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方案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方案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方案市

*市是四川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以盐业、化工、机械、新材料为支柱产业的综合工业体系。*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是四川省率先进入大城市行列的4个地级市之一,具有丘陵地区以城带乡的典型特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市带动辐射功能,促进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规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统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改革试点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坚持尊重规律,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探索符合*实际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二、加快发展改革步伐,实现“三个率先”目标

围绕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按照“1年试点启动,3年重点突破,5年初见成效,10年基本实现总目标”的要求,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

(一)统筹城乡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年—2011年):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协调配套推进,主要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到2011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万元;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8%;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0%;城镇化率达到45%;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无到有,覆盖率达到16%以上。

第二阶段(2012年—2016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5万元;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到92%;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65%;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愿保尽保。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二)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目标

——建立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制度,建立有利于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充分就业的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和文化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推动城乡文化同步繁荣和*特色文化发展的机制,建立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科技、体育、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体制。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形成城乡统筹、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强乡村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和片区中心城镇为依托,通过“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城乡双向互动”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机制,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以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加快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进程,使*市成为城乡联系紧密、城市经济有动力、县域经济有活力、高速运行的“动车组”,形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以“一圈一带两片区”为载体,促进区域“圈层梯次”发展

按照圈层推进、梯次辐射思路,合理布局和建设“一圈一带两片区”,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综合性载体,形成“一圈”带“两片区”、城区带郊区的统筹发展格局,推动农村、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圈”。即城市经济圈,包括城市规划区和城乡过渡地带。城市规划区坚持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旧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城乡过渡地带发挥紧临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以高效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培育果、蔬、卉特色产业带,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形成城乡相融的产业体系,带动农业发展。

“一带”。即位于*市东南方向的板仓—沿滩—邓关—晨光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带,主要布局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城市经济圈转移的企业,实现工业要素集聚和集约发展,到2016年,力争“一带”内再造3至4个*工业经济规模,使之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带动农村发展。

“两片区”。即富顺县片区和荣县片区,重点是依托片区中心城镇,承接和传动“一圈”、“一带”的辐射,推进片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富顺县片区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晨光化工研究院的科技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化工产业链;荣县片区依托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能源、医药、建材、旅游等产业。

——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城乡“双向互动”发展

实施大城市、大产业、大环境、大互动“四大工程”,努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之路。

实施大城市工程,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和对农村人口转移吸纳能力。*作为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大城市,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体形成百万人聚居在都市、百万人聚居在城镇或向外输出、百万人分布在农村的格局。

实施大产业工程,增强以工促农和城乡产业互动能力。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强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培育战略产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城市工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支持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城乡产业相互促进。

实施大环境工程,形成城乡衔接的传动载体。围绕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开放的区域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联手打造川南“1小时经济圈”;完善城乡主干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形成市域“半小时经济圈”。按照城市设施—城郊设施—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推进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大互动工程,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大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扩大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到城市、县城、中心城镇或一般城镇安居就业。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促进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城市先进生产力“下乡”。坚持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八项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和管理办法。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合作经营的办法。探索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拥有城镇住宅、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基本条件下,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建立对进城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统筹协调机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公平、高效配置机制。创新劳务经济开发模式,实施“回引工程”,建立劳务经济“一进一出”的良性发展机制。探索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就业困难对象解决就业困难。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制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市级政策,促进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探索实现与城镇低保并轨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探索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降低外地户口和农民工进入市区落户的基本条件,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大力推进市内自由迁移制度,推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上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整合行政机构,探索实行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市、区职责权限,进一步简政放权,逐步实现市政等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体系、工作考评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探索撤县建区、近郊撤乡镇建街道、边远地区撤乡镇建乡公所和村改社区、村组撤并的区划调整办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创新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务、政务、村(居)务办事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产业发展机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川南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探索支持盐化产业整合的政策,形成盐化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盐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探索支持市内优势装备制造业资源有机整合的政策。探索市、区县共建市级工业集中区的政策措施。探索鼓励市内优势企业产能向区县中小企业扩散、向下游延伸的政策。探索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路径。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激励政策。探索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探索优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合作”的开发模式。探索丘陵地区资源富集县经济开发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做大井盐、彩灯等文化产业。

