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纲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三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1、党的农村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国的农村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几年中央制定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政策充分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些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前所末有的。2、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财力基础。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我市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市本级和县区财政收入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反哺农业提供了可能。3、行政区划调整增强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能力。行政区划调整为一县四区后,随着城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城市配套功能的提高,城市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相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4、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近几年加大投入力度,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所有行政村通了路,农村供电、电话、广播、电视覆盖面分别达到99.9%、99.7%、98.1和94.0%。自来水受益率达76.85%。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必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5、改革创新的实践与经验积累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
(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综合生产能力较弱。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外地相比还有大差距,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2、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基层组织运转面临较大困难。少数地方农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债务较重,依靠自身积累消减困难。3、村镇建设规划实施不到位,农村卫生环境整治难度大。受多种因素制约,村镇规划编制后落实的难度较大,农村末按规划要求随意建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环卫设施缺失,乱倒垃圾和水污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问题。4、农民投入的主体意识不强,农业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投入跟不上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末形成;农民群众主体投入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还较普遍存在。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一些地方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我市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把我市农村建设成崛起港城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与莆田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相衔接,科学编制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按照部门工作职能,编制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出分步实施方案,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进行。
2、坚持发展为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抓隹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农村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3、坚持城乡统筹。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精神实质,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4、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紧紧抓住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面向未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既重视村庄整体环境的改善,又注重文明乡风的营造;既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重视农村新制度的构建;既重视农民收入增加,又重视农民素质提升,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按照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整体推进。
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应以增加农民负担为代价,要用党的农村方针政策号召农民、凝聚力量,造福群众。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突出抓好薄弱村、后进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7、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听取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要着眼于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8、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形成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社会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来。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民群众的创造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目标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努力实现以下十个目标:
――班子健全,村部整洁。至2010年,所有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健全,形成合力,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基本实现村村有办公场所,办公条件有较大的改善;保证财政转移支付的村级办公和干部工资补贴到位。
――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至2010年,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一事一议制度有效落实,村务决策听证制度普遍推行,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收入增加,贫困有助。至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年均增长6%;基本完成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收入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实现应保尽保。
――儿童入学,医疗合作。至2010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农村“两基”达标行政村达100%;全市各县(区、管委会)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比较完善的县(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村卫生所覆盖全市行政村。全市农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覆盖面达80%以上,所有乡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乡镇卫生院实现“三有”目标(有一所符合标准业务用房,有“新五件”常规设备,有一支合格卫生人才队伍)。
――“三电”进村,路面硬化。至2010年,全面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信息入户工程和969155农业热线服务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使全市80%的乡镇通上三级路,至2010年全市农村公路网路面硬化里程达3000公里,2007年所有具备条件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所有乡镇通客运班车,通等级公路行政村村村通客运班车。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每年确定100-300个村作为垃圾整治重点村,至2010年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村达550个以上,比“十五”末增加500个,配有卫生清洁队伍行政村达600个以上,比“十五”末增加500个以上,做到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健全,垃圾集中定点堆放和及时清运处理。
――饮水卫生,住宅安全。至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以上,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建成南日岛跨海供水工程;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基本解决乡村建设的杂、乱、散等突出问题。基本消除农村住户住房安全隐患。
――文化活动健康丰富。至2010年,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文化站(文化中心),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组织。
――婚丧喜庆移风易俗。至2010年,计生合格行政村数达249个,比“十五”末增加50个;全面实施计生“三结合”的“五项奖励”制度和帮助以农村“二女户”为主体的计生户落实“六项工程”,以及救助贫困母亲幸福工程,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行殡葬改革的行政村达97.1%。
――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使农村社会和谐,乡村文明,农村社会秩序良好,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三、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
