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温室葡萄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温室葡萄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温室葡萄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温室葡萄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乡互助村,位于沈阳市西南,现有耕地4288亩,人口1248人,358户。近几年由于大力发展温室葡萄种植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成为驰名全国的“温室葡萄第一村”。全村共有葡萄温室1760栋,占地3520亩,

户均5栋,人均1.4栋,人均收入仅葡萄种植一项就达1.4万元,提前进入小康社会。

互助村的温室葡萄种植始于1997年,10年来经过了思想转变、稳步发展到规模生产的曲折历程。

一、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

十年前,互助村还是个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小村,由于地处偏僻,土地面积又少,年人均收入只有830元,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贫困村。群众总结顺口溜说:“地处远郊互助,自然水减速,农业电减度,粮食产量上不去,百姓你穷他也穷。”如何增收致富,成了全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目标。通过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和周边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和自身的不断总结,村干部一致认为只有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才是互助村今后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了,观念转变了,那么什么才是适合村里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呢?有人想到了王世洪。王世洪是互助村的一名党员,早在1985年,他就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支起了两个20米长的塑料大棚,栽植葡萄,第二年就收入了6000元,这笔互助村有史以来最大的“巨额收入”曾经轰动了全村。但是建一栋温室至少也要上万元,投入高、技术难、风险大这些因素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那时王世洪等少数几个人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已经不满足于在自家园田内发展,向村委会提出了想要扩大规模的想法。这个想法促使村党支部做出了以发展温室葡萄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的决定,立志带领全村人民奔向致富路。

1、干部带头,典型示范

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上讨论发展温室葡萄这一决议时,许多党员和代表们都认为,这个想法太冒险太不符合实际,“我们是老水田区,只有种水稻才是最保险的,搞大棚,种葡萄小打小闹还行,大面积搞肯定不行。”“大棚投资大,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投入,一旦赔了后果谁来负责?”“葡萄能适合在大地种吗,那复杂的技术咱老百姓能掌握吗?”等等,反对声一片。但村干部依据王世洪的成功经验算了一个帐,当时水稻价格持续低迷,亩效益也就500元左右。建一栋温室占地2亩,每栋可产葡萄1500斤左右,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每斤最少能卖到10元,每栋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是种植水稻的10倍以上,是值得推广发展的特色产业。顶着巨大的压力,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先把村西40亩最次的旱田地块拿出来发展温室,除了王世洪等几个人外,村干部还带头每人包一栋,承包费按照比普通地块高的超包田价格收取。就这样1998年春,整地栽苗,秋天24栋长60米、宽7米的温室建了起来。99年6月上旬,葡萄上市,每栋温室产葡萄1500斤,每斤价格10元,当年就收回了建棚的全部投入。看到党员干部们带头建温室,并取得了如此高的经济效益时,村民的积极性骤然提高了,提出申请建棚的人多了起来。

2、力排众难,稳步发展

部分群众看到了建棚的农户真的挣到了钱,产生了强烈的发展愿望,村党支部也更加坚定了发展温室葡萄的决心。初步规划把公路两侧的水田地拿出来作为发展温室的基地。在党员大会上讨论时,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许多党员认为这是村里最好的水田地,打井办电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改成经济作物后将全都作废,经济损失太大了;建温室挖沟砌墙,将来万一不行地将很难恢复;大面积种葡萄销路万一不畅,卖不出去该怎么办等。尽管村干部从村民收入徘徊不前的现实出发,宣传温室葡萄是反季栽培,错季上市,市场非常畅销,效益非常客观,是有效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好办法,仍然说服不了大家。党员不同意,规划没法做,没办法又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经过几轮的讨论,反复协商做工作,又制定了村里协调贷款、降低承包费,给与一定补贴、村里负责组织技术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村支部甚至还立下了军令状,取得了半数以上代表的同意后,方实施了土地调整方案,确定了公路两侧的温室发展基地。2000年又是村干部带头,建温室38栋。为了让新建的农户心里有保障,村里做担保,积极协调信用社贷款,统一从厂家进原料建棚,即节约了资金又方便了群众。春天大风天气,容易出现棚膜撕裂、火灾等问题,村里专门成立护卫队,谁家的棚子出现问题,立刻进行抢修,保障农户利益不受损失。就这样,这38栋温室每栋收益都在万元以上,群众尝到了甜头,2001年发展了178栋。2002年由于乡党委、政府争取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资金,市、区政府富民小区建设的奖励资金

