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和谐管理做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和谐管理做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和谐管理做法

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只有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1、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社会利益分化的需要。社会利益的分化,是体制转轨时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它涉及每个经济主体、每个社会集团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利益分化一方面激发了社会要素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系统、不同社会群体间在分化速度和分化程度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不平等现象的动因。能否在全面认识利益分化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使利益驱动作用得到正确发挥,使利益矛盾和冲突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够在彼此协调的基础上稳定快速地得到实现,已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2、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社会心理异化的需要。当前社会变迁的速度快、程度深、力度强,造成了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一切对于人们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系统形成巨大冲击,比如升学、就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竞争,对人们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替换频率加快等,构成紧张和焦虑;下岗失业失土、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引起心理失衡;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难以及时有效地交接所形成的“空白”,使人们产生心理困惑或迷茫感;随着社会流动的范围扩大、频率加快,导致归属感程度的降低等等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社会心理,很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引爆点,发生不可预料的社会破坏,阻碍社会发展。

3、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社会组织退化的需要。从社会管理主体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转变,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社会管理主体已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化,既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自治组织,也包括社会组织自律管理和公民个体的自我管理。但由于目前政府自身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相关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各类主体的职责界定不清,各自分工不明,相互对接困难,甚至严重脱节,导致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

4、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社会职能弱化的需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正面临着“一变五增”的新情况,即老体制下的职工逐步弱化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增多,有着数量庞大、构成多元的“体制外人员”和流动人口,大量地处于几不管的真空状况,社会管理的“缺位”问题更为凸显,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社会组织形态的重大变化。

二、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努力方向

政府职能不管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本质都是公共服务。结合九江实际,在加快政府自身转型的过程中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于五大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为社会和谐安上一个“温度计”。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统筹兼顾方方面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着重就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民生问题的突出领域,加大社会政策供给力度,构筑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

2、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为社会和谐安上一个“晴雨表”。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我国的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应该服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具体而言,要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

3、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为社会和谐安上一个“减震阀”。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网络,评价和监测社会发展进程,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及时预警,及时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尤其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内幕性动态信息,做到及时获取、准确研判、快速报送、分类办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办法,统筹化解矛盾纠纷。

4、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为社会和谐安上一个“连心桥”。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困难家庭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救助政策措施。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巩固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

5、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机制,为社会和谐安上一个“助推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目前我市财政支出结构还带有明显的“吃饭财政”、“建设财政”的特点,对于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往往“力不从心”。因而要要致力于把“蛋糕”做大,加快发展,积极培植各类财源,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深化“强工兴城”战略,以壮大经济实力来壮大财力。在此基础上,切实推动“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建立各级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九江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根据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九江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坚持践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俯首为民办事,贴心为民解难,在打理民情、民声、民事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标准,把握社会脉搏,服务发展要求。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抓住发展的主要民情的同时,我们广泛听取、汇集各方意见,对其中突出的民情问题,竭力予以解决。一是紧贴市情,打造城市新区。根据近几年城市发展步伐放慢、出行难凸显的市情,跳出老城建新城,即跳出浔阳古城建设八里湖新区,推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重心由“两湖(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过去的一年,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项目高效推进,8个月内先后启动三批次十大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规模突破50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城市框架拓展一倍,使“浔阳古城、生态新区”双城合璧、相得益彰。二是紧贴企情,推进国企改革。到年底,全市未改制国有工业企业共需改制成本大约41亿元,而且每拖延一年要增加约3亿元的人员费用支出。年,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全省率先破局,采取“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打捆企业资产融资、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处置资产还债重组”的办法,全市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7.7万人,安置率达95.9%;市属34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3万职工“三金”得到落实。三是紧贴民情,解决遗留问题。

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中心城区近20年来的商品房开发和单位建房涉及国有土地和房屋登记发证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和处理,实事求是地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截止目前为止,累计受理项目620个,共涉及719栋房屋、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居民约2万户;已发土地证1.9万本,土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已发房产证6092本,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这一民生实事大大提升了九江市民的“幸福指数”。四是紧贴舆情,治理发展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环境、市场环境、人居环境,下定决心进行整治。出台“从政九条”,治庸惩腐,整治“官场”,解决少数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不守规矩、行政不作为等问题。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在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七个方面查处一批案件。着力整治鞭炮声、麻将声“两声”扰民、“乱停乱放乱摆”现象,倡导文明生活,打造宜居人居环境,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城市。