1、扎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确保存粮于田,实施“沃土工程”,提倡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要加快超级稻等高产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确保“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45万吨,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整合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沿海地区蓝色农业产业带、平原地区的高优创汇农业带、城郊结合部和岛屿、平原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山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同时适应林浆一体化项目原料林基地建设需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产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升,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05亿元,年递增5%;水产品产量85万吨,比“十五”末增长25%;肉蛋奶总产量25万吨,增长25%;水果产量15万吨,增长55%;食用菌总产量16万吨,增长5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种养业和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增加旱涝保收田的比例,减轻旱涝灾害的产生和影响。“十一五”期间,建设标准农田示范片73片,面积18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30%左右。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民学科技、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强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力推广应用高产优质良种和各项增产节本增效技术措施,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要进一步抓好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防为主,提高防治技术水平,逐步建立起快速应急反应机制,确保动植物生产的安全。要努力构建和不断完善农业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通过七大体系的构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菜、藻等)”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初步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要结合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大投入,加强规划,有计划地引导规模畜禽养殖场向适合养殖的山区转移。属禁养区内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关闭和搬迁。要结合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大力发展“生态果园”,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生态家园”,收到既美化、绿化住宅区,又增加农民收入的循环经济效益。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总结和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村企共建、村会协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扩展农业产业链,“十一五”期间,我市五大农业支柱产业要在产、加、销一条龙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以优势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小巨人”企业。积极培育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营销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鲜活产品的流通。至“十一五”末,全市要引导农户成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县级以上中介组织试点20个、10个大中型专业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科学、辐射面广、具引导调节作用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市、县区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关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至“十一五”末,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要达80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上交税金超1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8%,带动农户30万户,农民从产业化组织中获得收入达18亿元。
加大耕地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切实提高保护耕地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对全市土地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准以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不准进行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因城市建设需要确需动用基本农田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审批,严格执行调整基本农田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加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土地、农业以及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力度,有计划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土地整理补充耕地4.6万亩。
2、扎实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体系为目标,立足各地优势,主动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延伸,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果蔬、食用菌、畜禽、水产业等优势特色资源,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食品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食品,加快开发进入家庭的工业化快餐食品,促进传统食品现代化、现化食品国际化。鼓励和引导城市和沿海企业向农村和山区转移,建立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产业配套型的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特色工业,继续推进科企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3、扎实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根据区域布局和自然资源特点,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建设新型批发市场体系。认真组织实施“百乡千村市场”工程,鼓励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便捷服务。积极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的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活跃农村市场。发挥我市港口和对台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对台贸易往来和中转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派送中心,扩大农产品贸易范围。
4、扎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坚持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按照优势提升决定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方向。大胆引入市场机制,试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通过物质利益手段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开展院地合作,促进中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成果在我市落户。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科技投入。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对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农业科研队伍。县乡农技推广站要按“三定”、“五有”的要求配套农技人员,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各村配齐农民技术员和动物防疫员,并加强培训,以提高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科研的管理,改变科研课题分散和、低水平重复、投入强度低、脱离实际的倾向。根据实际情况,对跨地区、跨部门的一些重大课题试行招标、竞标制。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农技推广模式。
5、扎实发展壮大县(区)域经济。发展县区域经济,要突出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以港口立市,靠工业富市和强市,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三化”联动,谋划“三农”。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工业化,打造具有工业化内涵的现化农业。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的主体。要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止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为莆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一个有利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突出以政策和投资导向为杠杆,激活民间资本,实施“回归工程”,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工业卫星镇聚集。要在构建特色优势上寻求突破。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使之形成“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招商引资,吸聚外来发展要素,缓解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培育招商引资载体。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
