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按照“合理定位、突出重点、利于操作”的原则,本方案主要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以下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属于政府履行基本职能、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领域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重点方面的目标任务;主要指标、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事项等要求明确、操作性强、利于评价和考核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如下:

一、主要发展指标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2400亿元左右(按2005年价格计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约束性指标)。

??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全面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贯彻落实《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建立和完善服务行业准入制度,推动房地产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0%。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四)构筑“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农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10条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重点扶持茶叶、水产、畜禽、香榧、蔬菜、花卉、笋竹、优质稻米、干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重点培育50家农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和30家外向型骨干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达到7.5亿美元,外建基地面积700万亩左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年生产粮食85万吨以上;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左右,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五)以杭州湾*产业带为重点,以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十大产业工程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平台,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基本建成“一大中心、二大基地、十大主产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打造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大成长性产业。着力实施“培大育强”工程,加快企业结构转变,推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家集中,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至少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5家企业销售收入50?100亿元。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品牌培育和经营,变仿制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重点培育50只左右的优势名牌产品,新增20个左右的品牌和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行列。“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六)打造鲁迅故里、柯岩、大佛寺、五泄、会稽山等一批核心景区,开发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新扩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越王城、兰亭、东湖、大香林、西施故里、祝家庄、王羲之故居、新昌地质公园等旅游项目,加快形成“一心两带七区”的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打响“江南风情看*、江南古城看*、江南文化看*”品牌,重点培育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水乡观光游、商务游、修学游等特色旅游,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市。到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

??市旅游局、市文旅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七)全面实施《*大城市商贸业发展规划纲要》,构筑“一主两副两圈”的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培育区域性现代商贸集团,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加大中国轻纺城改造升级力度,努力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完善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茶叶等专业市场现代功能,提高档次品位。加快迪荡商贸商务区、上虞时代广场、诸暨城西工业新城商务区、嵊州商会大厦、新昌七星新区中心商贸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全市商贸业快速发展。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实现村村有放心店。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

??市商贸办、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八)发展高速信息网,加快“数字*”建设。建设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统筹推进城乡宽带接入网,实现“村村通宽带”;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促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成包括数字广播电视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等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新体系,市区及县(市)城区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积极推进通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

??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九)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巩固扩大美日欧等传统市场,开拓拉美、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到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坚持“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方针,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的龙头作用和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窗口,支持资源消耗大、市场又在外的企业转移到境外投资发展。

??市外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障

(十)加快对外高速公路和三大组群间快速通道建设,建成嘉绍高速公路重大标志性工程,完成诸永高速、绍诸高速、杭绍甬高速(杭甬高速复线)建设,改扩建杭金衢高速*段、杭甬高速*段、329国道上虞过境段、104国道嵊州段等,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80余公里,国道公路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公路90%以上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数达到60.6公里。完成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和*铁路东站搬迁,加快杭绍甬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重点建设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跨区域航道,建设*港,启动上虞新港建设。

??市交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一)新建舜江、绍北、苍岩50万伏变电所3座、22万伏12座、11万伏变电所40座,基本形成以五座50万伏变电所为中心、22万伏跨区环网为骨干、11万伏区域电网为补充的主体网架。加快天然气工程建设步伐,完成*环杭州湾天然气主干管网和市区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嵊州丰潭水库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蓄能电站。建设滨海4台30万组等热电项目。

??*电力局、燃气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二)加快曹娥江大闸枢纽、钦寸水库、浙东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水资源分类循环供用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小舜江供水二期、*市第二水厂等,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以上。完善防洪抗灾体系建设,实施重要江河堤岸加固工程。完成*中心城市、各县(市、区)中心城市防洪和千库保安工程,建设曹娥江、浦阳江、澄潭江、新昌江河道整治及标准堤岸工程、积极开展治江围涂和杭州湾标准海塘建设,围垦滩涂5万亩左右。

??市水利局、市水务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三)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地质环境和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完成省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加快用地规划调整,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执法,执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推进农村居民点向城镇与中心村集中,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市国土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四、环境保护

