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城乡均衡、库区强县的现代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和《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教育摆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深化城乡教育改革,加快城乡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谐,提升教育总体水平,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教育的大进步来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二、改革目标

学校建设标准化:到2012年,全县教育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非义务教育得到协调发展,建构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农村初中校舍改(扩)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建成标准化普通中小学校65所,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及教职工配置达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中小学建设标准化。积极推行学前教育社会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学校管理规范化:以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学校”为载体,进一步统筹规范中小学管理,重点构建城乡学校“统筹管理”、干部“统筹调配”、教师“统筹使用”的县级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2012年,市二级以上幼儿园达20%,市三级幼儿园达40%,市四级园达40%,县级规范化中小学校力争达40%以上。到2020年,市二级以上幼儿园达30%,市三级幼儿园达60%,市四级幼儿园达10%,县级规范化中小学校力争达80%以上。

教育质量优良化:到2012年,学前一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普及,努力实现3-6岁学前幼儿入园率达7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高普九”率达95%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例达95%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达全市中上水平,职教中心纳入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到2020年,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和谐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3-6岁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实现现代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标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班班通。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教中心升格为高职学院,继续教育满足城乡居民需要,建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以上。

学校发展特色化: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全县五分之二的学校建成“一校一品”,五分之一的学校建成“一校多品”。到2020年,全县三分之二的学校建成“一校一品”,三分之一的学校建成“一校多品”。

三、改革重点

(一)改革城乡教育师资管理模式,对人事调配、干部任留用、教师合理流动等在管理上实施改革。狠抓两支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宏观调控、监测机制和新增城乡教师的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学校编制标准,统筹配置城乡师资,促进城乡教师基本均衡。实施市县级教师全员免费培训、职教“双师型”师资培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高级教师评聘前下农村支教等计划,探索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实行委托培养、定向招聘的机制。

(二)大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按照小学“保证就近入学、统筹均衡资源”,初中“相对集中办学、扩大校点规模”,高中“发展壮大规模、形成竞争格局”的基本原则,重新对全县中小学布局实施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着力解决城镇教育容量不足、仪器配置缺乏等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整合调整后的中小学闲置资源,推动幼儿教育向社会化转变,探索建立学前教育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农村幼儿园建设,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三)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县职教中心、农广校、三峡技校实施资源整合,加快搬迁进度,积极引导民办职业教育。创新企校互动、企校融合和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进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培训模式,完善城乡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努力把我县职业教育打造成“三峡库区职业教育高地”。

(四)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资源三大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努力实现班班通,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五)稳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为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搭建新的基础平台。

四、基本原则

(一)统筹管理,机制创新的原则。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全县教育统筹发展首先是要改革原有不利于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机制,创造性地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以此来促进城乡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根据县城及各乡镇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重新布局校点,将城市密集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融合,将农村地区分散的校点重组,全部按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进行布局、规划、建设。

(三)统筹推进,内涵发展的原则。全县城乡教育的差距除了办学条件外,还体现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方面。据此,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通过推动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上档升位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内涵的同步发展。

(四)统筹资源,项目带动的原则。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既要调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学校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农村学校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动。设立一批城乡学校共建项目,促进城乡学校深度合作,通过合作互动来打破学校与学校、县城与农村、辖区内与辖区外之间的“隔离与壁垒”,用活优势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统筹管理机制

建立城乡教育统筹管理机制。县政府统一规划、布局、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撤并村小,重新布局*,壮大中心校,在*和中心校创造条件实施寄宿制,重组乡镇初中学校,合理利用空余校舍资源。着力解决高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容量不足的问题。按照“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的方式,建立“城乡牵手、捆绑发展”的牵手联谊帮扶制度,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加大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与帮扶力度,把牵手联谊学校共同纳入教委和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检查评估范围。四是建立县教委科室与牵手联谊学校责任指导制度,负责指导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教育统筹教研机制。建立片区内学校共同教研机制,由示范校牵头,组织片区内的教育常规研究、教育学术研究、课题研究、教师培养等工作,促进片区内学校教研与培训的合作。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师进修学校统筹教育指导机制,加大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加强与县外著名中小学和发达地区的合作共建机制,统筹好县内外教育智力资源,服务于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二)完善教育发展规划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各项标准要求,按照“小学向完全小学集中,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认真搞好调研、统计,修订和完善《*县2009—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规划》、《中小学(园)设施设备配置规划》、《教职工配置规划》、《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新县城规划区、名山镇新城小区、工业园区、高家镇新镇规划区内的学校建设及中心集镇学校建设要立足长远,与城市和集镇发展相适应。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加快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进程,积极发展单设高中,推动高初中分离。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规模适当的区域性初级中学和乡镇寄宿制小学,积极开展规范化的寄宿制中心幼儿园和民办社区幼儿园建设。