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优化农业结构促增收。进一步发展壮大水果、水产、畜牧、蔬菜和食用菌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水产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壮大水果、食用菌、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壮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换代。在水产养殖业生产发展中,要优化滩涂垦区养殖,扩展浅海深水养殖,开发岛屿海域养殖。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努力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养殖品种。在种植业生产发展中,要合理配置粮油这个基础产业和蔬菜、果树、畜禽、食用菌等支柱产业的占用耕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例,在国内、国际粮油供应和价格相对平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果树、畜禽、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做强做大食用菌和蔬菜产业,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想方设法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在各个产业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更具市场前景的作物(畜禽)种类,以期取得更高的效益。蔬菜为主发展青椒、番茄等具有稳定市场需求的瓜果类,及西兰花、结球甘蓝等可供加工和出口的大路菜;食用菌在做强做大姬松茸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珍稀菇,常年供应生鲜市场;果树要保住枇杷、文旦柚的相对优势,发展台商引进的名特新果树;粮油坚持抓好水稻、甘薯、花生等产量高的作物生产,适当发展鲜食玉米、薏米、早熟花生、秋冬马铃薯等效益较高的作物。要适当安排加工、鲜食等专用品种的比例,拉开收获档期,争取实现周年供应。在畜牧业生产发展中,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优质家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畜禽,突出发展种畜禽产业,狠抓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和开发。要发挥优势,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巩固现有的商品瘦肉猪、仔猪、禽苗、肉鸡、肉鸭等商品基地,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及产业化经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商品标准,形成品牌。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增加畜产品出口,通过招商引资,力争建立肉鸭、白绒乌骨鸡等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培养新型农民促增收。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行业组织、社会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一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重点,坚持用工需求与培训方向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专业技术、法律法规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过开展大规模、多方位的农民培训,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拥有科学经营致富的本领;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拥有稳定转移就业的技能。
3、扩大农民就业促增收。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要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增收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与本地转移的关系,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加大境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成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我市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抓住市、区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有利条件,探索实行街镇组织、部门审核、财政拨款、学校培训、农民受益的运作流程,将培训补助定到人、补到校,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支持学校组织培训,鼓励多培训、多输出。要建立村级劳务开发制度,建立“以农带农”的劳动力转移机制。要实行“订单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要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与企业签订培训订单,与其联烟,建立紧密型诚信供求关系。举办大型招聘洽谈会,定期组织供需见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织用工、务工双方面对面,相互交流,双向选择。开辟固定宣传渠道,及时用工信息,引导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要加强管理不断强化服务手段,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至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率和培训率要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五年间新增劳务输出万名。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比“十五”末提高个百分点。
4、推进扶贫开发促增收。继续加强对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沿海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施“整体推进扶贫工程”和造福工程,坚持开发式移民,建立领导挂钩帮扶开发重点村的长效机制,完善机关党员干部挂钩孤寡病残户和困难户制度,继续开展“一对一”帮扶,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切实做到“贫困有助”,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
5、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强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约束机制。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坚持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快制定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考核办法。切实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度,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项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展村内公益事业,应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见,多数农民同意办的事就办,不同意办的事就不办,从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全面推行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今年开始,对农民反映较多、问题比较严重的县、区进行重点监控,监控期为一年,监控期内,被监控的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整改的,监控期限延长一年。全市可形成市一级直接监控到县、乡级,县一级直接监控到村,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要将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突出问题作为农民负担重点监控的重点,及时解决农民负担热点问题,消除引发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群体事件的隐患,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6、实施品牌战略促增收。鼓励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品牌,争创名牌企业,多出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和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运行机制和名牌创新发展保障支撑体系。增强品牌的综合效益,靠名牌综合各种生产要素,靠名牌打开市场,靠名牌运营资本,靠名牌形成企业形象。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做好产品标准、质量、认可认证、规避贸易壁垒等引导和促进工作。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通过有效监管,促进我市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争创更多的名牌产品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创名牌要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2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3个,新增省级名牌产品15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
7、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带动促增收。进一步组织实施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项目带动农民增加收入。要落实领导干部挂钩重点项目责任制,各县区(管委会)、各部门要共同配合,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要认真筛选农业项目,建立农业项目库,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十一五”期间,每年农业引进外资额要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加强莆台农业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快台湾园艺设施精致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台湾各类良种与实用技术等五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认真组织开展山海协作,实施山海协作项目,促进共同发展。
8、落实政策促增收。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在“支持反哺”上出实招,使城市的公共文明向农村覆盖,城市的公共资源向农村转移,城市的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向农村供应。各涉农部门都要按照这种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出本部门支持我市新农村“十大目标”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多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稳定和强化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五、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沃土培肥、耕地修复工程”。努力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水利“六千工程”,以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工程为重点,推动乌溪、西音、南埔、虎爪垅、东厝等水库的前期工作,实施以东圳水库为重点的增效工程,建立一批具有蓄水、调洪、发电供、供水等综合功能的蓄水工程。实施重点旱片整治工作,“十一五”安排10-15个旱片列入规划,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大力开展水毁工程修复,抓好重点围垦工程建设,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前海围垦、石门澳围垦、莆头作业区围垦、妈祖城围垦、东吴围垦、东峤围垦、湄洲岛围垦和枫亭海安围垦的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主动参与大循环。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实施“沿海千里绿色防护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开展生态乡、生态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强化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强中心渔港建设,抓好国家级、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2、大力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力争5-12个乡镇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国债投资计划。继续开展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力争有3000-5000口沼气列入省里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全省“年万里公路网工程”、“村村通客车”工程、渡改桥工程和陆岛交通码头建设,让农民群众走上水泥路、乘上平安渡、走上平安桥。
