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管局城乡统筹发展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指导思想
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重庆市建设1小时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围绕加快*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战略目标,围绕加快“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进程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条主线,着力抓好“六大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政策),奋力先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勇闯新路。
二、总体要求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渐进突破”的非均衡发展原则,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政治稳定。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分三个时段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到2011年,全县人均GDP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8300元;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4万人,吸引外来城镇人口累计达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农村居民基本养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2%、40%,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到2015年,全县人均GDP达到42600元;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吸引外来城镇人口累计达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比从目前的2.9:1降到2.6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农村居民基本养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8%、60%。
到2020年,全县人均GDP达到744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到1.99: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具体指标见附表)。
三、工作重点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
1、高度重视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予以规划,切实解决区域分割、规划不同步、规划滞后、调规频繁等问题,着眼长远、适当超前地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
2、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根据我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全县空间区域按一、二、三产业实施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非均衡发展原则制定城乡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紧紧围绕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和规划,抓紧修编*县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题、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制定合理的城乡产业区域布局和城镇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指引。20*年基本完成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框架制定。
3、按照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着眼于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镇空间体系。以建设中等城市和重庆主城重要功能区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城镇规划规模,努力形成*等地多点向主城融入,与西永组团一起共同形成主城的副中心;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格局为着眼点,调整小城镇建设方案,进一步突出中心镇、重点镇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各项分规划。20*年底前要重点开展全县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和璧城、青杠、丁家、大路等地规划的修编调整,2009年上半年前要开展对其他镇乡规划的修编调整。
4、高度重视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和有机统一。着眼城镇建设的发展态势,留足城镇发展空间。着眼长远慎重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等布局布点。
5、积极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工作,对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镇改街道、村改居、农村社区改城镇社区。积极推进丁家、大路镇改街道工作,大力推行璧城、青杠辖区内村改居工作,同时努力推行全县其他镇乡的村改居工作,力争五年内使全县城镇社区人口比重大于农村社区。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
1、按照建设三大基地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机械工业园、新型建材工业园、深圳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为载体,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将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重庆深圳工业园建成为国务院西部办东西全作的示范园。以县内重要交通轴线为依托,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廊道,引导工业集约发展。围绕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内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形成既有产业极核又有产业分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着力打造新兴工业基地;以温泉开发、休闲度假开发和农家乐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以蔬菜、禽兔、优质水果、花卉苗木四大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同时,注重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行业。
2、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变市民”。围绕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分产业研究规范招商政策,规范土地储备供给机制,制定鼓励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加速工业化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消除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并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劳务收入。大力鼓励和引导非农产业农民彻底变市民,将农村人口比重降低在10%左右。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5亩耕地考虑,有计划地逐步把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合格产业技术工人。采取引进高职教育院校办学、引进院校师资授课、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实用劳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加强重庆机电职业学院、商务技工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打造重庆西部职教基地。整合农业、劳动、教育、就业等部门的就业培训机构和资源,理顺就业培训体制,集中力量抓好就业培训,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与有关职教院校联办农民技术夜校,努力做到农村适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农村子女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全覆盖,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积极发展劳务信息咨询、劳务中介等就业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发展劳务经济,畅通劳务输入和输出渠道,促进各类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有效缓解产业发展“用工难”、“民工荒”问题。
(三)统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宜居环境体系
1、围绕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互动平台,同步规划和推进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适时调整解决与二者统筹发展不相适应的规划问题。
2、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区,加强城乡生态建设。按照“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的总体要求,实施城市肺叶恢复计划,建设森林公园绿色休闲长廊、城西绿化带和城中绿化园。加快璧南河和璧北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城西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十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林区管理。沿山、沿河、沿库利用荒山瘠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大力营造生态林、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抓好水源清污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保质量。进一步加速中心镇和重点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场镇和村社农户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3、大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80%、城镇人口达到72万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的要求,不断提高规划建设质量和档次,扩大城镇规划建设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以全新的城镇形象融入重庆主城区、成为重要功能区。进一步研究制定既有利于增强群众的住宅购买力、又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房地产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土地出让、开发、建设、房管等税费政策,刺激城镇大发展和人口向城镇大集聚。
4、围绕城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注重发挥城镇辐射带动功能调整新农村建设规划,扩大示范村、推进示范村比例。大力推进以“三建四改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切实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力争三年内基本完成50%的建设任务。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1、加快城乡交通路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搞好城乡交通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进一步策划建设与多点融入重庆主城区密切相关的交通快速通道,完善对外通道体系。加速县城至各街道镇乡的公路主干道改造升级,规划建设贯通南北、联系东西的城乡快捷交通路网。加强农村公路的硬化和农村人行便道建设,不断拓展农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五年内使通村公路硬化率达60%以上。在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基础上,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重点,构建质优价廉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改善城乡交通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
2、加强城乡水利建设。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体系。抓好三江水库、高洞水库、盐井河水库、璧南河大灌区、场镇供水等重点水源设施建设,并积极谋划新的重大水利项目。实施安全供水计划,抓好农村人蓄饮水安全建设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抓好主要河道护堤整治工程、饮用水源清洁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和微型水利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城乡水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向农村延伸。
3、加强城乡能源保障设施建设。加强重大变电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广大农村供电质量。加强城乡天然气管道安装延伸,扩大天然气使用覆盖面。结合蓄牧业特别是禽兔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建设家用沼气净化池,有效利用生物清洁能源。
