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麦秋种技术工作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今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312.45万亩,平均单产400.95公斤,总产125.29万吨。与上年相比,面积增加2.28万亩,增幅0.74%;单产增加17.85公斤,增幅4.66%;总产增加0.65万吨,增幅5.47%。其中,技术进步在小麦增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秋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稳定小麦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总产。在技术措施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一、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多年实践证实,推广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可以实现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双扩大,产量双增长,种植效益大大提高。因此,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是增产增收的有效手段。在我市应重点推广以下几种模式:
(一)麦-棉套种技术。当前我市适宜推广“3--2”式、“4--2”式和“6--2”式三种套种模式。“3--2”式,带宽1.5m,种3行小麦,占地40cm,留1.1m套种行,翌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4---2”式,带宽1.6m,种4行小麦占地50cm,翌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棉花间距30cm。这两种方式麦棉占地比较合理,麦棉产量高,经济效益好。“6---2”式,带宽2m,种6行小麦,占地90cm,翌年套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这种方式有利于机械收获但必须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2)小麦、大蒜、玉米、大豆(或绿豆)间作套种技术:秋种前制成宽1m的大畦和0.7m的小畦。下旬于小畦内播种4行大蒜,株行距0.12×0.12m。月日前后于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行距0.2m。月上旬在大蒜两侧各套种1行增产潜力大的紧凑型玉米,每亩3500株。小麦收获后形成1.2m和0.5m宽的大小行,于大行内播种2行大豆或绿豆。
二、实行区域化种植,搞好品种布局,稳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实行区域化种植,可以有效解决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提高品种纯度和质量,增加小麦产量。因此,今年秋种,各地应紧密结合良种补贴项目,在选好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实行区域化种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要走“以销定产,区域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认真搞好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用粮单位与农民签定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为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实行统一供种,做到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一个品种,以提高良种纯度,保证品质的稳定性。
品种选用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地力水平、播种时期、水浇条件等因素,优化品种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今年推荐品种布局为:强筋小麦建议种植济麦20号、烟农19号、济南17号等;中筋小麦高肥水地块以泰山23号、临麦2号、潍麦8号、鲁麦23号、黑马1号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山农664、济麦21号、淄麦12、滨麦3号、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18号、烟农21号等。盐碱地建议种植德抗961、山融3号、德抗6756。黑马2号是我市新育成的一个适于中高产肥水地力的新品种,该品种并具备较强的耐旱性,已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请抓好引进推广。
三、增加有机肥用量,合理配方施肥
肥料是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产量的物质基础。但近几年受粮价较低的影响,农民对麦田投入减少,尤其是有机肥投入严重偏少,土壤肥力后劲不足。因此,为保持小麦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的投入,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施有机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积攒农家肥外,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污泥及城市垃圾农用等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但施用时要注意将有机肥充分发酵、腐熟。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还田麦秸、麦糠等200公斤,或鲜玉米秸800公斤左右;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还田麦秸(糠)100-200公斤,或鲜玉米秸500-800公斤。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减少农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调整好氮磷钾配比,以提高肥效。一般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中产田要“稳氮、增磷”;低产田要“增氮、增磷”。化肥的亩施用量大致为: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2-16公斤,磷(P2O5)6-8公斤,钾(K2O)5-7.5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氮12-14公斤,磷(P2O5)8公斤,钾(K2O)5公斤;低产田一般亩施氮10-15公斤,磷(P2O5)8-10公斤。上述总施肥量中,在一般肥力的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的50%、全部的磷肥、钾肥、锌肥均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氮肥的1/3、全部的磷肥、钾肥、锌肥均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时再施留下的2/3氮肥。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
四、抓好关键环节,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小麦出苗后苗全、苗匀、苗壮,给群体合理发展和最后丰产打好基础,应努力抓好以下几项。
(一)农机农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机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秋种周期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作用。采取大犁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活土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因此,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努力提高深耕质量,扩大机耕面积,同时机耕和机耙结合,切实做到边耕翻边耙耢,耙透、耙实、耙平、耙细、消灭明暗坷拉,切忌深耕浅耙,达到“深、细、平、实”的整地标准,使耕层上松下实,为小麦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危害,夺取苗全、苗匀、苗壮的有效措施。防治小麦根病,可选用2%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1%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由于拌种对小麦出苗有影响,播种量应适当加大10%-15%。种子包衣,除了可以防治病虫外,还兼有种肥作用,各地要加大推广力度,尤其是承担良种补贴项目的县市,更要搞好种子包衣工作。
(三)适期播种。小麦播种是否适时,对培育冬前壮苗与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最佳播期为。随着近几年小麦抗性上的变化,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可较以前推迟3—5天,以减少小麦冬前虚耗养分,利于壮苗越冬,又使玉米适当晚收,提高了产量。
(四)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应适当减少播量;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播量。早播麦田,应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精播高产田的多穗型品种,每亩10—12万,大穗型、成穗率低的品种每亩14—16万;半精播中产田大穗型品种每亩15—18万,多穗型品种每亩13—16万;旱作麦田每亩14—16万;晚茬麦每亩20—30万;独杆麦每亩40—50万。
(五)足墒播种。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秋种时若墒情适宜,则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及时造墒。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六)精细播种。小麦播种时,为提高播种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四点:一是要扩大机播面积。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机播种,既容易控制播种量,节省用种量,保证播种深浅一致,下种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现象,又能够提高播种进度。二是要注意播种深度。小麦播种过深过浅都不利于其苗期生长,其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三是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各地应根据耕作制度、土壤条件、地力水平、品种特性、播种机具等确定适宜的种植方式。等行距或大小行均可,平均行距一般18-25厘米,高产田行距宜适当扩大,低产田行距应适当缩小。
五、切实种好晚茬麦
国家对种麦农民实行补贴,粮食价格上扬,种粮效益提高,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将会出现较大面积的晚茬麦。在我市主要以棉田种麦形成晚茬麦。我市前后日平均气温降至15℃以下,此时拔棉柴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要在拔柴后采用“四补一促”(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或独秆麦栽培技术,保证小麦产量。要把晚茬麦种植技术与麦棉间作套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