区建设出效益”的目标定位,树立“精品城市”理念,实施“百幢高层推进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打造与*沿海开发距离最近、连接最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群。

加快城市道路、雨污管网、尾水排放通道、地表水厂、第二水源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开展国家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创建,确保年内通过国家级园林城市专家组验收。到2012年,市区平均每500米建设一个街头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3%和39%。

10.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提高“三大收入”、实现“三大愿景”,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最整洁、最现代、最生态的新农村。

加快制定并严格执行村镇建设规划,坚决禁止乱批乱建。按照“集中集中再集中”的原则,采取政府统一规划、提供图样、农民自建、完善配套、宅基置换等方法,建设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农民欢迎的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到2012年,平均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率达20%以上。鼓励打工致富、创业有成等先富群体一步到位,进城入镇安居乐业。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开展以“三清三改”、“六清六建”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群化、服务专业化、环境和谐化目标,加大招商力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促使同种行业、同类企业相对集中。抓住扩大内需机遇,敢于适度负债,加快双回路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广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规范用地,提高工业厂房的容积率和土地使用率。

四、发展科教事业,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水平

12.加快实现教育精明增长。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到2012年确保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7%以上。围绕打造“教育产业集聚城”,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全市普职比调整为4:6。围绕“多出名生、多出名师、多出名校”的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教育。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中小学硬件设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延伸,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3.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百企创新”工程,坚持走以应用开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确保每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0个以上。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县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企业孵化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每年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以上,省、市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

1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确保每年新引进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名以上,引进领军人才(团队)20个以上。到2012年,引进培育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50名以上。重视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深化改革创新,构建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

15.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加快各级各类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发展再担保业务,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金融租赁等新兴融资业务。推广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信用联盟信贷等创新做法,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周转难题。下更大力气推动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直接上市融资。采取多种办法,降低贷款利率,减少融资成本。建立企业信贷资质评估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拓宽抵押物范围,完善企业信用风险披露机制。积极争取扩大授信规模和省行直接贷款,力争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扩大到县级行。

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银行加大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公司,增加现金流量,增强融资能力,偿还和消化高息借款,争取更多政府性长期低息贷款。

16.创新行政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推动行政审批实现“三集中三到位”,市权范围内的审核审批事项在5个工作日之内办结,当日办结率达70%以上,按时办结率达100%。严格执行会办点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缺席默认、超时默认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

按照区事区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宿豫区、宿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进行充分授权,享受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并严格加以监督,做到精简、高效、统一。

加快行政“权力阳光”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权力全流程网上运行、网上审批、网上监察。强化专项效能监察,对群众反映强烈、客商投诉集中的部门和单位实行重点监控。

17.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为农服务,促进农村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建设用地指标收储经营机制,完善农民原有居住用地退出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支农扶农资金使用机制,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六、改善民计民生,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8.全方位推动创业就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浓厚氛围。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继续推广“三来一加”、“创业行动村村行”等创业模式,培育各类发展主体和创业大军。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四全”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以上。

19.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四级防保体系和低水平、全覆盖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社区,全面推进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1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和市场的监管。

20.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围绕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目标,抓好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工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重度残疾人全额享受低保政策。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待遇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其它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政策,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失业金待遇。加快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使各类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

21.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充分利用“五方挂钩”平台,全面开展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村村企挂钩全覆盖。到2012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全市107万低收入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22.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坚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到2012年,确保全市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8%以上,使*成为*最安全地区。

七、强化组织保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3.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整改方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高质量地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保障和引领科学发展。

24.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拓展“三级联创”、“双学双创”等活动内容,加强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学校、事业单位以及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探索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素质全面、引领潮流”鲜明特质的干部队伍。按照“六个导向”和“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要求,坚持推行公推公派、公推公选等做法,进一步形成在一线识干部、从基层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有序推进市直机关中层干部交流,增强整体活力。

25.建立促进更好更快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实施领导干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工业突破、招商引资、民生改善、节能减排等工作成效的考核,突出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占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的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评先创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认真执行《关于市级领导及机关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规定》,继续推行领导干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责任制,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工作会办制等工作方法,杜绝文山会海,改进会风文风。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述职述廉、勤廉公示、任中审计问责评议等创新举措,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营造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