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和谐”的含义,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和”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善、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内在的强大凝聚力。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这必将对进一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积极作用。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同人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概括为协调好如下几方面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以上四种关系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1、人与自然的和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然而,到了今天,江上之风还清吗?山间之月还明吗?现实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动植物品种的灭绝,新疾病的不断出现,人口的爆炸,臭氧层出了洞,自然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如此等等。我们人类实际上已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这丝毫不危言耸听。这场灾难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学”造成的。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宋人张载在《西铭》中说得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佛教思想中也有“天人合一”的因素,佛教基本教规之一的“五戒”中就有戒杀生一条。可惜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98年长江、松花江)的大洪水,近几年的扬尘天气,几年前的“非典”流行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早在一百多年前,思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我们不能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所以,人类不搞好和自然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都是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快速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磨擦。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们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个人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我们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联系,发扬民主,合作共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形成海内外炎黄子孙大团结,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当然,我们倡导的“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为建立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当前,我国只有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国与国的和谐。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争端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从未停止。极少数国家凭借暂时的科技优势,在地球村中为非作歹,旁若无人,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得意洋洋,劣根性丝毫没改。还有诸如久拖不决的巴以冲突、伊朗、朝鲜核问题、台海局势风云变幻等等。总之,我国面临着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搞建设,也无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唯一一条能给世界带来和平之路是以中国“和”的思想济西方之穷。中国“和”的思想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洲后,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国素有礼仪之帮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践行着“和”。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他带领将士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驾航海船队出航,经南亚、阿拉伯、西非三十多个国家,到达非洲西岸,此后郑和又六下西洋。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凭当时的国家实力,中国可以把沿途的任何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人崇尚“和”,对沿途之国秋毫无犯,而与所经各国都进行了文化交流和友好贸易。郑和航海后八十七年,欧洲人哥伦布才率领几十人乘三艘小船到了美洲,以后又两次到达美洲,他们残酷追杀当地居民,开辟了大片殖民地。与西方列强相比,我们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举不胜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各种文明的关系上,要“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4、人自身的和谐。当前识者每以社会存在下列问题为忧:即一部分人功利之心较重,只知夺取而缺乏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大家对社会关怀不够,一般人员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碍教育整体发展,并且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自己的和谐,即解决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问题,要通过外在教育、管制和个人修养、实践,即自律和他律的途径。国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对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妨先从康德的“消极义务”做起,如不污染环境,不乱杀生……还有很多“不”。这些“消极义务”能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一来,个人的修养与实践,他人的教导与劝说,再加上公、检、法的制约,就能实现人自己的和谐。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靠发展,二靠公平。社会发展了,增加了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最终实现共国富裕创造条件;而如果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影响社会发展。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改革已到关键时候,更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举例说明,当今非洲不少国家处于饥荒、战乱之中,哪有和谐可言呢?可见,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之重要。当然,我们所追求的是科学发展,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2、是不是有了发展,就有了社会和谐呢?回答是否定的。要实现社会和谐,还要有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基本条件。没有公平,势必社会不稳。如果国家总体上有了发展,但只有少数人富裕了,大多数人贫穷落后,少数人拥有各种发展机会,而大多数人受到种种不公平待遇,社会一定是不安定的,更谈不上团结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曾爆发多次农民起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公平,所以农民起义往往打出“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说:“我们没能加强党的领导和实现社会公平,导致极少数人一夜暴富,而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下降!”再比如,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很发达,但缺少公平正义,因而游行示威不断,社会潜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实现最广范围、最大程度的公平。
实现公平首先要力求起点平等,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通过政府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尽可能的平等。我们要把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的愿望,多数人的意见,多数人的情绪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每项政策出台都要坚持总体受益原则,尽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各方面群众的教育引导,使群众正确认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逐步完善社会调节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愿望主张引导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