2、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做大民生实事,保障群众需求。对关乎民生的事,做到尽力而为。对民生工程事项,努力做到项目上不打折扣,只多不少;投入上不讲困难,只增不减,进度上不讲条件,只快不慢。一是尽最大的力量改善民生。紧紧围绕省政府“民生工程”责任状的总体目标,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省排位整体前移。在此基础上,我们自我加压,把人民盼求、发展需求和政府力所能及的民生实事选出来,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承诺,列出责任人和时间表,将每件实事都落实到分管领导、分管战绩和责任部门,力争将这些事项办成、做实、干好。年,在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60项民生工程指标的同时,市政府增加了33项为民实事。年,在省民生工程8大项54件的基础上,市本级又自选46件,共整合各级投入25亿元以上,为民办实事100件。涉及民生工程的经费,即使是拿出政府“压箱底的钱”,也要确保承诺的事兑现、说出的话算数,使民生工程成为信用工程、民心工程。二是尽最大的努力解除民忧。对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高度关注,尽力解决。坚持把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解决农村贫困户、受灾群众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在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年,市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群众就业、增收、创业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就业、支持创业、促进增收的措施。近50万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3700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在市政府确定的33件为民实事中,有新招录1000名医务人员和1000名教师、改扩建40所农村敬老院、改造学校危房、向城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发放价格补贴1万户以上,等等。年,继续加大解除民忧力度,加大民生自选动作,加大关爱弱势群体和公共福利。三是尽最大的可能保障民安。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尽最大的可能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年,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4%和7.6%,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在全省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测评中名列第三。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视察九江时赞叹的说:我在九江感受到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

3、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建立民声通道,受理群众诉求。百姓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小事”,承载着民生,凝聚着民心,体现着民意,百姓的诉求、建议能否畅顺,是一个地方和谐、稳定的坐标系。听得进来自群众的各种声音,包括意见、建议和批评,将群众视为亲人,是浓厚亲民之情的必然动作,更是党和政府具有人民性的实质所决定的。一方面,全力打造畅通的“民声直通车”。年3月,市政府依托通讯技术平台,在原有市长热线的基础上,与中国移动九江公司共同打造全省首家服务平台--市政府民声直通车受理中心,按照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和传真、市长热线电话和市长手机、信箱、网络信息和广播、电视信息、实体信件和信访局转办件及接待群众来访诉求“六个类别”,实行当天、一周、15日、30日、60日“五个办结时限”,分部门办公室主任(经办人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单位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市长“四个层级”自动升级处理诉求,建立一个以诉求信息自动化处理为主体的平台,使政务热线成为“统一接受、分类受理、快速反应、限时办结”的诉求处理体系。

自年3月开通的一年时间,共受理市民的建议、咨询和诉求6424件,直接办结回复市民的4727件,转部门办结的1659件,办结率99.4%,得到市民百姓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今年3月,结合民声直通车办理工作,我们又建立了回应引导网络舆情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重点关注和掌握好社会舆情信息,对网民咨询、求解、质疑类的留言、跟贴及时收集、整理、归类,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做好政策宣传、解释说明、释疑解惑文稿起草工作,及时跟贴,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及时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其中属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转民声直通车平台办理,尽快解决落实,发挥互联网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造势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民声直通车及网络舆情回应机制既成为政府了解民情的通道,也成为政府检验工作的镜子;既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盼求,也能找到政府工作的差距,成为党政领导了解民生、化解矛盾的好助手。拉近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距离,使群众可以在任何时候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反映问题、表达诉求,解决了群众到个别职能部门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提高了部门效能,也让群众更深入理解了党委政府施政方针、执政重点和行政目标。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一些相对集中的社会矛盾,适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大量不稳定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超前采取防范措施,加大解决力度,有效防范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