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切实有效实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纲要》,全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富强*、文明*、生态*、和谐*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在坚持我市“科学规划,集约发展,科教创新,生态优先”四大方针的前提下,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持经济理性增长。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愿望下,从现在起,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要以健康的方式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即经济发展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限度内,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分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除了经济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和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对生态的干扰强度要越来越小,在知识含量和非物质化增长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上要越来越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满足以人为本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基本权利始终被保障,人的基本需求不断被满足,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石。要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和发展经济,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通过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与身心健康。
(四)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的理性需求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不能无限量地消耗,要珍惜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努力达到代际公平。
(五)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瓶颈,实现循环经济,走向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维持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效率是积累社会财富的引擎,能最大限度调动智慧、创造、组织、管理等要素,获取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的结果,成为社会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要素。与此同时,社会公平的体现、社会正义的诉求,又必须符合人类文明的整体原则和道德标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方向,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把*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居住、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城市。
各阶段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阶段(20*~20*年),主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以上,力争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比例为8︰52︰40。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水和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0吨和4220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分别增长5%和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期望寿命76岁。
第二阶段(20*~2020年),跨越式发展时期。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并进,重化工产业占工业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比20*年再翻一番,单位生产能耗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2021~2030年),经济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形成科技型和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水平达到珠三角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生态环境保持稳定良好的状态,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四、重点实施领域
(一)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突出经济增长,忽视了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造成了许多矛盾。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容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摒弃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开发、轻节约,重经济、轻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
一、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等热点消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强度。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责任单位:各镇街、经贸局、外经贸局、发改局、科技局)
二、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农业,优化工业,提升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抓住广珠铁路、南沙铁路支线和江肇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要重点搞好*火车货运站物流中心规划;积极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广佛都市圈及港澳地区的高端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高全市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到2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继续深化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由种植主导向种养共同主导转变,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生猪、家禽及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产品,扩大凉茶专用药材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责任单位:各镇街、经贸局、交通局、发改局、农业局)
三、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相结合,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到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25%以上。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放宽对流动人口的限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营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责任单位:环保局、科技局、经贸局、公安局、人事局、教育局)
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抓手,全力提高全市工业水平。
一、是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市区域经济发展纲要》、《*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产业空间布局,以节约资源、集聚发展为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专业镇和特色产业为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向集聚程度较高的镇和园区发展,打造区域性产业品牌。按一镇一主业和组团式发展的方向壮大现有产业集群,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分工合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印刷、制鞋、制伞、五金卫浴四个特色产业基地为平台,加强产业引导和产业招商,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重点以*工业园为核心,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要特色的新兴产业基地,争取早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责任单位:各镇街、经贸局、外经贸局、发改局、科技局、工业城发展管理办公室)
二、是提升产业水平。以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接受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产业辐射,突出重点,错位发展,依据我市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优势大企业、大集团为目标,将目光瞄准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或国内知名的制造业企业,重点搞好相关产业、配套产业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努力改变我市传统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和以轻加工生产为主的局面,推动整体工业生产由低层次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实现工业适度重型化、轻型工业高级化,到“*”期末,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0%。
(责任单位:各镇街、经贸局、外经贸局)
三、是改善和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素质。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循环的情况,产业做大做强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矛盾比较突出。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自主研发和做好品牌培育,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责任单位:各镇街、经贸局、科技局)
四、是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对达不到环保要求,不适合在一定区域发展的制革、印染、电镀等资源、能源消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建立该类企业的退出机制;对安全生产有重大影响的“高危”项目和产品要逐步集中布局;对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的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的产品要限制其发展,甚至淘汰。同时要科学制定我市招商引资准入细则,严格实施“绿色门槛”制度,提高项目准入标准。
(责任单位:环保局、经贸局、安监局、招商局)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工业、服务业、农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帮助和支持企业申请环境标志产品,鼓励企业研究和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努力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改革、设施管理、生产内部循环等多方面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全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以园区(区域)内生产要素循环利用、资源合理消耗为目标,鼓励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建立生态链和生态网,实现资源的多极综合利用,提高园区生态化水平,扶持大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积极构建促进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体系,引导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减少对物质的消耗。
(责任单位:环保局)
4.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营造我市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科学开发我市旅游资源,走低度开发、适度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为特色的旅游业,以侨乡风情、水乡风光为依托,以自然、休闲、便利为特色,重点建设大雁山省级森林公园、古劳水乡湿地、云乡水库生态旅游项目和各镇田园风光等景观,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规模效益和环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提供绿色、环保及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的基地。
(责任单位:旅游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我市环保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可观,将对改善我市环境质量起到关键作用。要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局面,加大投入力度,制定鼓励投资环保产业的政策措施,市、镇的环保设施可积极探索BOT等形式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环保产业,到20*年,环保产业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左右。
