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明确发展目标
(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2%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5家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
(三)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食品3个主导产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均达100亿元以上;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5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降低。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五)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现代物流业营业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形成2-3个成交额10亿元,5-10个5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一)提升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到“十一五”末,三大主导产业达到百亿规模。纺织服装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纺织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改造提升传统服装工业,创建*服装名牌。重点打造*“纺织工业城”,全市形成200万纱锭、1亿件服装的产业规模。木制品产业: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发展木地板、家具等终端产品。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制浆及造纸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动*“家具制造业基地”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酿酒食品业:加快洋河、双沟等重点企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洋河、双沟总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果品等,做大做强娃哈哈饮料等重点企业。
(二)培育壮大两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两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达到50亿元。新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快三个县、*经济开发区2×1.2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骆马湖、洪泽湖4.95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力发电、宿城开发区2×1.2万千瓦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电*热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市开发区北区、三县开发区热电厂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新型包装材料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为支撑,以彩塑集团为龙头,加快实施“环保型热收缩膜、金属化膜、PET薄膜等彩塑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高档彩印包装、绿色印刷包装、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等新型包装材料。
(三)做大做专八大特色基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点打造船舶修造、农产品加工(高效外向型)、织带、电器照明、金属压延加工、蓄电池、玻璃及深加工、塑胶制品等八大基地。到“十一五”末,八大特色基地销售收入均达到20-30亿元规模。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大力发展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加快培育交通物流、恒通物流、中联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物流专业设施整合,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运河国际港建设。科技服务业:强化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等50个全市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金融保险业:积极做好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引进省级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和投资性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设立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机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体系,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商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海建材城等区域性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加快“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发展法律、评估、会计、审计、咨询、广告、策划、就业等中介机构。
三、调整工业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块状经济。强化六个省级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八区”块状经济发展。*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国际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工业,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加工业基地。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生态产业,加快建成生态型、功能型、人居环境优越的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重点承接苏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力争建设成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呼应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重点培育木材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经济开发区以棉纺织、木材加工和电子照明为鲜明特色,加快建设“纺织工业城”、“家具制造业基地”和“照明工业城”。泗洪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和规模优势。*经济开发区利用*港新港区集输运能力和大运河的岸线资源,发展大运输量临港、临河工业项目,形成以彩塑包装、能源、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以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强集聚区规划,鼓励跨区划合办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转移,加快“入园进区”步伐。进一步提高省级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增强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大对乡镇工业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开展创建市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组织申报省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化工企业向化工集中区搬迁转移。
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强技术进步工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并向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建立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每年重点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大项目,全面提高重点项目推进的水平和效率。
(二)开展挂创、创牌和企业上市工作。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兴百企”活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形式,提高挂靠效果。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十一五”末,确保创建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8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以上,省著名商标60件。加大对创牌工作的考核和奖励,每年明确创牌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将税收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地方税收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省、市名牌和商标给予重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认真研究证券市场新变化、新要求,支持有条件企业制定和完善上市计划,加强与证券公司联系合作,推进企业在境外和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十一五”末,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三)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水平。以21家省、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力度,努力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业务知识培训和企业上网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重点推动企业实施以ERP为主的信息化工程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网上销售的成功经验,“十一五”末,全市实施ERP项目企业占规模企业的50%以上,市级以上新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40%,建立网页的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到80%,网上销售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重点考核20家年耗能1.4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严格控制能耗增长源头,对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达不到行业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核准备案。
(二)积极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项目建设,禁止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通过改进设计和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都要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实施100项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形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
(四)加强安全生产。加大企业劳动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检查监督。
六、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建立领导服务体系。建立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专门负责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县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市、县级领导干部负责挂钩联系一个产业、二个大项目、三个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领导的扶持与带动作用。加强部门协调,经贸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在产业环境培育和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和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通报情况;发改委、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将各类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落实到企业;金融、电力、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全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有效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加大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特别是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大新型工业化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对市、县区规模企业在税收贡献方面的奖励和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名牌产品的发展及对重点企业技改贴息、研发资金补贴、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鼓励和扶持辖区内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财政资金扶持,争取在总量上有大幅增长。
(四)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开展全市50强工业企业认定活动,鼓励引导全市50强工业企业明确投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靠大、靠外、靠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50强企业集聚。对纳税数额较大,对地方税收作出巨大贡献的50强企业给予重奖。加快实施微小企业进规模工程,促进年销售收入在300─500万元之间的小企业晋级规模企业。
(五)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加大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每年集中组织3-4次“*市工商企业融资洽谈活动”,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扩大重点企业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整合全市担保资源,增加担保资本金,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经济开发区及各县区担保机构资本金在20*年底全部达到1亿元,进一步扩大担保规模,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强化社会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区”。(六)建立考核体系。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强化大项目意识,重点考核超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投资项目,推动招商力量向重大项目集中、园区资源向重大项目汇聚、考核奖惩向重大项目倾斜,更大规模积累工业发展要素。创新考核方法,对市直单位根据市党政领导班子分工情况划分考核组,整体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实行捆绑式招商。建立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者的绩效考核挂钩,重点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外资外贸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