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倩影泠音醉梨园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倩影泠音醉梨园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958年到1966年,拥有她和赵啸兰、崔少卿、田富振的德州京剧团,文有名角,武戏精彩,是全省惟一能与山东省京剧团抗衡的地方剧团;她所主演的“铁梅”一角,是德州京剧团的一绝,1965年在济南公演时,时任省委书记的谭启武拍手叫好,当即要求全省所有京剧团到济南,向德州京剧团学习样板戏《红灯记》;上世纪80年代初,德州市邀请京剧名角杜近芳来德州演出,已退休在家的她给杜做配角,受到了杜的高度评价,演出圆满结束。

她就是德州京剧团退休演员王文娟。

雏凤初鸣满园惊

旧社会学习京剧的人大多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谋生。王文娟也不例外。母亲因为家贫把她送给养母,养母的条件稍好一点,为了给她找个谋生的手段,为她请来从北京来到武汉的包启华教她京剧。

这一年是1947年,王文娟12岁。当时的她,身材瘦小,声音清脆。包启华虽是梅派青衣传人,但依据王文娟的先天条件,他教王文娟唱的是荀派花旦。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初的学艺是段痛苦的经历。记忆最深刻的是练习“跷功”,穿上类似芭蕾舞鞋但质地硬得多的鞋子,踮起脚在不足竖砖宽的地方上练习行走,一个不小心掉下来摔着不说,还有严厉的师傅持棍在旁监督。一场训练下来,脚踝、小腿都是青紫青紫的。两脚的大拇指因为踮得时间太长,变成了向上弯曲的样子。

初学者的功课除了每天的基本功,还要练习身段、发音、唱腔等等。聪明伶俐的王文娟学东西特别快,尤其是身段,练得特别好,包启华忍不住称赞她说,做得比自己都好。或许,是这不多见的夸奖,让年幼的王文娟在痛苦的身体训练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仅身体练习痛苦,更让她觉得难以坚持的是发音。对于北方人来讲,学习普通话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对于年幼的武汉人王文娟来说,抻直了舌头说普通话真难啊。着急的时候,她想用筷子把舌头撸直了!

学会了普通话,先生开始一句句教戏词。京剧自古便是口传心授,包先生虽名为教师,却从不教小文娟读书识字。像所有前辈一样,王文娟硬是靠过人的记忆力,把先生每天教的一两句戏词全记住了。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到1950年,王文娟已14岁了。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也正是这些事,让王文娟喜欢上了京剧,真正踏入了京剧殿堂。

这一年,王文娟把《红娘》全部背熟唱会了。当她完整地演完时,两年的苦功变成了成果,她内心深处突然对京剧有了那么一点喜爱。师傅把这叫做“开窍”。很长时间后,王文娟才知道,很多自小学京剧的人,因为少时不“开窍”而最终在京剧艺术上一无所获。

这一年,师傅的师兄弟、师姐妹,甚至四大名旦,纷纷到武汉来演出,教戏之余,师傅常带王文娟到大剧院里去看戏。梅葆玖、高百岁、李玉茹,甚至程砚秋的表演,让“初学者”王文娟大开眼界。对京剧的那一丝喜爱之情,在大师们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对这门艺术越来越喜爱了。

更让她在京剧艺术上一窥真谛的是李玉茹的指点。那一年,师傅让王文娟到大剧院顶楼的票友小剧场去演出。初次登台的王文娟让观众眼前一亮,漂亮的扮相,清脆的声音,活泼的表演,好一个活生生的“小红娘”!票友圈一下传开了,有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花旦演得非常好。

初次演出的成功让师傅非常高兴,因为台下有一位名角——李玉茹也在观看她的演出。演完后,李玉茹对包启华说,小姑娘的条件非常好,一定要好好教。不仅如此,李玉茹还特意到家指点王文娟。在李玉茹武汉演出的半个月里,王文娟受她的指点,进步神速。

此后,包启华组织了一个京剧小组,从武汉出发,先后到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巡回演出。王文娟给师叔王兰秋做配角,师傅改拉胡琴。就这样边演边学,一直到1954年来德州时,王文娟已经能偶尔代替师叔上台主演了,师傅所教的东西也已炉火纯青。

此时的王文娟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八九的大姑娘,舞台上的她,演花旦活泼可爱,演青衣温柔婉懿,一下就把德州观众迷住了。时任德州地区文化局长的金绍华动了爱才之心,多次力邀王文娟加入德州京剧团。经不住金绍华的一片盛情,20多天后京剧小组再次出发时,王文娟留在了德州。