(十四)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十大生态示范工程;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推进垃圾发电、印染中水回用、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电技改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每年重点抓好50家循环示范企业,推广普及30项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业污染整治和城镇污染整治等四大整治行动;加强曹娥江、浦阳江、鉴湖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探索建立曹娥江流域开发和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重点保护汤浦水库等城乡生活饮用水源地;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厂三期、嵊新污水处理厂、上虞新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市污泥及垃圾处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到2010年,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水耗达到70立方米以下(约束性指标)。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防治酸雨污染。规划保护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创建生态镇、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环境质量数字化监控网络,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水务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五)推进生态公益林和绿色林带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五、城乡和区域发展

(十六)制定和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基本覆盖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阵地、队伍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等建设;全面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信息、燃气、现代流通、健康保障、社会保障、文化教育、金融和平安网等。到2010年,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农村人口的90%以上,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以上。

??市农办、市规划局、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七)全面贯彻*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修编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大城市统一规划,完善大城市行政区划,全面推进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建设,稳步推进镜湖新区建设,加快迪荡新城建设。加强组团间城市路桥、供排水、居住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对接。到2010年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格局。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十一五”中心城市城建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建设独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支持各县(市)争先创优,力争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前移。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市规划局、市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八)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推进空间接轨、市场接轨、产业接轨和要素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推动浙东经济合作,努力在规划、交通、旅游、信息、物流、科技、人才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推进专题合作;扩大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做好与四川广元、重庆涪陵、浙江衢州等对口地区的结对帮扶和山海协作。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九)做好“十一五”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协调,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出台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差别化开发政策。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六、社会事业

(二十)积极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阵地扩建、群众文化繁荣、文化研究、现代传媒、文化保护、文化人才培育、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推进等文化强市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鼓励发展民办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文化市场,形成现代媒体、文化旅游、艺术培训、演艺影视等一批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群体,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市文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一)深入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技进步“八个一批”工作,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争创一批县级科技强市(县);加强纺织、化工、生物医药、环保装备、信息产业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3个以上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扶持500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化与浙江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孵化器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建设,提升科技型示范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型苗子企业,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探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机制,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到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5%以上。

??市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二)构建0至5周岁学前教育体系,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办好各类高等教育,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来绍交流合作,尽早把*文理学院办成为*大学,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民办本科学院。大力发展电大、函大、自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积极培育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争取到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5万人,成人高校在职生3万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疾病防治预警长效机制,加强霍乱、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科技兴卫工程”和“强院工程”,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惠民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中医创先工程”,完善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市县综合医院、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三级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到2010年,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6人。

??市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四)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质。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建成*市公共游泳健身中心、*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上虞市体育中心等现代化体育设施。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培育皮划艇、游泳等*优势竞技项目。积极制订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体系。建成一批省级体育强县和强镇,创建一批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和市级体育特色村。

??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五)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大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五支队伍的培养力度;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重点引进和造就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的高级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健全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十一五”期间人才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和培训。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9万人。

??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七、社会管理

(二十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以内(约束性指标);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管理建设,实施新型生育文化工程。

??市人口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七)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推广“八创建”、“八进社区(村)”等基层系列创安活动,确保全面达到省“平安市”创建标准。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社会治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八)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以上(约束性指标),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约束性指标)。巩固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约束性指标)。

??市劳动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九)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完善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制度,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律素质,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到2010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1.5人。

??市法制办、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体系,健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五”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为民实事工程。推进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

??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八、体制改革

(三十一)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健全社会投资监管机制,管好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增强市场机制在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二)继续加大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机制,基本完成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探索和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市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三)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投入,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

??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和推动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做大做强证券市场“*板块”。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发展地方金融市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拓展债券、信托、租赁、期货和保险市场,培育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市上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五)探索建立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价格调节基金或风险基金,保持水、电、气、热、燃料等价格的合理水平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和医疗的收费行为,严格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降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