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思考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党进行了初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这是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良好开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步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提出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究竟有没有矛盾呢?这个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八大”前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矛盾的想法是天真烂漫的。文章认为:“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1]八大决议,在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状况之后,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

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到八大时期逐渐明朗化。*年12月,在给黄炎培的信中,他首次提出了两类矛盾的观点,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一种是对敌(这说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3]在长时间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他还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他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的讲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上围绕讲话展开了热烈讨论。刘少奇在上海发表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这是对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论断的补充和发展。他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刘少奇的这一讲话,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了深入阐发,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不乏今天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中共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建树,现在看来,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提出,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

八大前后,党紧紧围绕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励精图治,取得了巨大成绩。生产发展,各项建设事业态势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整体上是和谐的。

政治上,党保持了与农民的巩固地联盟,同时,继续保持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同盟关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创造性地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没有引起大的社会波动,就把资本家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同时,把消灭阶级和改造个体相结合,对资本家个人,在政治上,平等相待,给予选举权;在工作和生活上,量才使用,适当安排。生产也得到了促进。

在同派关系上,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同派有着长期合作的历史,建国以后,党与派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朋友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一时间,各派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谋划建设事业,同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党与派在当时就开始保持一种平等协商、真诚相待的关系。

*年中共中央在京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做了代表中央讲话,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明确知识分子的决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科学界还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

经济上,党确立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注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3]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上,党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提出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力布局问题上,党注意改变旧中国的畸形布局,强调在充分利用沿海原有基础上,积极支持内地发展,使生产力布局趋向平衡,缩小地区差距。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注重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在发展生产、适当积累的基础上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发出《关于农业合作社秋收分配中若干具体问题的指示》,要求在增产的基础上,使绝大多数社员增收。据调查,*年全国约有75%左右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近14%,社会购买力比1955年增长15.6%。

在科学文化领域,党提出了“双百”方针。*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八大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党对于学术性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一扫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大批判、乱扣帽子的现象,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了,当时整个文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年摄制影片176部,报纸发行24.3942亿印张(对开),图书、杂志出版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大改善。

八大前后,党构建和谐社会,是富有成果的。当然,由于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在许多方面以后又出现了反复。但正如列宁所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4]八大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是或者说更加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经济也将停滞乃至倒退,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要以极大的精力,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政策以及教育、协商等多种手段,善于解决那些事关全局的重大矛盾,防微杜渐,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关系。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现阶段社会结构也极为复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私营工商业者等十大阶层。由于这种复杂性,加之初级阶段的国情,造成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出现了若干弱势群体,他们游离在社会的边缘,在医疗、社会保障、升学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属于“盲区”。这些状况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潜在威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各地区、部门、阶层、民族、城乡之间的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人民,也只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切成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奋斗。因此,必须实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战略方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和谐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更高的内涵。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是八大前后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借鉴,我们必须记取历史的智慧与启迪,与时俱进,才能谱写和谐社会建设史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