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省道网调整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省道网调整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省道网调整方案

一、省道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公路运输量也不断增长,*年,全省客、货运量分别为1985年的2.3倍、2.5倍,周转量也分别增长了3.37倍和3.19倍。按照“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观现代化”的要求,公路建设也提出了“到2010年*公路基本实观现代化”的目标。20多年来,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诱增了大量交通,我省交通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省道网规模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将新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网和各市的干线公路纳入省道网体系,扩大省道路网的规模。

(二)路网布局科学调整的需要

根据我省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建立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滨江基础工业带、东陇海重化工业带、沿海经济带和苏北大运河经济带等五大经济带;形成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和沿海、沿江、沿运河、沿东陇海铁路、沿沪宁线五条城镇聚集带,即“三圈五轴”的城镇布局体系。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必须对我省省道网进行统—规划,重新确定国省道网的布局与结构,以充分发挥干线公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综合运输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与高速公路网协调配套,完善各层次路网的需要

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初步联网,但是很多高速公路没有相应的行政等级与之配套,迫切需要将高速公路网纳入相应行政等级中,以适应公路行业管理的要求。同时,省道的功能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原有国省道系统的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需要对*省现有的、在建的和规划的公路网进行系统研究,以形成新的省道路网。在进行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要规划协调国、省、县、乡公路发展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目标及服务对象,以适应区域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充分发挥全路网综合效益。

(四)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改善通行条件的需要

到*年底,我省公路全社会总里程为5886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仅占24.4%,大部分为三、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目前我省公路网的平均拥挤度达到1.5,特别是苏北地区的部分线路技术标准低,路况差,通行能力较低;而苏中和苏南地区的通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仍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省道网调整补充和规划建设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五)贯彻公路法规,加强行业管理的需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省公路条例》等交通法规的相继出台,在原先认定的省道网体系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管养职责不明、规划建设缺乏统—协调、行业管理职能不突出等问题日益显现。针对这种情况,重新规划我省的省道路网,理顺建、管、养的关系,对加强公路行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省道网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省道路网是具有全省意义的跨地区干线公路,是全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全省大中城市、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及旅游名胜,承担大经济区间和市际中长距离的客货运输,为全省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省道的功能定位以及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的需要,我省省道网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适应生产力布局、城镇布局和综合运输格局为宗旨,在“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和制定目标明确、规模合适、层次明晰、布局合理,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和时效性的省级干线公路网。

(二)调整原则

1、规模调整的原则:

(1)省级干线公路基本实现观代化的原则;

(2)路网密度应兼顾空间均衡性及对经济发展强度的适应性;

(3)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重要经济区布设开发性的省级干线公路;

(4)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路网规模调整要考虑各行政区经济水平、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平衡,考虑各级地方政府的要求,以利于今后的实施及养护管理;

(5)路网节点应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和重要集镇,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要的港口、机场、站场等均要有较好的连接。

2、布局调整的原则:

(1)省辖市到下辖县(市)、相邻的县(市)间等重要节点基本实现短直连通;

(2)骨架公路网(高速公路)与普通干线网紧密配合;

(3)县(市)及其以上城市均应就近联接骨架路网;

(4)考虑干线网系统本身的连通性,通过调整减少断头路和等级水平低的公路;

(5)与外省连接,主要考虑与其县级以上的节点连通;

(6)路线设置考虑连接重要的港站枢纽,并兼顾国防、战备、旅游的需要。

三、省道网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省道路网的规模

本次调整后的*省省道网总规模为10275公里,扣除重复里程后的实际里程为91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省道里程为2346公里,普通省道里程6792公里。

(二)省道网的布局

进行省道网布局调整时,主要考虑全省生产力布局现状及规划,全省主要城镇分布,综合交通体系的布局及现状,规划的客货交通分布,公路网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以及地形、地质、旅游景点等自然条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以“网格+放射”型式为主的路网布局。从技术角度,对原省道进行适当归并和少量删减。本次省道网调整还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三大城市圈”、发展沿海沿湖经济。以及成立地级宿迁、泰州市及区划调整,在路网布局方面作相应的配套工作。提升和增加的重点为:

1、适应我省城市化发展的需求,重点加强南京、徐州、苏锡常三大城市圈内部及对外干线联络;

2、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海上苏东”战略的总体要求,规划沿海干线公路,并适当延伸至港口,为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

3、对新成立的宿迁和泰州地级市等。在路网布局上考虑其行政地位的变化,调整该区域的路网布局使之能与行政地位相适应。

调整后*省的省道路网共计78条线路,其布局型式分为四类:

第一类:放射线路如南京—连云港南京—徐州、南京—小河等共9条,规划总里程为1419.7公里;

第二类:南北向线路如连云港—南通—苏州、淮安—江都、阜宁—扬中等共38条,规划总里程为4521.7公里;

第三类:东西向线路如盐城—徐州、吕四—南通等共26条,规划总里程为3889.8公里;

第四类:环线公路如南京绕城公路等共5条,规划总里程为443.8公里。

本次省道网调整的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在省道实际里程9138公里中有三部分组成:①利用原普通省道4234.9公里;②建成的高速公路259.7公里、县道提升为省道的1372.6公里;③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2086.6公里和一、二级公路1184.6公里。

(三)省道的命名与编号

对调整后的省道网进行线路编号调整。为与现有国省道编号体系接轨,便于今后的操作和实施,基本沿用原有的编号体系。为体现高速公路在省道路网中的重要地位,各个方向线路的前20个编号赋予高速公路,并为未来规划的高速公路预留编号空间。即S001—S020、S101—S120、S201—S220、S301—S320为高速公路编号。普通省道从第“21”号开始编排。具体方法如下:

1、编号由4位(S口口口)构成,其中“S”反映省级干线道路的性质;口口口为数字反映线路的方向或顺序。

2、口口口:第一位口表示方向,后两位口口表示顺序码。“1”开头表示从南京出发的放射状干线(顺质序码从正北方向顺时针增大),“2”开头表示南北向干线(顺序码自东向西增大),“3”开头表示东西向干线(顺序码自北向南增大)。

3、环线编号:“0”开头表示环线,前20位编号表示高速公路环线(以各市行政代码为序)。

(四)调整后全省国、省道网的总体情况

经过我省的普通国道共10条,总里程为2118公里,扣除重复里程后实际里程为2020.4公里。

经过我省的国道主干线规划“两纵两横两联”,共6条,总里程为1358公里,扣除重复里程后的实际里程1260.2公里。

调整后我省的普通省道共61条,总里程为7400公里,扣除重复里程和城市路段后的里程为6792公里。

调整后我省的高速公路省道共17条,总里程为2875公里,扣除重复里程后的实际里程2346公里。

本次调整后,我省国道和省道共计94条,规划实际里程12419公里(高速公路3705公里),其中:国道16条,3281公里;省道78条,9138公里。

四、省道网调整的效果

(一)省道网调整后,省道将和国道(含国道主干线)一起构成一个总规模约12400公里,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密度适中、布局合理的干线公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运输快速化、行车舒适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优美化,为公路交通观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整个子线公路网将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以及主要的中心集镇,形成“市际畅通、连接县区”的快速公路网络。

(三)干线公路网将连接全名所有重要的水路、铁路和航空枢纽,进一步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紧密合作和有机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为建立起我省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四)根据规划形成“运输通道”的思想,在全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中形成了“一主一备”的路网格局。

*省省道网调整规划是继高速公路网规划之后,面向新世纪的又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干线公路发展规划,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干线公路布局,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进程,调整公路运输结构,改善公路交通条件,实现交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规划建设省道网对促进我省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我省的竞争实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