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商局统筹工业农业协调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4月28日,从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传出喜讯:*市再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20强”之列,且较上年上升一位,位列第14位。这已是*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20强”行列。
20*年,*市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亿元,增长19.6%;完成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5元。
探求*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进位的秘密——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功不可没!
广袤农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4月10日,由韩国*与中方王迎清共同注资组建的*农村小康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这是*市利用优质农业品牌“长坂坡”大蒜引进的一家大型外资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的优势农产品全部和“长坂坡”大蒜一样与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加工柑橘的有新世纪食品公司、加工红薯的有天阳苕酥食品公司、加工土豆的有龙之泉淀粉公司、加工优质双低油菜的有金龙油脂公司、加工花生的有澳利龙饮品等。截至2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3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64家,73%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5亿元,增长28.6%。
曾几何时,*顶着全国粮食主产大县、全国畜牧大市,*省粮食、油料、水产优势产区等众多光环。然而,这些光环没能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财政也未得利,*农业的骄傲变成了焦虑,农业产品的转化增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人犹如梦中惊醒: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化农业,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市把农业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法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蒙牛乳业、浙江新世纪食品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板块基地建立的紧密合作,有力地带动了板块基地的发展。新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朝鲜蓟、柑橘、小黄瓜、甜玉米等农产品5万多吨,年产值达2亿元。翔鹤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猪繁育、购销、屠宰、加工的涉农企业,年屠宰生猪10万头,目前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为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这些企业提供的税收近2亿元。
两万农民成了亦工亦农的“两栖”人
5月上旬,在*打工3年多的子龙村农民张玉媱在地处本村的大地陶瓷厂找到工作。在*,像她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中源陶瓷、*水泥等大批企业落户*,2009年一季度,在建工业项目就达45个,蒙牛乳业、新世纪食品等大批落户企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用工量猛增。
*把服务企业发展与建设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每年拿出16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等部门深入市内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用工调查,开发就业岗位8000多个。
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门路。*水泥公司所在地的*市三桥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余人在该公司务工,加之从事三产等相关产业的人员,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水泥公司挣钱,其中从事运输的车辆就有50余台,这些人中有的年收入高达6万余元。在*像这样一个企业带活一个村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既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的和谐发展。
扶壮财力反哺“三农”
20*年,先锋村农民种植西瓜2000多亩,西瓜丰收,行情也好,可偏偏路难行,几场阴雨过后,路成了一滩泥,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烂在地里。如今,先锋村借助国家和市里的补助政策,硬化通村公路15.5公里,农民的行路难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几年来,*市每年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得益于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而财政蛋糕的做大得益于“优先发展工业”。20*年,全市5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达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9.43亿元,增长7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42亿元,分别增长43.7%和26.6%;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7家,总数达到126家。持之以恒的抓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壮大了财政支柱,20*年财政收入达到7.19亿元,78%来自工商税收。
财力壮了,*在“三农”上也舍得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进行补助、奖励。凡开发种植一亩果树,市财政补助50元;凡申报一个特色品牌(包括蔬菜),市财政补助2万元。蔬菜面积、收入分别占60%的专业村,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奖励。每年列支130万元,对生猪良种繁育和规模养殖给予补贴;对新建栏圈养猪、出栏50头以上以及发展奶牛养殖需要贷款的,按贷款额度,政府贴息50%。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使三大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去年,全市已建成30万亩林果基地,出栏生猪70.3万头,蔬菜面积达到22万亩。三大产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在7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市还将财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四年来,共筹集资金9750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796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450余公里。投入509.8万元,完成了67个村共5万人的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全市57%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对村级和民间组织兴建末级灌溉渠道给予奖励。5年累计投入2*5万元,硬化末级渠道590公里,基本解决了部分农民的行路难、用水难问题。*市财政每年还拿出20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财政列支安排427万元,用于购买农技公益性服务送给农民;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950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