(责任单位:各镇街、环保局、市政局、财政局)
(二)生态环境。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提高环保战略地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将环境保护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污染防治要由末端治理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坚持合理有序开发的原则,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考核机制,使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努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讲环保、人人重环保的良好习惯,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责任单位:环保局、文广新局)
2.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按照环境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总量控制的原则控制建设项目的选址,控制有污染的建设项目进入文教区、居民住宅区和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禁止建设项目进入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区域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建设单位擅自建设和投入造成污染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责任单位:环保局、建设局)
3.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污染防治的重点是逐步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实现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
(责任单位:各镇街、环保局)
(1)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对重点水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总量,将减排责任落实到具体企业。加快沙坪河和各镇主要河段的整治步伐,确保西江饮用水源优质,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沙坪河和各镇主要河道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提高废污水处理率和重复利用率,除个别企业外,所有新建、迁建项目的水的重复利用率须达到65%以上,所有技改、扩建项目的水的重复利用率须达到40%以上。加快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要在20*年建成投入运行,址山、雅瑶两个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也要在20*年动工建设,其余各镇(除山区镇外)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在“*”期末争取完成建设。到“*”期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2)加大固体、气体污染物排放控制。实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针对我市排污企业大多数缺乏脱硫设施或脱硫设施起不到真正的脱硫作用的严峻现实,积极启动各项脱硫工程,运用财税手段促进企业增加脱硫设施投入,严格控制未采取有效脱硫设施的现有工业窑炉和供热锅炉的燃料使用,要求燃煤含硫率要控制在0.7%以下,燃油含硫率在0.8%以下,新建燃煤、燃重油供热锅炉和工业窑炉必须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到“*”期末,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0%,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8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0%。
(3)加强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环保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必须同时下达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未取得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未达到总量控制目标要求的一律不准投入生产,新建项目不允许超过区域总量控制指标。规范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保护环境纳入园区发展规划,实现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将重点污染源的监管任务落实到人,必须在20*年和20*年分别完成国控、省控重点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并与上级环保部门联网。
4.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生态*”的发展战略,要从更高层次认识生态建设不仅是保护水土资源、植树绿化的需要,而且对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保持我市青山绿水具有重要意义。
(1)城乡生态体系建设。启动城区一批大型绿地建设,建成多个市级绿色公园,建设公路沿线绿色通道,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活动,规范禽畜养殖场的布局,发展立体式种养,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改善乡村环境质量。
(责任单位:市政局、交通局、农业局、水产局)
(2)特色生态景观建设。在现有大雁山、茶山和云宿山3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增建皂幕山、四堡、大坝水库、壁山水库、镇海和白水带等6个森林公园。建设仙鹤湖、古劳水乡、马耳山,将军陂和兰石水库5个风景旅游区。
(责任单位:旅游局、林业局、有关镇)
(3)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发展森林多功能作用,从经济种树向生态种树转变,消灭荒山和采伐迹地。大力改造单一人工林,向具有较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混交林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
(责任单位:林业局)
(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市仍将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但在长期发展中,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然资源被严重消耗,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深刻认识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大力推进资源消耗由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积极推行节能、节水、节材,改变浪费资源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节约型社会建设深入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责任单位:文广新局)
2.科学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科学修编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我市土地功能和布局,科学划定土地用途,促进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贯彻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控制占地规模;积极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存量土地,加大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的力度;运用经济手段减少土地的消耗,引导企业增资扩产“零用地”,鼓励建多层标准厂房;整合工业园区,调整低效用地,实行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强农田保护区建设,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3.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是稀缺而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物质基础。要把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设定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点,采取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实行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一是不断加大水利投入。高标准建设防洪、除涝、抗旱、农业灌溉等工程,重点抓好沙坪城区防洪、坦尾电排站重建等工程。二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新建、扩建一批供水工程,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20*年完成乡镇供水工程二期扩建,20*年完成第二水厂第二期建设;切实抓好农村改水工程,到20*年解决4.1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努力改善水环境。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做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四是开源节流,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广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重点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回收利用;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损失。
(责任单位:水利局、农业局、经贸局、财政局、供水公司、各镇街)
4.节约利用能源。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省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将节能指标分解到各镇、街和重点耗能单位,扎实抓好被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7家耗能企业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推进建筑节能,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严格实施和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加强交通节能,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空气能和农村使用沼气,加快城市燃气管道化。组织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绿色照明技术,有效节约电能。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不予审批、审核,确保“*”期末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0%。
(责任单位:经贸局、统计局、发改局、建设局)
(四)社会。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提高人的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使人口增长数量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不同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步伐,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2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数达到14万人,比2005年增长*0%。
(责任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局、体育局、科技局、卫生局、人事局)
2.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实施“科教优先”战略,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教育强镇”为目标,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创建规范化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有序流动机制,使高中阶段的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升学或未来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到20*年全市初中升学率达到95%,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每1万人口拥有大学生250人,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责任单位:教育局、财政局)
3.建设文化名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繁荣,加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大力创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加强对“鹤味”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弘扬咏春拳、醒狮、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年将市图书馆和各镇文化站建设成为省一级馆和站;鼓励外资民资兴办文化产业,扶持发展文化龙头企业,重点擦亮“中国印刷产业基地”这个招牌,做大做强大印刷产业;繁荣文学创作,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创作文艺精品,造就文艺人才。
(责任单位:文广新局、财政局)
4.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抓好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及农村改厕工程建设;抓好艾滋病、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整治村庄“脏、乱、差”,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年,全面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填埋处理。
