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处理内部矛盾和谐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957年2月27日,同志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后来,同志对这个讲话作了若干重要修改和补充,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在这篇重要论著中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性质不同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进而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按照的说法,正是社会主义充满的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在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存在着大量的不和谐因素和隐患,影响着社会协调发展。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表现,主要的有:
1.贫富差距悬殊。衡量贫富差距一般参考三个指标:基尼系数、欧希玛指数、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指数。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的调查,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24扩大到*5年的0.5,一路攀升,20年翻了一翻。表明我国居民收入由世界上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我国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而我国最富的20%人口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10%的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的差距,城镇1998年为3.9倍,到*0年为5.02倍;在农村,1988年为4.8倍,*0年为6.5倍。一些特殊群体,如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等年薪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而中部地区县以下一般公务员和职员,年薪仅2-3万元,与高收入层比,收入相差巨大。
2.区域发展失调。东部地区由于具有区位、政策、资本、文化、科技、人才等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从1980年至*4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由50%增加到58%,而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7%和16.8%。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分别由1980年的1.51:1和1.91:1扩大为*2年的2.1:1和2.61:1。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数量以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和高度教育的优质资源与东部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3.城乡差别拉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是2.47:1,1984年度为1.7:1,因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了。以后,收入分配差别逐渐拉大,到*5年,达到3.22:1。专家学者认为,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的支出、实物的估价等因素,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差别已达到5至6倍。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相对较快,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6-*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6年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农民生活水平比城镇居民水平至少落后7年[1]。陈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拉大以外,城乡经济发展也在拉大。*2年仅占全国人口25%的地级市(不含辖县)实现的GDP占全国63%,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实现的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5%。当前,城市化、工业化急剧推进,房地产快速开发,一些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出现劳动力哀退、生态退化,大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培养,劳动力素质下降,财富正急剧向城市集中。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于城市。农村居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等公共事业明显地落后于城市居民。
4.行业收入失衡。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部门,其人员收入明显地高于其他部门、行业人员的收入。如电力业、电信业、烟草专卖业、金融保险业、供水供气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利用独特的垄断经营优势,在社会城信体系、税收自动申报制度、税收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获取比其它行业平均工资高得多的收入。*0年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低与最高之比是1:2.62,*4年则达到1:4.25,这还不包括工资之外的福利收入。这些垄断行业的高额利润和高收入水平并非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而是利用其垄断地位抬高价格,获取高额收入。
5.劳资关系失和。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工人、职员同私营业主、外企老板之间经常发生利益矛盾。特别是在劳动力密集性企业,如采掘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工人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因业主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使之得不到解决。由于我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或者落实监管不力,在资本和劳动的博弈过程中,劳动者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此情况下,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在建筑业,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的事屡屡出现。
6.医患问题突出。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不能适应群众的健康需要,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突出,群众对此反响强烈。医患矛盾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突出的矛盾。公立医院应具有公益服务的性质,但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日益市场化,主要靠群众就诊收费,“以药养医”,损害患者的利益。近8年来,公立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医药价格方面,医院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性收取一次性材料费,对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高收费,大处方、约价高、看病贵。
7.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大批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职工买断身份,失业待岗。我国目前有800万下岗工人,许多人靠“低保”维持生计。“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将达1300多万人。二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存在。在近些年的“圈地运动”中,我国形成了大约4000万左右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要寻找就业门路;我国农村4.9亿劳动力,现有耕地只能容纳1亿左右劳动力,到城市打工9900万,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三是大批大学毕业生和军队退役人员要寻找工作岗位。
8.官民矛盾凸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正在小康基础上向更高水平迈进。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做出了很大牺牲。无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对干部、对党和政府存在很大怨气,主要有三种情绪:一是不满情绪,对少数干部、公职人员不满,对社会、对政府、国家政策不满。二是抵触情绪,对地方政府出台的某些具体政策,或某个具体措施常常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的情绪,抵触情绪大。特别是在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本来应该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但往往群众发动不起来,有的甚至抵触、抵制。三是对抗情绪,动辄集体上访、静座、罢工、罢市、堵路、围攻执法人员甚至冲击国家机关等。这三种情绪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深刻根源
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分析起来,主要有下列原因。
1.竞争条件不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市场即赛场,只有社会成员的竞争起点、机会、环境、规则大体公平,才能实现社会相对公平。但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条件存在着很不平等的现象。农村户籍人口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比存在不平等待遇问题;不同行业、部门在拥有公共资源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别;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在政策、税收等竞争条件上存在不平等现象。有的经济活动主体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市场垄断、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获取高额收入。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是导致利益过渡差别的重要根源,必须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控予以解决。
2.公共产品不充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表现,但最根本、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配置不当之间的矛盾。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产品就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长期以来,国家、地方政府注重了GDP的增长,对基本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居住服务等这些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配置不均,偏重于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能实现均等化。因而造成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失衡。以公共卫生为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而广大农村缺医少药。这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均的状况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3.社会管理不到位。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其重要职责就是对人们普遍关注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并切实组织实施,从而促使社会的协调与发展,实现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诸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个人所得税应税标准,治理商业贿赂,为农民工讨工资等作出了极大努力。但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还不够到位。对于假冒伪劣、谋取暴利的行为、对商业贿赂行为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对于公用服务部门,如教育、交通、运输、医药、物业管理、电信等价格违法行为查禁不力;未能建立起对于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传播、预警等社会信用体系,固而信用缺失行为屡见不鲜;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完善,以至于高收入群体如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等存在严重的偷漏税现象,国家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保护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权益的制度不健全;对党政官员的公共权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以至于腐败分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众领域、多层次研究出台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公平正义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政策和措施。
4.干部作风不端正。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能够始终不渝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但少数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廉,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干部威信,导致群众不满情绪滋长。有的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民本观念淡簿,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或处理不当,因而引发矛盾。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不满。有的地方在土地征用,旧城改造、房屋拆迁、移民安置、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方面,或补偿不到位,或侵犯群众利益,引发群众对干部、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当前,群众意见最大的是党政官员权力腐败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利用其掌握的项目、土地审批权、资金分配权、建筑工程发包权、矿山开采权、干部任免权等疯狂敛财,近几年揭露出来的巨贪触目惊心,群众痛恨之极。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因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去处理人民内部复杂关系,而不是用暴力;引起人民内部矛盾的最深刻、最主要的根源在经济方面,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这些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必须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在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民主、文化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防止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要更加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政策、财政支持上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坚持公平,再也不能单纯地追求效率而不顾社会公平。要建立对各级地方政府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为主构架、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从考评机制上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建立利益保障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正确处理、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各种治理机制,使化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走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劳动保障制度建设,切实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扩大医保范围,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扩大合作医疗范围,提高农民参合率。要建立城镇居民、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推行劳动合同制,完善就业服务培训制度。要建立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切实控制垄断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此外,还要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调整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别政策待遇。取消城乡壁垒,取消对农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民的覆盖面。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切实解决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形成矛盾调处合力。要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信访部门等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划分责任、各负其责、统一协调,切实发挥好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要突出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管理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新闻谋体要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引导舆论、关注民生、疏导民意、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桥梁作用;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要积极主动为各自联系的那部分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提供服务,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发挥纽带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应在调处社会矛盾中发挥必要作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事业的成败,出现问题和矛盾、决策失误、处理问题不当等或多或少与领导的工作和责任有一定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有决策都要以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而搞政绩工程。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2]要切实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坚决杜绝公共权力私有化、以权敛财的腐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