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发展党建教育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全乡幅员面积138.9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3个组,4458户,173*人。乡内主要以发展生猪、水果、蔬菜、蚕桑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的各类协会应运而生。在协会的带动下,全乡农民在生产发展中,技术上有了保障,供销渠道减少了流通环节,使协会会员谋求了最大的利益。20*年*乡仔猪协会被省科协授予“四川省百强协会”称号,20*年我乡仔猪通过协会申请注册了“*牌”仔猪。这都得益于该乡党委打破传统模式,围绕产业抓党建,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结果。
一、围绕产业抓党建的主要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农村抓党建的传统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优势产业的深度开发不相适应。多年来,我乡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狠抓仔猪、水果等优势产业和蔬菜、水果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全乡农村大量涌现出了产业基地、种养大户、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帮助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农村党员“重经济,轻政治”的思想特别严重,这也使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出现了“盲区”。二是与新形势对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按传统模式建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受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三是与农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和多变性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使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部分农民党员离乡离土,外出务工经商,一部分则由从事固定的生产种植流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党员教育管理难的现象,甚至有少数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员意识淡化。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随着农民党员活动场所、活动规律的变化来不断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党组织管协会、协会促产业、产业联农户”的思路,大胆创新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变过去按党员居住地划分党组织为按党员从事的产业和各自的专长划分;变过去党组织由组织单方设定为党员自主选择和组织统筹安排相结合;变过去党组织的统一化教育管理为普遍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把产业协会中的党员和经济能人组织起来,着力把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更好地带动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二、围绕产业抓党建主要做法
(一)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引导。一是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完善领导体制。全乡有65名乡、村干部担任协会领导职务,协会负责人中党员比例占85%。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协会行为。按照“民办、民管、民治”的原则,初步健全了协会的代表会议、理事会议、监事会议等“三会”制度和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三个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协会内部的民主管理,形成协会自律机制。三是改进党组织设置,党支部延伸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党委打破过去按区划设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根据产业布局调整设置党组织,先后成立了以仔猪发展为依托的仔猪协会党总支、以蚕桑发展为依托的蚕桑协会党总支、以水果发展为依托的金花梨协会党总支和以蔬菜发展为依托的瓜菜协会党总支,扩大和延伸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二)引进专家指导,为协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解决全乡仔猪、蚕桑发展科技含量低、市场份额少、品种优势不突出的问题,乡党委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和重庆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聘请4名专家教授。按照专家联协会带农户的运行模式,在蚕桑的生产管理、科学饲养;生猪的品种改良、饲养等各个环节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科技示范,变科技优势为经济效益。蚕桑协会首席专家、重庆生物研究所余教授,引进示范的嘉陵20号蚕桑新品种,以叶片厚、叶芽多、叶面大、营养丰著称,每亩节省成本25元、增产增收150元,亩平经济效益提高175元,仅此一项为蚕农增加收210万元。
(三)提供协调服务,改善协会发展环境。一是提供信息服务。乡党委、政府在因英特网上建立了*仔猪网站,与全国各有关网站进行联网,及时采集市场和科技信息,定期为协会和农户信息。二是提供政策和支持。先后出台了引进良种母猪奖励政策,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持政策和信贷贴息政策等。乡党委还组织政法工商部门,严惩菜霸、市霸,为协会和农户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服务协会和农户的平台,几年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协会和会员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争取各方支持,协调筹资10万元作为协会的流动资金,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户进协会。各协会党组织通过广泛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加强思想教育,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顾虑;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实地指导和印发资料等措施,坚持分期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技能本领,增强市场观念,积极引导农户加入专业协会。目前四大协会吸收会员1586人,带动农户4458户。内联8家龙头加工企业,56户运销专业户,营销队伍120人,外联全国20个省市。
(五)实施“三个培养”,选配好关键岗位的骨干力量。即把协会中的专业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协会的致富带头人;把协会中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近两年,乡党委在协会中先后选拔60名村级后备干部,发展新党员24名,其中15人成为村干部,6人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仔猪协会会长、现年32岁的养殖大户陈德远,利用外出打工掌握的生产技术,回乡创办了该村第一家年出栏近千头的生猪养殖基地。村党支部为支持这一大户的发展,帮助筹措贷款5万元解除该户的资金困扰。在该户的带动下,该村已有10户规模的养殖大户。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陈德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六)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引领农户闯市场。4个协会中,每个党员实行对口帮扶,帮带5户以上的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在党员的带领下,*的仔猪闯出了市场,远销新疆、陕西、河南等省内外30多个县市。
三、围绕产业抓党建初见成效
围绕产业抓党建,拓展了农村党建工作渠道,密切了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一)延伸壮大了农业产业链。“支部加协会”运行机制,在推进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成立一个、影响一片、致富一方的引带和辐射效应。*仔猪协会根据仔猪生产的发展,先后组建了饲料供应、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仔猪销售等各类专业分会4个,不仅推动仔猪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将产业链延伸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现在,已形成了“养猪的不卖猪,卖猪的不养猪”产销分工的格局。全乡销售专业队伍达120多人,拥有20多台专用的运输车辆,从事仔猪养殖的农户有2000余户,注册了“*”商标,产品远销省内外。
(二)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协会已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般农村专业协会的会员年收入是入会前的2—3倍,高的达5—10倍,60%的会员户平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10%的达3万元以上。新型农村组织化方式,让*、*、*、*等村农民普遍尝到了甜头。20*年会员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0.8万元,全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2350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乡党委把协会作为支部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坚持党管协会,发展壮大协会,不仅将党组织延伸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加、运、信息等环节村组“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几年前,卖猪难引起的农民们集体上访,现在村民有困难,支部出面,协会解决,从而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村村民贯南京深有感触地说“跟着支部走,致富不用愁”。
(四)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壮大,在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为解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人员安置难题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乡现有“七站八所”人员49人,其中涉及农村口的人员16人,现在因协会发展需要,已安排9人到协会帮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