4、加强农业各部门惠农支农政策和投入机制的统筹工作,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探索建立综合性农业投资集团,科学集中农业项目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和镇村面貌显著变化。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制定促进农村教育合理布局、师资合理配备、资金合理投入等城乡统筹的教育发展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到2011年初中升高中率达到9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
2、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统筹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以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核心、村卫生站为合理补充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农村用药经济安全。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农村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3、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强街道镇乡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培养农村文化骨干。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县农村的篮球场等健身活动场所和村图书室。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农业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群众文化队伍。
4、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加强以村级党员活动室、行政办公室、村级综治工作站建设,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建立容供销服务、便民药店、文化娱乐、五保家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搭建好载体和平台。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广泛动员群防群治,建立覆盖全县农村的社区警务室和村综治工作站,统筹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六)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政策,构建城乡一体的改革发展体系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公民现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打破户口二元化结构,推进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度,将辖区内的所有户口统一登记为“重庆市*居民户口”,最终实现以身份证明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制度和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到2009年,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从2009年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土地被征用农民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实施有稳定就业与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制度,凡在城镇务工经商并购买住房实际居住有稳定生活来源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及父母均可按实际居住地申请根据居民户籍。2009年底前完成50名%街道、镇乡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其余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实现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
2、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搞活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定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整合利用此类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结合土地征收后的土地整治储备工作,积极探索剥离土地耕作层异地重植复耕办法,促进建设用地置换和耕地资源平衡。条件成熟的地方要大力发展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在符合规划的地区修建标准厂房或其他生产性服务设施出租,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开展城镇有房户人口普查和挂靠城镇户口人员普查,全面掌握已进城居住的农业户口人员情况。研究制定鼓励已进城务工经商居住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政策措施,采取土地换社保、提供免费培训、廉租房或给予住房补贴、子女就地入学、生活困难时享受城镇低保等多种办法加快其彻底实现“农民变市民”。研究制定对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行整合利用的有效机制,推进土地成片置换治理,形成对农村集体资产重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建设用土指标调剂的多角度促进。
推进集约用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对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中的农民安置区以及新农村建设点内的农村居民住用房,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符合城镇规划且已集中建设的农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征用或依法确认为国有土地后,可不再进行房屋拆迁,农民住宅纳入城镇房屋管理,直接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积极探索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宅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等同化。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保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个一点”的办法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全同制度,实现各类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全覆盖。加快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保问题。结合补偿金储蓄式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快将土地被征占农民纳入社保范围,享受城市社保待遇。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逐步实现与城镇低保标准同步提高和接轨。着力统筹城乡安居生活,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城镇困难户和农民变市民的住房问题。
4、推进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机制。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投入,形成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批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带全局性的问题。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投放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村镇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比重,逐步达到30%左右。积极探索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附着物物权化,允许其作为贷款抵押,增强农民融资能力。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发挥政府资金扶持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农业重大风险灾害转移分摊机制。
5、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加快发展的要求,合理整合县、街道镇乡农村综合管理部门,适度整合归并县直部门,减少职能交叉。优化街道镇乡机构设置,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内设机构,增强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城乡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农村卫生院、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城镇管理工作,探索城管委托执法机制,推进市政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行改镇政府为街道办事处,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配套推进村委会改居委会工作,对成建制的“农转非”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对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根据居住地集中程度可单独建立社区或并入相邻城镇社区。根据城镇化进程推进情况,对以农业经济为主、居住人口较少的边远乡镇,可探索建立乡公所管理农村事务。
四、工作步骤
为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规划筹备阶段。用三个左右时间,编制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按程序进行报批审定;用六个月左右时间,即20*年底前,基本完成基本情况的普查、主要规划的修编以及重要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同时,在这一阶段还要搭建好组织领导工作机构,抽调精干力量,专职负责组织指挥、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工作。
第二阶段,试点探索阶段。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璧城、青杠、丁家、大路等街镇和重要的行业部门进行试点,形成比较成熟的改革模式、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同时,抓好其他镇乡和行业领域的规划完善和方案准备。
第三阶段,面上推广阶段。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用二至三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分类指导各类地区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阶段,全面提高阶段。按照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路,用五年左右时间,全面建立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机制,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具有较高质量和推广价值的经验与做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统一思想。通过动员教育、报刊媒体、进村入户座谈、典型引路等形式,加强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统筹的认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个个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合力推动。成立*县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县城乡统筹工作,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街道、镇乡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县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推进城乡统筹。三是加强督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统计制度和单独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量化分解,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二)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各项政策。在全县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大清理,凡是有悖于城乡统筹,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政策一律废止。凡是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凡是有利于改善城乡关系,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用文件明确的,政府要及时主动制定出台。根据城乡统筹发展需要,重点围绕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元化户籍管理等城乡一体化工作,及早规划制定一批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政策。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一是大力争取上级投入。用好、用活、用够上级政策,策划包装、科学编制一批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确保应有份额全部到位,尽力争取更多支持。二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业;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三是吸引社会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五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