的扶持,加强了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沙石路、农电线路、排水桥、涵、沟),特别是争取到区农行、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和可以跨年还款的政策,更是对村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老百姓听到这两个消息后,热情倍增,纷纷到村里报名,当年又新发展115栋。就这样,村干部的心落了底,觉得决心下对了,路子走对了,方向选对了。老百姓的心也落

了底,觉得致富有希望了,多年的贫困帽子终于可以甩掉了。多年来全村树立了王世洪、崔连柱、马洪宝、王福德等一批市、区、乡的示范户、标兵户,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也是潜移默化的催化剂。从前反对声最高的村民艾英柱、邹春德于2001年开始发展,因自有资金不足,卖掉了自家的房屋,分别建5栋和7栋温室,现在家庭年纯收入分别是6万元和8.4万元,不但脱了贫,还奔上了小康。

二、科技支撑,壮大优势产业

1、确定优良品种,创新栽培技术

王世洪最开始在园田种植的葡萄品种是市场上比较常见“乍娜”、“黑奥林”。尽管当时也非常热销,但是市场的发展要求品种不断的更新,1995年,他引进了美国“无核白鸡心”这一优良品种,并自费请教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熊岳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研究关键技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观察,总结,终于获得成功。他培育出的温室无核白鸡心葡萄,皮薄、肉厚、粒长、含糖量高,口感清甜,深受客户喜爱,市场非常畅销。他的栽培管理方法独特、创新,解决了白鸡心葡萄易染病、坐果率低、果粒小、不易连年丰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被业界称为“互助栽培法”。“无核白鸡心”也被确定为互助村大面积种植的主栽品种。

2、加强科技培训,确保产业发展

如何使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牢牢掌握栽植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葡萄,是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难题。在村党支部的努力下,村里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的方式式,发挥本地实用人才王世洪的模范作用,分阶段进行培训和棚内指导,传授经验和方法,还聘请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专家授课,为村民系统讲解温室葡萄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农民在管理技术上的各种难点问题。村里还出资印发了实用技术小册子,无偿发给每个种植户。目前已培训本村和外村农户2000多人,发放技术手册5000余份,确保种植葡萄的农户家家都有明白人。

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技术人员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为此,村里成立了技术小组,由王世宏担任负责人,全天候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小组不间断地到外地学习考察,将国内外最新、最好的管理技术,及时传送给每个农户。在葡萄生产的各个环节,技术人员坚持到各家各户指导操作,特别是在喷洒农药、施肥期间,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提前培训,从而保证了葡萄绿色、无公害,达到技术标准。

3、搭建科技平台,建设科研基地

村里还与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熊岳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依托科研部门,建立科技服务试验区,占地50亩,投资200万元。建育苗温室10栋,炼苗场1000平方米,组培室300平方米,实验室300平方米以及其它配套设施。主要功能是为基地引进优良种苗、种苗繁育和种苗试验,研究温室葡萄延晚栽培新技术等,为温室葡萄产业的发展确定了科技保障。