2009-2012年,规划建设(含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65所(含寄宿制中小学30所),基本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其中新建*县第四、第五小学,*县四环路中学、*县适存高级中学,迁建职教中心、名山镇中心校、仁沙乡中心小学校、三建乡中心小学校、三合镇邯路完全小学校、三合镇中税希望小学校,高家镇初级中学校、三合镇初级中学校、*县实验中学,扩建小学42所、特校1所,初中11所。

2013-2020年规划建设(含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127所(含寄宿制中小学50所),全面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其中新建小学3所(*县第六小学、*县第七小学、高家镇第三小学)、初中1所(*县五环路中学),迁建初中1所(兴义镇初级中学校),扩建小学94所、初中21所、完中3所、高中4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宏观调控机制,统筹配置城乡师资,促进城乡教师基本均衡,提高农村学校编制标准,配齐农村中小学音、体、美、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增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健等工作人员。改善城乡教师职称结构,岗位设置、职称评审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

实施“教育优秀人才”计划,通过建立访学制、导师制、送培制、帮带制四级链条,打造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第一级为“访学制”,每年全县选派5—8名特级教师、名师和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中小学名校进行访学。第二级为“导师制”,每年选派30名骨干教师、15名管理干部参加双导师(教授或专家+特级教师或知名校长)指导。第三级为“送培制”,每年选派50—100名教师到市内名校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第四级为“帮带制”,由接受前三级培训的教师每人帮带3名薄弱教师、年轻教师或管理干部,通过“蹲点指导”、“课题研修”等形式,带动区域内600名教师或校长的成长。实施“师资全员培训”计划,通过“班主任全员培训”、“教育技术人才培训”等,展开新一轮专业性、全员性培训。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跟班进修”等形式,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整合职教师资培训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职业中学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四)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纪律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改革和职业高中联合办学模式、“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加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毕业和升学中的应用力度。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技教育,积极推进“2+1+1”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审美水平。认真开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国防防空、生命安全、民族政策、禁止、防治艾兹病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完善和落实高中招生考试制度,规范考试行为,实行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的办法,均衡配置高中生源。建立健全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设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指导。

加强教育研究力度,狠抓教研机构组织和学校“学科工作站”的建设,建成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工作站15个,涵盖中小学主要学科。开展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有一定影响的精品专业或课程10个。

(五)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对薄弱学校,县上将加大投入、管理和支持力度,促使这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有序化,尽快摆脱“薄弱”,升格“规范”、“特色”学校。在全县实施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启动对学校教育特色的认定,促使三分之二的学校有一项特色,即“一校一品”,三分之一的学校有多项特色,即“一校多品”,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春色满园”的发展局面。

(六)努力推进继教工作

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单位、家庭,构建以职业变动、需求联动、兴趣驱动、多元互动的城乡继续教育新体系。探索建立社区教育机构、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网络教育资源,构建继续教育新模式。落实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及管理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实习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市上农民工学院和县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针对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新增劳动力开展高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到2012年,我县力争成为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县,创建市级继续教育示范乡镇5个、社区50个,创建县级继续教育示范乡镇10个、社区和单位150个。到2020年,创建市级继续教育示范乡镇10个、社区120个,创建县级继续教育示范乡镇20个、社区和单位400个。

(七)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有效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组织开展重点围绕学校干部轮换机制的研究、学校教育特色建构的研究、薄弱学校治理的策略研究、城市品牌学校落户农村的策略研究、“学科工作站”的建设研究、职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容、方式与途径研究,农村学校集约重组的优势、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村学校经费不足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等。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

为了深入推进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工作,组建成立*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人大、政协联系教育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计委、教委、财政、建委、国土、移民等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指挥、统筹、协调此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委,负责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实验的日常工作。

(二)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保障支撑力度,依法确保“三个增长”,继续执行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政策,财政每年超收部分按年初确定标准用于教育,新增教育经费的80%用于农村学校,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提高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县级配套标准。积极拓展教育融资渠道,稳妥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教育集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壮大教育奖励扶助基金,加大对学校建设资金的帮扶力度。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落实和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及学生受助资金,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三)强化管理,推进改革步伐

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完善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对教育的督政职能,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委执法责任,优化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实行教育政事分开。强化对乡镇教育的统筹管理,完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工作制度,明确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的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本管理、约束、激励机制,探索校长职业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教育工作发展的工作例会、情况通报、过程督导和职教联席会议等制度。

(四)加强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的各方倾力投入。建立考核评估和奖励机制,增强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县城学校帮扶的热情和工作干劲,加快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