3、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切实抓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引导农民住宅向小康型住宅进度转变。2006年起每年完成村镇规划调整10%,“十一五”期间完成大部分村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新调整的规划审批率达100%。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的人居环境。开展农村垃圾整治工作,2006年着重抓好24个镇区、300全村的垃圾整治,其余镇、村按规划逐步推开。搞好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污水治理。注重农村居民的居住安全,防止山洪、泥石流、火灾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
六、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落实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和县级政府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管理的责任,建立以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巩固“两基”工作成果,确保“两基”各项指标达成度稳中有升。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四有”建设。继续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消除危房。完善并落实政策,规范管理,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难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乡镇以上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推广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模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至2010年,全市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全市教育系统的“校校通”工程建设步伐,构成覆盖市、县区、学校三级资源共享的中小学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基础上,做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建立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全面开展支教和挂教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优化配置城市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拓宽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渠道。加强农村高中教育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普遍高中办学质量,至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县(区)、乡、村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机制,发展民办医疗机构,鼓励城市医疗机构的人员到农村办医或向下延伸服务。加强镇卫生院建设,重点加强全市8个中心卫生院和海岛、边远山区卫生院建设,增强乡镇卫生院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推进市区周边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化。进一步巩固村卫生所覆盖全市行政村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荔城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开,以切实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至2010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适时启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工作,引导城镇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满规定年限的的制度。加强对农村药品的监督管理的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严格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继续完善乡镇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3、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坚持以创建“文化先进县区”和“文化先进乡镇”为龙头,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继续组织开展常年性的“文化下乡”活动,送文艺、戏剧、图书、电影到农村。加强农村优秀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在全市推广“艺术扶贫”工作经验,在乡镇、村建立图书室,引导和满足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加快我市福厦路沿线和经济发达乡镇的“福建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扶持新建300个农村固定放映点和300个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点。经过1-2年的努力,全市实现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基本目标。
4、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以个人帐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转移、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直接向农民补贴的转移与支付机制,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农村进城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6年在涵江、城厢两区先行推行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之后争取用一年时间在仙游县、荔城区和秀屿区推开,至2007年底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市实施。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争取新增参保人数5-6万人,至2010年全市参保人数达15万人。做好原有9.5万参保对象与新的试行办法的衔接工作,该退的退,该补缴的需要补缴。使这些人员平稳过渡到新的制度中,并着手开展换发新的《缴费证》,以取信于民。加快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以解决目前大量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凡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补偿、统一保险”办法,全部参加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一些现代化大型建设项目和有良好回报的第三产业项目征地可以尝试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生产生活备用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农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设自有厂房或开发其他经营项目,使农民失地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进行投入,建立直接向参加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补贴的转移支付机制,政府与村集体所需资金从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中解决。通过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助救助行动,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救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农村低保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实现应保尽保。落实新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确保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大病得到医治。
5、加大农村人口与计划工作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免费为农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法定性奖励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五项奖励”和“六项工程”资金的落实。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新型婚育观念。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遵守“七个不准”的规定,杜绝因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依法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终止妊娠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建立以现居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综合治理农村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继续稳定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加强对村级计生工作的指导。完善计生网络建设,将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一级。建立村两委负总责,会员当骨干,家庭为中心,村民做主人的计生工作新机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更多的计划生育合格村和计划生育协会合格村。
