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增强乡镇环境保护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增强乡镇环境保护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增强乡镇环境保护建议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生态市建设要求,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认清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十一五”以来,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畜禽养殖污染仍很突出,农村生活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工业污染还比较普遍,部分支流水质还未达到规划功能要求。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还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重发展速度、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类环境违法问题屡禁不止,执法和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经济快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家和省对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更高更严,我市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任务将更加艰巨。

(二)加快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保障,已经将我市列入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不仅是我市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把保护农村环境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采取综合手段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确保全面完成农村环境保护目标

(三)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实施我市新的发展战略,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示范建设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标准,按照“三清”(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四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六改”(改水、改院、改厨、改浴、改厕、改圈)要求和发展方向,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支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具体指标。到2015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控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比例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支流水质达到功能要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6%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1%以上;生态示范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高。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基本解决,流域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六)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区、县(市)政府要制定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域,设置水源保护标志,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全面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工作,加强地下水污染调查,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尤其是3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及规模较大村庄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各县(市)要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市)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大力推进散煤锅炉治理改造,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八)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管理,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以牛粪、猪粪、鸡粪污染治理为重点,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制造生物质燃料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九)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采取有效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加强农作物秸秆、农村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十)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加强土壤监测及监管,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严格限制粮食主产区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加强基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灌溉水质、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一)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对影响、干扰农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污染源,实施限期整改或搬迁;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土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管理,严禁不符合规定的资源开发活动,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十三)开展生态示范建设工作。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全市开展生态县(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由点到面、梯次推进的创建格局,为创建工作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加强分类指导,率先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和模式,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十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考核结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考核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区、县(市)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环保、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务、国土、林业、畜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认真做好本辖区农村环保工作安排部署,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事权范围内环境保护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制定村镇建设规划,组织村镇开展环境整治,指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组织和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野生植物保护和农业外来物种监管;水务部门负责制定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规划,负责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制订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测与管理;国土部门负责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组织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负责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组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林业部门负责植树造林、绿化工作,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沙化地治理工作,加强生态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监管;卫生部门负责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指导乡镇医疗机构依法处置医疗废弃物,组织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指导农村改水、改厕;畜牧兽医部门负责指导养殖业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环保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市级财政于每年安排1000万作为“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切实保证各地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不低于当地GDP的0.6%,2015年前逐年递增0.04%、0.03%、0.02%。各地区征收的排污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恢复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建设的开展。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十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加强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各乡镇要有领导主抓环境保护工作,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环保工作,各行政村配备环保监督员(环保员),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县(市)、乡(镇)、村三级联动,农民广泛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县(市)环境监测站要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实现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向农村延伸。

(十七)增强科技支撑作用。认真收集、总结和推广农村环保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大力普及推广沼气、太阳能灶、热水器应用和改灶、改圈、改厕、改炕等节能节水技术,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十八)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内容,深入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使广大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开展农村环保技术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措施,抓好落实。市政府将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贯彻落实意见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并通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