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方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组建为城乡统筹服务的、“投资、融资、担保”三位一体的投融资公司,完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规避机制。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实行建设、使用、监督部门分开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全社会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简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探索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市与区县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推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规范乡镇和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完善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市对区县、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建立乡镇、村最低财力保障机制,提高乡镇、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民生性支出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集约化使用机制,重点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积极培植新的替代财源,努力增收节支,争取在短期内消化财政赤字。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机制。探索增值税转型试点。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行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紧密捆绑办学模式,完善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途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城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城市医务人员领办和城市医院合办、协办农村卫生院。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与计划生育、残联、民政等系统和社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建设“八大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一带”建设,打造*川南机械新材料集中发展区,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板仓“千亿”工业组团和晨光、舒坪等“百亿”工业组团,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以培育东方锅炉公司、四川久大公司、昊华西南公司等一批“百亿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配套协作和下游深加工企业,形成盐化、机械装备、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后备战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广阔空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以优质柑桔为主的果畜产业带、以反时令蔬菜为主的菜畜产业带、以花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及林竹、药茶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基本形成丘陵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省最大的柑橘产业带,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龙型经济”发展格局。加快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培育一村一品为重点,建设3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到2016年城乡收入之比缩小到2.2:1。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的荣县大佛、富顺文庙、南国灯城、恐龙遗址、盐疗养生等为主题的城乡衔接重大旅游项目,开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品,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打造四川文化强市和以“盐、灯、龙、佛、儒”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以城市商贸企业为龙头、乡镇集贸市场和连锁超市为骨干、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城乡流通网络,建设川南建材、机电、汽车、农副产品批发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川南商务中心,服务区域和城乡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无缝隙、无差别三产业服务体系。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根据“一圈一带两片区”产业空间布局,构建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9个中心城镇和一批一般城镇的城镇体系。“一圈”内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主城区按照“一中心、多组团”城市构架建设,促进圈内的农村向城市社区逐步过渡。“两片区”内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富顺县、荣县县城逐步建成聚居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规划建设邓关镇、代寺镇、长山镇等一批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形成承接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节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加强乡镇、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批具有川南特色的农民新村。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环境,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区域交通枢纽,重点实施成自泸高速公路、乐自高速公路、S305线一级公路改建、沱江航道综合开发、乐隆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改善主城区环城交通线,构建*连接通达成渝、联结川南周边的出入境交通干线。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村村通水泥(油)路,乡乡有客运站,构建连村、连组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以小井沟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开发工程和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梯次推进城镇供水系统向农村延伸,建设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供水系统,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成果向农村延伸,实施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的“村村通”工程、数字化工程和共缆传输工程,提升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创业就业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扶助、培训、指导、融资为一体的创业体系。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就业岗位。建立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中小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金融服务产品,建设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互助式会员制担保为辅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再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中创业,建设*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引导发展一批区县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政策、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统一管理,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向到村、组和社区延伸,搞好农民工服务和维权。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和“农民工培训行动”,整合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资源,组织农村劳动者劳动预备制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2016年,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5%。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主体作用,逐步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促进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供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结算服务,发展农村金融中间业务。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参加农业保险农户的信贷支持。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配置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川南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实施“教育资助行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缩小城乡卫生保健水平差距。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开放文化市场,丰富文化生活,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优势,建立覆盖城乡、支撑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到2016年城乡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支出之比调整为1:1;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标准,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接轨。建立政府投入能力、群众承受能力和政策吸引力兼顾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和保障水平。积极完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办法,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的差距,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实施“扶贫解困行动”和“城乡安居行动”,加快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城乡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促进农民由就业性转移向就业与安居性同步转移转变。到2016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1:1。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工业污染和县城、中心镇的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污染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丘陵地区特色的城乡衔接的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一建六改”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治理。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监管措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促进废弃物减量排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以沼气、秸秆气化为重点的清洁能源,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在农村的普及,农户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45%。统筹城乡绿化建设,抓好通道绿化、城周绿化、小城镇和新村绿化,建设城郊森林、生态公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越溪河流域、双溪水库流域、镇溪河流域等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年8月至年底,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研究,制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各项专题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结合正在推进的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调修、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城市信息化试点等工作,启动相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二)重点突破阶段。用2年时间,推动重点突破区域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点领域上,加快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土地管理和使用、农民工社保、户籍管理、城乡一体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的率先突破。在重点区域上,加快推进各区县改革试点重点突破乡镇和改革示范村的改革步伐,形成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三)面上推广阶段。用2年时间,在全市推广重点突破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其他相关配套改革,逐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框架,改革试点效应明显,实现第一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目标。

(四)深化完善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保障

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全市形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强势舆论和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扎实开展社会宣传、新闻宣传、互联网宣传和组织学习培训、理论研讨、问计献策等活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尊重宣传规律,注重宣传效果,扩大社会影响,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办法,从而激活社会力量,使干部群众以高昂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务实的行动积极参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制订关于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统一领导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决策和综合协调改革试点重大事项。各区县和市级各部门组建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坚持市级领导联系区县和重点部门制度,坚持城乡对口帮扶和机关干部下沉助推改革试点工作制度,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三)强化机制保障

整合市内各级领导力量和部门行政资源,建立市、区县、乡镇3级责任体系,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考核严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成效作为检验各区县、各部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促检查,在改革试点中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对工作中有创新性、突破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四)强化智力保障

组建*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建立城乡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农村实用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开展教师、医生、大学生“三下乡”支农活动,鼓励各类人才送知识下乡、到农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