6、继续推进农村新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合作社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自律与协调作用,规范行业市场运作,维护名优特农产品的声誉,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七、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与带领农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与解决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以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建立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健全完善管理和议事等制度,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要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等村级配套组织的作用。要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要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抓好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进程。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农村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查,分类指导,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完善并有效推行村民“一事一议”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的整体水平,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誉观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形成互帮互助、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巩固治理乱滥成果,认真治理乱滥建寺观教堂、露天宗教造像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坚定不移地推行殡葬改革。继续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充分发挥党团员、干部、民兵以及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等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骨干作用,宣传发动群众,扶正祛邪,惩恶扬善,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信用村”、“信用户”、“五好文明家庭”活动,把文明村、镇创建延伸到户,不断优化文明细胞。
4、维护乡村安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建立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治防控体系,积极推进“110”接警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以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六合彩”、黄、赌、毒、偷私渡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5、建立农村“六大员”队伍。建立和巩固村级农技术员、动物疫病防疫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乡村医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是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规范选聘程序,加强培训和管理,各级财政要按规定及时足额地落实农村“六大员”的津贴补助,并把农村“六大员”的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八、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逐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清理核实乡村债务,2006年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努力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宽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3、继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体制。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配套改革。逐步落实林改后林木采伐处置权的管理制度。成立林权流转登记服务机构,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积极构建林业发展新机制,引导林农走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路子。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新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抗灾害、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提高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积极推进海域和内陆水域所有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投劳和直接参与管理的机制,搞活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
4、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推广农村信用小额贷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县城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5、抓紧抓好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严格把关,控制乡镇机构编制总量,除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或下达编制外,乡镇机构编制总量5年内不再新增。因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所需的机构和编制,在对现有机构编制整合基础上,采取“减一增一”办法解决,不开新增机构编制口子。同时实行乡镇进人控编审批管理办法,严格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下管一级”等行之有效制度。多渠道分流乡镇超编人员,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九、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
1、扩大公共财政支农规模。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比重,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量要高于上一年的水平,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保证对农业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积极探索利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投资参股、支持保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信贷资金及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实现滚动发展。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和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加强现有支农资金整合,扩大农业投入规模,以有限的资金办更大的事,办更多的事。
2、发挥农民投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出资,建设自已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的村,应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资补助,激励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3、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业农村。要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华侨、民营企业家及青年志愿者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青年、民兵、妇女等群众组织的骨干作用,广泛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活动。各职能部门的资金安排要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倾斜,金融部分要增加农村贷款业务,同时积极探索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1、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省委省政府对莆田的发展寄予很大的希望,建设好莆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快莆田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对“经济翻番、港城崛起”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难得机遇,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确保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好的开局,有一个快的起步,有一个新的发展。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带动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项目集聚要素的核心功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从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务求实效。
3、抓好试点,有效指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经常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分批选择平原、沿海、山区等不同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加强分类指导。做到选一批,扶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让群众从试点中得到实惠,其他村从试点中得到经验。2006-2008年,市首批抓100个村的试点,其中6个为省级示范村。
4、健全机制,增强后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过去与当前的关系,吸收以往农村工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末来的关系,不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健全保障机制、巩固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等新途径、新举措,新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5、齐抓共管,强化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也是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要建立部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建立部门工作成效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