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

**县诚以苍山分灵,漾水毓秀,人文辈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始建“**县简易师范学校”,时为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初级师范。民国三十二年三月,新校址落成,改名为“云南**初级中学”,1972年定名为“漾濞一中”,开始招收高中,成为全县绝无仅有的完全中学。1985年,**彝族自治县成立,**迎来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春天,**一中也时逢蓬勃发展的美好机遇,她和年轻的自治县休戚与共,共同成长壮大。 一、教育教学思想特色鲜明

正如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一样,一所学校的成熟也是以是否铸造自己独特风格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一中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和创一流的教育教学业绩”回首自己走过的20年朝晖夕霞。

自治县成立之时正值改革开放初始,**一中从“十年浩劫”的余悸中镇定下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健谈博学,开朗豪爽的杜国文校长(已去逝)以“高考质量”为目标,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师备、讲、批、辅等常规,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风校风,创造了辉煌的教育教学成果。1985年全县有140人参加高考,考取大专28人,其中重点大学6人,升学率为28%,与当时县市人口相比,**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州前四位,1984年**一中学生考起清华大学,引起全州的关注,1985年的大理州语文教学研究会在**一中召开现场教学观摩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山区出现了“报考中专跳农门和早就业”的思潮,全县百分之八十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纷纷报考中专。**一中录取的高中新生百分之八十是成绩中等偏下的初中生,高中生源质量太差,严重制约着高中教学质量。为了在极度恶劣的生源条件中冲出重围,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学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热情治学、富于改革探索精神的**校长(曾任**县副县长,现为大理州民族中学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冲破层层阻力,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传统体制,在大理州县一中率先实施了《**一中三制改革方案》(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在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校风学风的进一步改善,挖掘潜力,变生源差的压力为师生你争我赶,比贡献比进步的动力,学校的教育教学依然呈现生机活力。1997年在全州教育工作会议上,校长马琴作了题为《峥嵘岁月勤苦探,三制改革初结果》的大会交流。

90年代末,学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要求教师尊重情感,实现师生人格平等,思维活跃,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死板。为了使学校教育适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坚持原则,开拓创新的茶兴龙校长(现任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树立“一中人”形象的办学理念,号召全校教职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兴教学研究之风,用“请进来”的方式与下关一中、州民族中学等强校联手,邀请名校名师到校示范指导;用“走出去”的行动,派教师到鹤庆一中、三中,祥云一中学习取经,取得了教育教学的优异成绩。2001年,学校有136人参加高考,上线率为31.5%,升学率为58.37%,位列全州第八位,高于当年全国高考升学率。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这种竞争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就初露端倪,**高中教育不能满足高校的一再扩招和人民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2004年2月县政府召开了“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会议,对**一中的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杨金华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树立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办学方针,号召全校师生“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科学求是,勇于争先”的一中精神,大胆改革管理机制,印制了《**一中管理制度汇编》、《**一中学生手册》,每年开学,新生员工人手一册,做到制度要求深入人心,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组合式分配制度,淡化管理过程,使教职工树立追求绩效的意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振兴。2004年高考上线考生为108人,上线率为58.08%,位居全州县市第九名。作为全州教学质量提高速度最快的典型,杨金华校长在全州高完中校长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二、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自治县走过的20年是**一中校园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投资数量、建设规模远远超过了建校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总和。

自治县成立之初,正值《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颁布实施的时期,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要让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让校园变成乡村城镇最美丽的地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掀起了学校建设高潮。县委县政府根据**一中校园面积狭小,难以发展的状况,决定划拨土地资金,另辟校园,搬迁上街完小,把上街完小原校舍并入**一中,校园面积达19.6亩,并在1985年投资40万元,建设了内设20个教室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为当时大理州境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外观最美的教学大楼。原则性强,办事认真的孔祥之校长(后调大理州工业学校教务处长)亲自设计,制作了彩色立体的“**一中发展规划模型”,从此学校建设步入了有规划有秩序的正轨。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一中遇上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省、州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政府下决心解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1987年投资35万元建盖了总面积为1125平方米的24套教师宿舍;1991年投资5万元建成使用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宽敞舒适的学生浴室;1992年建盖了投资17万元,面积为401.2平方米的办公室楼;1994年投资58万元,建盖了面积为1425平方米内设52间可供416人住宿的女生宿舍大楼;1995年投资72万元,建盖了面积为900平方米的实验室大楼;1997年投资9万元建成了24个蹲位的教学区水冲厕所;1998年投资76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425米内设52间可供416人住宿的男生宿舍大楼;1999年投资47万元,建设面积为7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同时投资27万元购买了老粮食局2亩房产,使校园扩大到21.6亩。集资110万元,建成16套教职工集资住宅楼;2001年投资80万元,建成1446平方米的信息综合楼;1998年投资8.7万元安装调式成功56座多媒体语言室;1997年10月投资7万元在全州县一中率先上因特网,实现了共享全国名校强校教育信息资源。1999年采用教师入股集资的办法,筹资15万元购买33台微机建成了计算机教室。2002年学校自筹投资34万元,建成200米跑道的运动场,实施了校园硬化亮化工程。2004年学校补偿25万元政府划拨检察院旧址,使校园面积扩大到24.2亩。投资35万元购买周边农户房产,投资124万元面积为1725平方米的综合楼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200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一中实行高初中部分设,将上街镇初级中学整建制并入**一中初中部,将高中部迁至上街镇初级中学,再征地15亩,规划投资1100万元建设高中部。现投资225万元的高中部教学大楼和校园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届时漾濞一中校园占地面积将达63.5亩。同时投资13万元植树种草,新增了“字、石、树、像”,让墙壁说话、让花木劝学、让石头砺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功能。

