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和谐社会途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落实好全会决定精神,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都有共同的责任。就扶贫开发而言,决定不仅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与任务,而且还确立了扶贫开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不仅是扶贫开发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说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在于扶贫开发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在于扶贫开发特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是在于被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所证明,是在于扶贫开发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在于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一、扶贫开发工作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极为丰富,目标十分明确,决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延伸与完善,而扶贫开发工作从一开始就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立了自己的出发点与归缩,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早在*78年,党中央国务院就高瞻远瞩,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获得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农村发展不平衡中显露出来的部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避风雨”的问题就采取了有效的扶贫开发措施。*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通知》,*86年又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到*93年,在国家对沿海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效的同时,又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随后的*96年和*99年又分别召开了中央扶贫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扶贫开发工作,把解决部分农村群众温饱摆上了议事日程。到上世纪末,当全国绝大部分农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全国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国家又针对农村部分群众仍需巩固温饱和部分低收入人群问题,制定了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明确了扶贫开发的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建立了政策保障,加强了组织领导。近年来,又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口援助、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地区、“一体两翼”扶贫工作等等。党中央、国务院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都不断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求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反映了贫困地区贫困人民的强烈愿望,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二、扶贫开发工作特点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
六中全会决定就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形势的分析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扶贫开发从一开始就把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自*86年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展扶贫开发二十年来,扶贫开发在范围上始终瞄准了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自*94年以来在全国划定扶贫开发592个重点(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74.5%,中部地区占了25.5%;在扶持的对象上始终坚持了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体,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突出了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避风雨”的贫困人口为重点,“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突出了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为重点,新阶段又突出了以巩固温饱和瞄准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在扶持的方式上实现了由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在扶贫开发的手段上,采取了社会扶贫、机关定点、党员领导挂点帮扶、东西协作等措施;在政策上,不断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的同时,在物资、项目等诸方面都向这些地区实行了倾斜。这些工作举措和要求,始终围绕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各个阶段,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体现,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
三、扶贫开发曾经为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我国政府的贫困标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78年的2.5亿下降到*5年2365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5%。我国是全球唯一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全国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我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二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满足了群众最迫切的基本需求。到*5年底,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自然村为单元,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的比例分别达到79%、95.8%、73.8%和87.6%,重点县70%的农户能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在干旱缺水的西部重点县,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比例达到38.7%;三是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截止*5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4.7%,青壮年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重点县73.2%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74.6%的村有了合格的医生或卫生员。素质的提高使贫困人口建立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工作实践证明扶贫开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扶贫开发目前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种形势仍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
尽管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当前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到*5年末,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还有城市贫困人口约2800万,因此,全国尚有1亿人左右处在脱贫的边缘,如果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提出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作为贫困线的话,中国贫困人口将可能突破2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这些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收入来源匮乏,就是低收入人口也极易返贫,这是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二是扶贫成本增加,脱贫速度放慢。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50万,到90年代年均减少530万,而在*2至*5年间,年均减少人数仅为140万。三是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差距持续拉大。在过去的13年中,贫困人口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从1∶2.45扩大到了1∶4.76,贫困地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幅度长期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国扶贫的任务不是越来越轻了,而是越来越重了,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这些困难与挑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完全可能成为我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隐患。实践证明,越是贫困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就越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这样不但不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现状,而且必然导致生态状况日益恶化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结果将使当地的农民越来越贫穷、形成低收入导致生态和资源破坏、最后收入更低的恶性循环,从而使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增加。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局的大事扎实推进,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即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全国14.8万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同时将采取七个方面的举措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五、扶贫开发将是今后长期的历史任务,依然是调节社会稳定和谐的有力杠杆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继续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不懈的努力,一如既往地把扶贫开发作为调节社会稳定和谐的有力杠杆。
一是因为贫困本身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绝对贫困消除以后,相对贫困将永远存在,国内的贫困消除以后,国际之间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更将长期存在。贫困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和谐将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扶贫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既然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贫困现象和贫困问题就不可避免,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自然就导致了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也就决定了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时期的工作。
三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而美国农业人口只占3%,台湾也只占13%,从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要说全国还有6400多万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
另外,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因其温饱标准还很低,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奋斗过程。
回首过去,成就瞩目,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扶贫开发是一项暖人心的伟大事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社会和谐目标道路上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