精益求精终成玉

王文娟的表演以吐字圆润、扮相漂亮、唱腔优美见长,唱念做舞恰到好处。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感人。她说,这与她在德州京剧团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德州京剧团是一个人才济济的老牌部队剧团,在这里王文娟开始了正规的学习。金局长有感于京剧演员文化素质不高,特意请德州二中的张子光老师教演员们文化课。这让王文娟的表演有了更大的提高。

王文娟是个有“心胸”(京剧行话,意即有追求)的人,尽管留在了部队剧团,不再为衣食忙碌,但她仍然坚持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练功,没有演出的时候,一整天泡在练功房里。为了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她直到26岁才结婚。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而识字之后的王文娟,借助书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反映到舞台上,就是不再表演人物形象,而是塑造人物性格。

《红楼二尤》是荀慧生的代表曲目。在读《红楼梦》之前,王文娟只是按照师傅的教导,在台上演大胆泼辣的尤三姐,演怯懦内向的尤二姐。仗着聪敏机灵,她能把两个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但却无法使艺术更进一步。通读了《红楼梦》之后,王文娟对荣国府的恩恩怨怨、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再次登台表演时,她已经把人物拿捏得非常到位,表演上更加得随心所欲。《堪玉川》中,王文娟在演到妹妹争抢哥哥的玉镯时,随机加入了跳脚争夺、追打后背的更加生活化的动作,让人物更加真实可爱。

刻苦的训练再加上知识的积淀,让王文娟的舞台表演越来越纯熟。1958年之后,赵啸兰、王文娟、崔少卿、田富振等人撑起的德州市京剧团在山东省名声大振。王文娟的崇拜者中流传着一句“三年不吃饭,要看王文娟”的说法,足见她在当时的号召力。

1965年,样板戏开始在全国兴起。德州京剧团到天津学习《红灯记》,回来之后排练了10天即开始公演。王文娟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熟读剧本,仔细揣摩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铁梅”一角。她演的“铁梅”,在了解红灯历史之前,勤快、孝顺、稳重、机智,偶尔还会向奶奶撒娇,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小姑娘;在听奶奶讲完红灯历史之后,性格变得坚强起来,成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1965年,德州京剧团到济南公演时,时任省委书记的谭启龙拍手称好,当即要求全省京剧团派人到济南学习。

尊师重教敬业人

王文娟是个敬业的人。1961年,德州京剧团到海南去慰问演出。此时,她的大女儿尚未满月。但接到任务后,王文娟立即随团出发,女儿扔给了妹妹照顾。到了海南后,广东省委又请京剧团随其他演员一起到全省各地春节慰问。此后一年间,京剧团边演出,边往回赶。直到1962年才回到德州。此时,离家已经一年多,呀呀学语的大女儿见面之后,张嘴一个“姨”字,让王文娟泪流满面。

上世纪80年代,德州市京剧团邀请梅派名角杜近芳来德州演出。杜近芳向德州京剧团提出,必须找一位水平高的配角才行。此时,王文娟已经因病内退,但作为团里艺术水平最高的花旦,王文娟强忍病痛参加演出。20多天的演出后,杜近芳对王文娟的表演进行了高度评价。

从12岁开始学艺,王文娟除非有演出,天天坚持练功。这个习惯一直到结束之后。那时,传统戏开始恢复,但团里只有王文娟、崔少卿等几名“老人”还会唱传统戏,因此王文娟白天唱戏,晚上教学,和团里其他几名老师一起教徐桂华(现德州市京剧团副团长)、潘力坤(现青岛京剧团演员)等青年演员传统戏。

那段时间,敬业的王文娟没黑没白地忙。她说,自己是当时团里惟一的女党员,关键时刻一定要顶上去。然而正是这段时间的忙碌,让王文娟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她时常用布条勒紧胃部,坚持演出,教学。

眼见徐桂华、潘力坤等青年演员逐渐成长起来,王文娟的胃病也终于坚持不住了。丈夫田明强带着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是胃癌。田明强吓坏了,坚决要求王文娟内退。从此,王文娟告别了从艺30年的京剧舞台,在家养病。后来,经专家会诊,王文娟被确诊为胃下垂四指。

留在德州的王文娟始终牵挂着自己的老师。多年来,两家始终不曾断了联系。时,听说老师被划成右派,王文娟还让丈夫田明强去看望老师。后,闲赋在家的王文娟每年都要去看望老师几次。“去年10月,我俩还去了一趟。老爷子80多了,身体还可以。”田明强老师说。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