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搞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地方经济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搞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地方经济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搞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地方经济

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美好宜城、服务宜城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2006年,宜城市妇联根据襄樊市妇联和宜城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在*年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继续做好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服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建立待转移劳动力数据库。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是一项便民、富民的大事,我市妇联充分利用宜城完善的妇女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妇代会的主观能动性,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查清农村妇女劳动力总体状况,建立待转移女劳动力数据库,确实将这件利民、富民的大事做好做实。

(一)、制定规划,分配任务。我市妇联召开由全市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女主任参加的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专题会议,宣传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制定详细的转移计划,分配转移任务,周密安排转移步骤,严格按照执行时间履行上述规划。此举为全市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喧声造势,掀起了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热潮。

(二)、研制表格,摸清底细。我市妇联制定出详细的表格分发给各个乡镇,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妇代会的主观能动性,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逐户调查摸底,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查清待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年龄、就业意向、转移流向、职业技能培训愿望等基本情况,建立起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台帐。为全市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研究决策依据。

(三)、分析数据,提供参考。根据全面统计,2006年宜城市16岁到50岁的现有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19867人。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特征之一,农村妇女转移数量增加。近几年,我市农村妇女外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外出妇女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我市农村的一道“风景线”。特征之二,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中,具备初中文化的妇女农民唱主角,是主力军,占到8O%左右。这些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到外面闯荡见世面、学技术的欲望高,去外地谋求职业的机会大。特征之三,纺织业、电子初级产品加工业、餐饮业以及家政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其主要流向为深圳、东莞、广州、上海、福州、浙江等发达地区,占到70%以上。特征之四,我市妇女劳动力转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部分年纪较大的已婚妇女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平时还要兼顾家庭。二是部分年纪较轻的农村妇女追求在城市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技术,没有后顾之忧。

二、根据劳务输出意向,有的放矢建立培训基地。

建立培训基地有利于提高待转移妇女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提高转移就业率,实现增收致富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目的。根据我市妇女劳动力数据库数据和上述分析情况,我市妇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培训基地: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宜城市妇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全面抓,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专门抓,其他同志协助抓。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年有规划,月有安排,有底数的步步推进。

(二)、狠抓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我市妇联主席、通过对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培训经验的对比考察确定副主席深入到宜城市的职业技术学校,宜城市技工学校与宜城市农广校为妇联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分别于*年10月和2006年4月举行了培训基地挂牌仪式,并邀请了市领导出席该仪式。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的培训体系。全年举办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培训班2期培训总人数200余人,输送到市内企业153人,网络知识培训班6期212人。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469人,输送到省外就业446人,登录湖北阳光网323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超额完成了上级妇联组织下达的培训转移任务。

(三)、结合就业意向,研究确定培训内容。针对我市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两种类型两种需求的实际情况,与培训基地协商,共同研究培训科目、确定培训内容、拟定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安排。对第一种类型的人员,以市内企业为主,考虑到我市纺织、服装、啤酒等主导产业企业用工量大、职工文化程度低、培训面小、技术要求不高的状况,采取由企业设置岗位、出技术指导人员、出培训经费,妇联牵头在培训基地进行短期培训后立即输送进厂的办法,培训并转移妇女劳动力1000余人。对第二种人员,主要开展电子初级产品生产、电脑基本操作、家政服务等项目的培训,分别采取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的形式,全年培训14期681人。

三、宣传发动,搞好转移培训招生。

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是转移输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转移输出劳动力规模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转移培训招生数量的多少和培训质量的好坏。为了搞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招生工作,我市妇联五管齐下,宣传发动:一是通过宜城市电视台和小河镇、孔湾镇等乡镇地方差转台在黄金时间集中宣传培训基地的科目开设、内容安排和用工信息。二是在秋播中后期,将农广校与技工学校的宣传车开到郑集镇的长湖村、魏岗村、张营村田间地头现场宣传,使老百姓及时了解培训、用工信息,妥善安排时间。三是印制宣传单1万余份在宜城热闹的街头、镇村集市、商店门口等人群集中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宣传,提高宣传效果。四是与村支部、村委会联系,共同召开群众会议有组织地宣传,比如我们取得了小河镇高湾村两委会的大力支持,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宣传动员。五是培训骨干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我市妇联在流水镇召开全镇妇代会主任会议,对妇代会主任进行培训,再由妇代会主任与村组干部一块深入农户家里一对一地宣传。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情况,为增收无门路,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学习技术和用工的信息,找到增收致富的好途径。也为我们培训基地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四、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就业率。

我市妇联采取整合社会资源,借机发展的方式探索出了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我市妇联主席黄桂芳、副主席徐桂枝二人亲自到广东惠州考察,通过对企业生产规模、劳动条件的实地考察,与之洽谈、协商,确定用工条件,商定工资待遇,落实安保措施,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定惠州永昶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集团以及浙江宁波的服装加工企业为我市妇联联系的省外劳务输出基地。同时通过分析就业意向,比对市内企业,确定万众纺织有限公司、鸿海有限公司、华润有限公司、雅新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有限公司为市内劳务输出基地,实行订单培训长年合作。

五、加强用工管理,搞好跟踪服务。

搞好农民工转移就业跟踪服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市妇联把握每个环节,从细处着手,确实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为有外出求职意向的农村妇女提前做好岗前体检工作,确保农村妇女“输得出”,避免输送到企业后被查出患有传染性疾病被退回而损失路费。二是为输出人员集中购买车票,集中到培训基地,派专人护送到用工企业。三是从培训基地的老师中抽出专人进驻劳务输出基地,进行上岗后为期半个月的实时指导、服务。帮助新进入企业的员工办理饭卡、工资卡、出入证,协助分配寝室,协调用工、讲解企业基本制度以及相关礼仪。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企业。四是建立与企业联系的制度化机制,每月与企业进行沟通,经常性地了解输送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疏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综上所述,在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我市妇联在过去的一年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我们仍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经济集约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女劳动力需要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而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两低两难”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我们将进一步努力,继续做好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最大限度地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推动妇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