三,政府扶持,做强规模产业

1、扩大产业优势,打造驰名品牌

为不断扩大产业优势,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结合农村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互助村制定了发展温室建设的长期规划。规划以农户为主体,占用自家的承包田来发展温室。村里在建设规模、占地标准、使用生产资料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统一安排。此规划不仅解决了连片开发存在的土地制约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有效调动了群众建设温室的积极性。由于规划合理,互助村的葡萄温室已经形成连片开发规模,“一村一品”建设已见成效。预计到2010年,全村温室将达到2140栋,户均6栋,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品牌的产品,再好的东西,消费者也不一定认可。前几年,互助村一些农户认为葡萄没有品牌和知名度,担心卖晚了会卖不出去,还没等葡萄完全成熟,就急于出售,结果价钱卖的很低,质量也没有保证。而外地的客商认为互助村的葡萄虽然好,但没有品牌,在购买时也不断地打压价格。为此,乡、村两级政府下决心一定要创出自己的葡萄品牌,先后多次派人到黑龙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十个省市考察市场,到这些地区的大型超市推销葡萄产品,并在亚洲最大的进出口水果批发市场广州里水市场和北京四道口高档水果批发市场进行试卖,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青睐。2002年由乡里出资,为大棚葡萄注册了“香野”牌商标,2003年获国家绿色产品证书,2004年获沈阳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葡萄生产专业区被辽宁省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06年7月,国家第十二届葡萄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数十位葡萄专家学者对棚栽葡萄技术的创新赞不绝口,一致认为,互助村不愧为全国温室葡萄第一村,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其“全国无核白鸡心葡萄设施栽培示范区”称号。

2、政策资金扶持,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2001年,沈阳市政府制定富民小区建设奖励政策,用财政资金反哺农业,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仅5年多时间,全村就形成了产业规模,3520亩温室、大棚基础设施的沙石路、农电线路、排水桥、涵、沟实现了配套,为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产业注入了活力,使产业发展有了后劲。真正做到了“农民温室建到哪里,政府配套设施就跟到哪里”。到目前为止,互助村温室葡萄产业总投资3090万元,其中村、农户自筹264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5,主要用于主体设施建设(温室、大棚、水井)。市、区政策扶持资金450万元,占总投资的15,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沙石路、农电线路、排水桥、涵、沟)。

3、协调信用贷款,保障产业稳步发展

要想大发展,没有资金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的困难,村里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贷款扶持,10年来累计贷款1150万元。每年还款率均达到98-100,互助村被沈阳市农村信用联社评为“信誉村”。贷款拉动了温室葡萄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了信用社存款率的逐年增长,形成了相互促动、良性循环的局面。

4、创建协会,培育市场,创造永不枯竭的财源

再好的产品必须销出去才会有收益,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用“市场化”理念谋划农业,才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这种认识,政府组织成立了葡萄协会,对葡萄产业的技术管理、争创品牌、市场销售、科研创新、调解土地纠纷、长远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规划。

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根本条件。为保证葡萄生产品质,协会成立了生产质量检验小组,农户从建棚、购苗、定植、管理、施肥、防病、销售、冬藏等各个环节,都由质量检验小组指定专人进行质量把关和技术指导。质量检验小组到厂家统一以批发价购买塑料棚膜、草帘、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在节约生产资金的基础上确保了生产资料的质量、规格符合标准。同时还成立了质量检测室,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在葡萄串型、串重、颗型、颗重、口感等方面都作出严格的规定,确保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互助村生产的葡萄也越来越多,每年产量达到上千吨,只靠几个地区的市场,葡萄销路是无法保障的。为此,乡、村两级政府更加注重市场培育,先后组织一些学历较高的年轻人参加国家、省、市农村经纪人业务知识培训。经过培训,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村乃至全乡的葡萄销售工作。目前,这些经纪人已将互助村生产的特色葡萄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专门网站,并与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产品经纪人建立了长期联系。“香野”牌无核白鸡心葡萄远销到国内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上门订货的经纪人络绎不绝,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卖上好价钱。温室葡萄成为互助村永不枯竭的财源。

四、“一村一品”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蓬勃发展的温室葡萄产业,“一村一品”建设的卓越成效,不仅带动了互助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也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的的大发展,以互助村为辐射点,形成了全乡9710栋温室,销售收入1.08亿元,利润8340万元,人均收入达7366元的优势产业,温室葡萄收入占全乡人均收入的62。温室葡萄成为永乐乡的支柱产业,“一乡一业”局面基本形成,真正发挥了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的巨大作用。

为放大优势产业,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2007年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沈阳永乐农业经济区,辐射永乐、红菱、王纲、八一四个乡镇,涉及30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2万户农户,7.7万人,耕地面积17.32万亩,区域面积190.43平方公里。永乐经济区将以温室葡萄产业为主打,集基地、物流、储藏、保鲜、加工、检测、科研为一体,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葡萄价格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辐射东北亚地区的葡萄集散中心,最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