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增强第一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息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四支队伍一起抓,在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上大胆创新,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党管人才
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在完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式上下功夫,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是创建人才工作的新格局。成立了以分管组织的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一名副县长、一名组织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宣传、统战、计划、教育、科技、财政、人事、社保、公安、建设、文化、卫生、科协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构建在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党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同时,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制度,明确每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一名市或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并通过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开展交友活动等方式,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了解他们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和健康状况,关心帮助和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号召力。
二是树立“大人才”观念。我们把各类人才都纳入视野,广纳贤才。为加强人才库建设,扩大“库容量”,我们把全县各行各业7081名具有初级职称、2671名具有中级职称、16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588名科级实职领导干部、43名企业管理人才纳入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对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39名民营企业主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登记。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也被我们纳入管理范围。1999年,县委下发《关于选拔和管理优秀乡土人才的意见》,对近百名候选人在全面考核、评审委员会评审的基础上,对第一批21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进行了命名表彰,2003年,又命名表彰了第二批26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并在全市创造性的对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发放津贴。同时,正确处理“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的关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行“柔性引才”,变人才引进为智力引进。1999年以来,采取聘请、项目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引进人才达340多人次。此外,我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求贤若渴精神积极引进人才。今年初,由县领导带队,组织了人事、劳动、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召开人才招聘会,引进60多名本科学生到息县教育一线工作。目前,全县共引进省内、外从本科生到博士学位的人才97名。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是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制定了现有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突出重点,拓宽领域,改进方法,讲求实效,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通过多种渠道,把一批中青年干部送到国内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先后选送15名干部到武汉大学研究生进修班、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中师大学习,选送44名干部到市委党校学习;每年举办一期知识分子培训班,并选派一批市、县级拔尖人才到市里接受培训;每年举办二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以县委党校为依托,每年举办一期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创新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出台有关文件,树立正确的干部使用导向,鼓励青年后备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五年来,有200多名青年后备干部取得了大学或大专学历。
四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和落实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察考核等制度,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需要,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发挥作用、充满活力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和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避了“快车道”。同时坚持围绕加快发展选拔人才,围绕建设区域强县使用人才,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导向上,坚持重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事张扬、不跑不要的干部,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五年来,有11位同志经县委推荐被市委任用为县处级干部,其中领导干部9名,专业技术人员2名;有11名专业技术人员或县级拔尖人才被提拔为正、副科级干部。推行了公开选拔制度,对缺编的20个领导岗位,其中10名女干部,8名非党干部,2名团县委副书记,在公开报名、笔试、面试、考核、公示的基础上,予以提拔使用。处于农村第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领导经验,也属于人才的范畴。我们每年对2-3名优秀村支部书记高兼高配副科级,尽可能将他们的工作成绩、政治荣誉、经济实惠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
息县是全市人力资源大县,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县,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我们从营造良好的环境着手,在全县上下形成“四个尊重”的氛围,鼓励人才为息县的经济建设贡献才智。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牢固树立对人才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是收益最大、效益最佳的投入的观念。建立了人才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每年向县拔尖人才和优秀乡土人才发放津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99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拿出88800多元,对为息县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2003年底,在县财政不宽余的情况下,县委常委会议又决定提高县级拔尖人才和优秀乡土人才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40元和30元分别增加到60元和40元。我们坚持用市场法则拴心留人,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引进人才运用其专利、技术、管理、项目为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按效益的百分比或合同提成,把人才的切身利益与息县经济发展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双赢”。县金旺化工集团公司用项目吸引人才、引进智力,聘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房德中教授任技术顾问,与公司科技人员一道研制开发了AC2000(合成优化控制)系统,使合成氨净值提高3个百分点,年增经济效益180万元,厂里如约兑付了奖金。
二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息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要想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就必须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用事业留人,为人才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近几年来,我们以县金伦纸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向国家成功申报了“林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了金旺化工集团公司5万吨甲醇生产线、金伦纸业公司2万吨特种工业用纸生产线、金达纺织公司第二套汽流纺棉纱生产线和金旺化工和金伦纸业的两套热电联供项目。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8亿元。投资6300万元的息—正路和息—陈路即将建成通车;投资1284万元实施了全长102公里、覆盖49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投资6500万元建成两座特大桥梁;境内总长53公里、总投资23亿元的高速公路已进入施工阶段;总投资1.586亿元的淮河关店段圩区治理工程正在施工;总投资5亿元的灾后重建工程已完成投资4500万元;总投资8000万元的第三高级中学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投资1亿元的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已完成选址工作,即将开工建设等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他们都能在息县找到用武之地,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三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实施“安居工程”,兴建了占地9990平方米、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花园等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管理规范的教师住宅小区,解决了136户教师的住房问题,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度赞扬。近年来,我们按照老城区改造上品位、新城区建设高标准的建设思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引进香港等地投资近1亿元,兴建了新世纪商贸城、沿河路步行街、千佛庵商贸城。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将近郊部分行政区整体纳入县域总体规划,力争用两年的时间,使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并坚持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搞好城市绿化、美化,治理脏乱差,打造省级生态卫生城市,努力为人才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大力宣传加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好经验和知识分子中的好典型,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县报《息县坡》上开辟了“知识分子风采”专栏,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科研成果,扩大人才在社会的影响面。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在县电视台开辟了抗击“非典”的专题栏目,不间断播放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县医院万冬宇、宋芳、刘春梅由于表现突出,在抗非一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利用各种宣传、新闻媒体在全县大力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在党员、干部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三、在经济建设实践中锻炼人才
我们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广开渠道,积极探索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把人才置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进行锻炼,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用政策鼓励。我们紧紧围绕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这条主线,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组织科技人员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通知》、《关于组织知识分子进入“二次创业”主战场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知识分子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形式作出了明确要求。县委、县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在“二次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创业功臣”,并将其列入后备干部行列进行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及时给予提拔重用。
二是用目标自励。我们对拔尖人才和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实施目标管理,与他们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每年进行跟踪考察。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到期能完成目标任务者,可保留相应的称号和待遇,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取消其称号和待遇。围绕经济建设,让他们承担重要的科研任务,县级拔尖人才要带出2—3名技术骨干,农村优秀乡土人才要至少帮助2户以上农民致富。县农科所所长、市级拔尖人才付明辉组织科研人员集中攻关,对几乎绝迹的息县三宝之一,中药材“息半夏”进行研究开发,完成了省科技厅下达的“优质中药材息半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县级拔尖人才刘建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经肝动脉与门静脉同时插管灌注化疗晚期肝癌”科研项目;县林业开发公司经理、县级拔尖人才王建国也对“淮河流域引种欧美杨新品种试验研究”项目进行攻关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县十届人大代表、市一届人大代表、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城郊乡关庄村个体养猪专业户顾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形成了目前年存栏生猪2000头、年出栏商品猪4000头、年产值350万元的规模。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近80户农民通过养猪致了富,年增收入100多万元。
三是用活动激励。我们围绕发展息县经济这个中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人才队伍,激励他们树立干事创业的信心。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五年来,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小组100多个,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达5000多人次;开展争当“创业功臣”活动。围绕活动主题,鼓励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干部创一流、争先进。金旺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市拔尖人才于志洋带领和组织科技人员辛勤工作,使息化的技术创新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远学邯钢,近学息化”的光辉业绩,被命名为我县首届“创业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