(责任单位:卫生局、建设局)
5.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抓好全民安居工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农村困难户和归难侨危房改造步伐,争取到2009年全面完成合成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做好堤围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设牢固可靠的防洪工程体系。
(责任单位:民政局、社保局、房管局、外事侨务局、国土局、水利局、双合镇)
6.促进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做好下岗职工、退伍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做好失地和被征地农村居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在新开发土地上设立的企业要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3.5%以下。
(责任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7.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创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双拥工作,努力创建“双拥模范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责任单位:综治办、民政局、安监局)
8.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农村居民增加收入长效机制。重点搞好农村减负工作,认真落实农业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城镇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缩少城乡二元结构差别。
(责任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业局、各镇街)
(五)科技。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至关重要。要加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加快科学技术对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努力推进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建设和文化体育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1.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市场为依托、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和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依托、政府适度扶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部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全市的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扶持美雅股份有限公司和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两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积极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努力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抓好沙坪、桃源等省市级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到20*年,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基地5个。
(责任单位:科技局、有关镇)
2.加快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用好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要求的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品牌效应,重点加强沙坪镇南、址山两个*市级民营科技园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吸引一大批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业化基础好的企业入园,促进园内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使民营科技园成为我市民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技术企业孵化与成长的重要基地。
(责任单位:科技局、沙坪街道办、址山镇、工业城发展管理办公室)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应用先进技术及装备,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及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保护。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及质量认证体系,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
(责任单位:科技局、农业局、水产局)
4.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财政资金要投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风险基金和民间资金等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到20*年全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力争达到2.5%,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
(责任单位:科技局、财政局)
(六)城镇化建设。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和各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其成为转移和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按照组团式城镇发展模式,我市未来的空间结构着重构造“两心”——以沙坪中心城区为主中心和工业城为副中心的两大发展核心;“三轴”——沿325国道、江肇省道和双和公路为拓展方向的三条“城镇-产业”发展轴;“三大板块”——北部商贸板块、南部工业板块、西部生态农业板块。
1.强化中心,构建北部商贸板块。按照“东移、北拓、南进”的规划思路,依托雁山和西江,以几大房地产公司在城区东部开发为契机,加快拉伸沙坪城区框架,改善城区环境,提高城市品味,重点加大对新城市中心区道路、通信、水电气管网等建设投入,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通过引导,促使市域各项服务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
(责任单位:建设局、市政局、沙坪街道办)
2.提升产业,打造南部工业板块。整合、扶持现有产业园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带动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以共和、鹤城、址山、云乡四个镇为主体,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和设施互补的格局,不断打造各镇的特色产业,使南部工业板块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引擎。
(责任单位:经贸局、有关镇)
3.保育生态,优化西部生态板块。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西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业,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市的“绿肺”。
(责任单位:林业局、环保局、农业局、旅游局、有关镇)
五、保障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和抓好落实,政府是主导者、协调者,公众是参与者,而企业是具体事项的重要承载者。必须强化责任,构建各方履行责任义务的保障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一)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机制。
1.健全机构。成立*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分别由一名副市长和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是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局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统筹、安排、管理、协调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各部门、各镇、各村(居)委、各企业,也要根据实施方案和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管理机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贯彻实施、组织管理。
2.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快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方式的创新,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引导及综合协调能力,打破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例会制度,全面分析全市可持续发展行动信息、不可持续发展因素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动态。
3.建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目标逐年分解,列入年度目标和各部门、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任期责任制。
4.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政府决策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行业专业计划、规划中,在具体的目标、结构调整与布局、融资体制改革、资源配置、资金安排、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问题上,都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政府决策和管理机制,成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5.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优先项目,从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可。
1.加强宣传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推动,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举办系列“可持续发展”讲座,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召开研讨会,介绍可持续发展示范成果,组织不同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2.提高公众参与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体现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社会化,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要积极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和全体市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不断扩大参与范围,优化参与方式,改进参与机制,提高参与程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努力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
3.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着就业、居民收入、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企业建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活动理念,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企业发展理念,把提高生产能力、产值、利润以及扩大就业等目标,与当地的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的保护、居民社会现代化等相结合,致力于循环型的企业生产活动,提高企业自发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与自然和谐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自觉减少环境的负荷。
(三)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监督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有关行动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便形成一致的行动,这也是对行动方案的反馈过程。要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主体,政府部门、人大和政协机构、非政府组织、传媒都可以被赋予监督职能。要建立并完善对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相关程序、规则和标准,为各参与方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提供行为指南,为监督提供依据。通过定期检查、定期报告、传媒报道、公告等形式,提高监督有效性和效果。
(四)全面实施和典型示范相结合。
《*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的启动,标志着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典型示范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方面内容,也是政府进行政策引导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典型示范,使各个决策层和社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要研究建立一批优先项目,以点带面,推进示范区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