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有效的开展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主要引发因素和危害程度,特编制本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搬迁避让为主要方式,工程、生物等治理措施为辅助,全面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地质环境条件不同的地段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5、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

6、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采取“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出资”;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项目,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7、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或暂时不能治理的重大隐患点,应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及专家指导的仪器监测专业网络;对分散的一般隐患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测的群测网点。

8、防治措施“最优化”的原则。

9、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基本情况

*县地势呈南高北低,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根据20*年我县地质灾害补充区划调查查明,全县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共71处,涉及8个乡镇,其中滑坡16处、崩塌52处、泥石流3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北部关中平原地势平坦,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中西部为黄土台塬区,由于黄土体土质松散,极易裂解,因此多发育有以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且较为频繁;南部秦岭山区坡陡沟深,沟壑纵横,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深大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松散堆积层广布,地质环境十分脆弱,为县境内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

(一)地质灾害点的乡镇分布

由于地质环境、人口密度、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各乡镇地质灾害点分布、类型、数量均不相同。全县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8个乡镇,其中金惠乡崩塌7处、滑坡2处;瓜坡镇崩塌10处;大明镇崩塌18处、滑坡2处;高塘镇崩塌11处、滑坡2处;东阳乡崩塌4处、滑坡2处;金堆镇崩塌2处、滑坡4处、泥石流隐患3处;柳枝镇滑坡2处;莲花寺镇滑坡2处;。

(二)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

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在黄土塬区,其次为南部山区。受*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明显变化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中西部黄土塬区的崩塌,滑坡较为发育,南部山区因工程活动引起的泥石流隐患较多,崩塌、滑坡也有发育。

1、中西部塬区分布区域

我县中西部的黄土塬区多发育有崩塌、滑坡。总计个数达60处,占*县地质灾害点的84.5%,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建房时选址不当,削坡扩大宅基,造成边坡直立失稳,加之紧靠灾害点,因而受地质灾害威胁性极大,是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

2、南部山区分布区域

我县南部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矿业开发活动加大,废弃物的堆放量日益增多也形成了地质灾害隐患;使泥石流隐患多有发育,这是南部山区主要的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个数11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5%,是我县相关矿山企业在汛期防治的重点区域。

(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根据调查对确立的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县地质灾害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

我县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其受到岩性和地貌等条件的制约,灾害点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部分发育在山前洪积扇区域。

2、突发性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体出现的变形特征,往往在强降雨过程或者其他激烈的构造活动诱发下,很容易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

3、群发性

地质灾害的群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上,受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是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越是集中。二是时间上,我县多数的地质灾害发生在汛期连续、强降雨时期。

4、周期性

周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暴雨、连阴雨较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较多;其次是表现在同一年中的阴雨季节和冬春交替时节。

三、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和范围

全县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于8个乡镇39个行政村,目前威胁着763户、3450人、2504间房屋,潜在经济损失预估计7574.1万元。

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的工作任务

根据我县的气候特征,确定5——10月份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其工作任务如下:

(一)成立机构。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下设抢险队、治安保卫队、医疗救护队和办公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

(二)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精心组织实施汛前、汛后检查工作。县国土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乡镇具体实施,于六月上旬开展一次检查工作,检查各灾害点的监测和变化情况,提出各自的应急防治措施。汛后再用一个月时间,对各灾害点检查一次,检查汛期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程度,并将各灾害点的监测资料反馈到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各有关乡镇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签定目标责任书。并与各区域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重新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工作岗位和职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平安度汛。

(四)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讯畅通。在汛期来临之前,要确定昼夜值班人员名单,制定值班制度,保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做到人不离电话,值班有记录,出现险情立即准确无误的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值班电话*

(五)公告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明显警示牌。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在汛期来临之前,将本行政区域内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点的边界设置明显的警示牌,让危险区内的居民,了解灾点的位置,灾情的大小,从而使危险区的居民从自身引起高度警惕,最大限度的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在汛期来临之前,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发放填写防灾明白卡,使受威胁群众明白灾害的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威胁对象和监测人;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发至危险区内受威胁的群众,使地质灾害威胁区的群众熟悉撤离路线、安置地点、预警信号,以防止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混乱,使救灾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五、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防责任人

(一)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

建立村、乡(镇)、县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各个地质灾害点的巡查和监测。确定监测责任人采用适当的监测方法对灾体实施监测。

1、崩塌的监测方法

崩塌多发生在坡度较陡,高差较大的地方,监测难度比较大,在目前缺乏必要的仪器和技术的情况下,我们宜采用简易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该方法主要是,定期观测崩塌体后缘和两侧出现拉张或剪切裂缝的多少和长度,以及陡崖下落土有无增多,前缘出水点,有无泥沙剧增等现象,可预测崩塌将在短期内发生。

2、滑坡的监测方法

根据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滑坡体的前缘、后缘及侧缘都是监测的对象,滑坡变形时主要出现后缘拉裂、前缘膨胀、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变形特征。因此,滑坡的监测方法宜采用前缘设桩法。即在滑体前缘挖坑,坑深挖至主滑面以下深度,将坑底整平抹水泥沙浆,并在坑底埋设观测桩,在滑体上钉入另一个观测桩,锤球绑在滑体桩头的铁钉上,以后定期观测锤尖移动的轨道,即可得到不同时期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量。

3、泥石流的监测方法

泥石流是由于暴雨作用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的特殊洪流,也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针对泥石流的监测主要掌握好气象信息,山区突降暴雨的预测情况,以及观察好在降雨过程中的雨量变化和堆积物的形态变化。如有堆积物在水中滑移现象,就应当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

(二)预防责任人

各有关乡镇政府的乡(镇)长为本辖区地质灾害预防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在地质灾害防范期内,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上报,同时组织所属村组群测群防,做好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的预报和自救工作。

六、地质灾害点的治理

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卸载削坡、砌护墙、修筑排水渠和种草、植树等生物工程治理方案。

(一)工程防治措施

今年按照《*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拟治理5处崩塌灾害点:大明镇孙堡村孙堡组崩塌卸载工程、金惠乡郝堡崩塌、东阳乡东崖崩塌的卸载、瓜坡镇马泉崩塌的卸载以及高塘镇北村二组后院崖体渗水坍塌现象等五处治理工程。在未实施工程治理前,由各灾害点的监测人加强监测,定期观察变化,遇到险情时,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撤离。

(二)搬迁与避让

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各有关乡镇要统一协调,在防治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搬迁避让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预防性措施。搬迁避让依据全县现有地质灾害和今后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依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情况,综合考虑优先搬迁受地质危害程度大、人口少、工程治理费用高的灾害点,并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最终通过异地搬迁避开地质灾害威胁。把搬迁避让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困结合起来,利用国债、以工代赈资金、扶贫帮困异地搬迁资金(“5+1”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资金,争取在规划期内把35处威胁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对279户、1*8人实施搬迁。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协助、积极努力使群众早日脱离地质灾害的威胁。在实施搬迁工程前,由各灾害点的监测人加强监测,定期观察变化,遇有险情时,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撤离、避让。

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工作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完善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二)加强对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依法管理

各有关乡镇要制定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条例、规范进行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以改善、保护地质环境,使地质灾害防治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借助媒体及采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预防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危险区内的群众增强自身的防灾意识,整体提高防灾水平。

(四)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一件大事,各有关乡镇、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

本着“以人为本”群专结合的原则,加强监测站、点的建设,努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经常组织群测群防人员的学习培训,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逐步成立一支具有一定技术监测水平的专业监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