20年弹指一挥间,**一中校园面积增加了1倍,累计投资10601万元,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治县成立之时,到处是建校以后建盖的低矮瓦房,光线阴暗,面积狭窄,零乱破旧。20年过去了,一幢幢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校园布局合理,草坪幽径,绿树掩映,草茂花繁,翠竹婆娑,鸟语花香。

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如果说一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它存在空间、学校的各种机构组织是它的骨架、教职员工是它的肌体,那么教师则是一所学校的网络神经。教师强壮则学校兴盛,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支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八十年代初期,**一中教师队伍中大学本科只有11人,多数是专科生,还有不少的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九十年代中期大批老教师退休,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省政府学校达标晋级评语说“有一支正在成长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漾濞一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加强教职工师德建设,制定了《**一中反对行业不正之风的规定》。2、由工会组织每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板书、钢笔、演讲比赛,以夯实基本功。3、由教研组安排3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4、用“以老带新”方式,由老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进行具体辅导。5、以报销学费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函授、自学等形式的“专升本”学历培训。6、严格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履职晋级培训。7、采用走出去的办法,选送优秀教师到师范大学、一流学校观摩学习,仅2004年就选派了32个教师,先后到北京、南京、武汉、上海、昆明等地进修学习。8、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办法吸纳优秀大学生到校任教。通过这些措施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改善,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八十年代有闻名大理的名师**、**、**、**、**。近20年来,荣获国家奖励的教师1人;省级奖励的教师有12人,州级奖励的教师有8人,县级奖励的教师有21人。其中孔祥之在1983年评为国家级“优秀班主任”;**在1994年评为州级“巾帼建功”标兵,1997年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老师分别于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04年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金松于1997年评为“省级德育先进工作者”;赵志雄于1996年评为大理州“山区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张燚龄于1999年评为“大理州优秀青年教师”。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有“国家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罗建学(现已调教育局工作);“省级中学数学骨干教师”陈岱(现已调大理州民族中学工作)。

教学研究是教学质量腾飞的翅膀,是激活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的途径。**一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构,努力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八十年代初期学校只有文科教研组和理科教研组,随着教学科目的日趋细化,这种多学科综合的教研显得粗放肤浅,于是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分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教研组,以学科为主的教研活动方兴未艾,经常开展作文竞赛、数学竞赛、外语竞赛,各种组织诸如美术兴趣小组,校园文学社、校园英语一角、篮排球队、田径队等百花齐放,把学生的各种健康的兴趣爱好纳入学校教师的有效指导当中,语文组还尝试了“作文教学”、“说明文教学”、“中考作文指导”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学科教研组年级跨度大,对年级教学问题针对性差,显得空泛,因此2003年学校建立了学科教研与年级组交织的教研网络,成立了教科室,提出了“教研兴校”,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年级特点,互通信息,共同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年级目标任务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建立了教研激励机制,设立“论文奖”,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共79篇,其中国家级18篇,省级33篇,州级28篇;获奖论文71篇,其中国家级15篇,省级33篇,州级23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州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荣获了各种不同层次的表彰,数学获奖9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州级4人;语文获奖19人次,其中省级4人,州级15人;英语获奖5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物理获奖12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1人,州级6人;化学获奖12人次,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8人,。培养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张金荣,云南残疾人运动会冠军李春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巍巍苍山绵延时空车轮轨迹,滔滔漾水映照蓝天广袤苍穹。漾濞一中全体师生以聪明智慧铸造着民族教育永恒的丰碑。现在学校占地面积为24.5亩,设有校长室、党支部、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科室、团委、保卫股、工会等党政群团组织。有在职职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有76人,教辅人员9人,工勤15人,包括高级教师17人、一级教师39人,现有教学班级28个,在校学生1420人,其中高中15个班,学生700人;初中13个班,学生720人,是“云南省二级完全中学”。20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650人,高中毕业生3250人,向高校输送大学生535人,这些大学生中不乏清华北大的学子精英,也出现了许多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褒奖,荣获了多项各类奖励:1994年评为“大理州体育先进单位”;1995年12月评为“大理州卫生先进学校”;1996年评为“大理州普法先进单位”和“大理州德育先进学校”;1997年评为“大理州完中实验建设先进学校”;1998年评为“大理州中考体育先进学校”,学校还是“县级文明单位”、“云南省排球传统学校”和“甲级绿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