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领导干部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毋庸置疑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就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当今时代,不论是高级领导,还是负责一个部门的领导,都应该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理念。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地涉及到主政一方的地方领导,如对待GDP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大凡地方领导都相当重视GDP,这并没有错。因为经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但我们必须克服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GDP的重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GDP看成是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唯一指标。这种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GDP,有的地方毁坏了山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地方人为地、无限度地开垦土地,使沙尘肆虐,造成沙进人退;有的地方盲目上马某些重污染项目,造成环境恶化,人畜饮水困难。凡此种种,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明示和暗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其实,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增长不但不矛盾反而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即GDP的增长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又为GDP的增长提供递进的平台,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是处理好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平均发展,不必要突出重点,这种理解是相当片面的。领导干部要胸有全局,善于统筹,要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各方面工作中去。
二、领导干部要成为不断学习的典范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成为不断学习的典范。
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领导干部的学习首先是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理论武器、坚定信念和培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领导干部面对转型期出现的问题,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摈弃教条僵化的思想模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理论武器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和引导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其次是业务知识学习。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高水平业务知识的领导干部。什么是领导?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领导就是服务。”要服务好,自身必须具备服务的素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针对目前知识更新率加快的现实情况,促使领导者更多地掌握现代知识,用适应时展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充实自己的头脑,以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要使全社会形成民主法治的氛围,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必须具备法律素养,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法律支撑。
三、领导干部要成为识才用才的典范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大量的干部和人才,而他们能够进入干部队伍,除了自身的素质外,还需要有伯乐对他们选拔和任用,伯乐就是已经身在其位的领导干部。
邓小平同志强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时提到,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人才是什么?人才就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和较大贡献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在选才用人时应按照十七大要求,剔除思想中的一些趋势、趋时的观念,尤其是下述观念:一是刻板僵化的观念,把重用“引进”的人才作为用人的第一要务。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固有观念,学历职称是对人才学识、能力的一种相对评价和肯定,但对此一味追求便会陷入误区。因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由职位来决定,只有做到职位需要与人员素质的最佳匹配,才能体现最经济和创造最佳效益,否则只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三是务虚的数字政绩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在人才数字上出政绩,大讲特讲本地区本单位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比例是多少,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是多少,博士有多少等等。针对以上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选贤任能”的用人观,树立一视同仁的选才观,不论自己培养还是外部引进,只要能够充分胜任职位的需要,就是人才,就应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内外无别,同等重用。
四、领导干部要成为改善民生的典范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而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领导干部,实现改善民生的重任,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勤政。人民公仆中涌现出许多诸如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这样的好干部,心里装着人民,办事想着人民,他们是领导干部实践以人为本的典型代表,这样的领导干部毫无疑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以人为本要有正确的理解。第一,以人为本不是要给予人民什么。如果是给予人民什么,那和封建时代的“为民作主”没有什么两样,是对人民的一种蔑视。应该把其理解为平等地、亲和地对待人民并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以人为本不是要从人民群众那里索取什么。在封建时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民的重要性,但它更多地侧重于“民是国家的财用之源”,更多地想从百姓中索取。当今,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人民赋予了领导干部不同程度的权力,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很好地行使这些权力。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实中也有许多事情值得反思,回顾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与人民的好公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官位高了,思想变了,逐渐疏远了群众。更有甚者腐化堕落、聚敛钱财直至走上不归路。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某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是谁赋予了自己权力,自己应该用这些权力来干什么?是向人民索取,还是为人民尽职?
如果每一个层级的领导干部在自己所辖范围内解决好了普通民众的民生问题,就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只有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勤政为民,才能提高党和政府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