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

(2007年9月)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作为一项助农增收的基础工程,全面编制规划,完善推进体系,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工作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扩张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构筑了一条“农产品—优质农产品—优价畅销农产品”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90元,比上年增长11.2%。

一、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效益。目前,全市已形成“四青”作物[青玉米、青花生、青毛豆、青蚕豆(含青豌豆)]

、特经特粮、优质西甜瓜、特色蔬菜、花卉苗木、海门山羊、优质畜禽、优质水产等八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亩产值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田块面积由1997年的18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45.6万亩,年增长10.88%,占总耕地面积的50.64%。具体措施上,一是抓住关键壮大设施农业。充分利用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有利契机,加大对设施种养技术的宣传培训,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等方式,扩大示范、推广效应,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发展设施种养中来。同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引导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筹集、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和产品后处理等问题,全力推进大中小棚、地膜覆盖、高架养羊、滩涂围养、笼养蛋鸡等设施农业发展。在种植作物上,扩大到瓜蔬、“四青”作物、花卉苗木等。今年上半年,全市大棚面积发展到5.1万亩,同比增长6.52%;瓜蔬总产量32.9万吨,同比增长6.07%;中药材、甘蔗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5.9万亩,同比增长5.36%。“四青”作物是海门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的创造,是海门农业的一大特色。2002年被省政府列为苏中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高效作物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每年种植“四青”作物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可增收2.8亿多元。二是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围绕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家禽、海门山羊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典型,完善“协会+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畜禽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山羊饲养量119.30万只,同比增长6.27%;生猪饲养量同比增长21.22%。生猪、肉禽、蛋禽规模养殖同比均增长5个以上百分点。我市还利用沿江沿海水资源优势,推进特种水产品养殖,在巩固提高河蟹、虾类等优势品种产业的同时,扩大特种水产养殖比例。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12.75万亩,新增高效渔业规模化养殖近1万亩,水产品总量同比增长5%以上。三是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今年以来,先后引进、开发了40多个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大的农业新品种,推广了10多项省工、节本、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适新技术。随着“海蜜甜瓜”、“金海5号玉米”、“双胞山药”、“错期播种”、“水果避雨栽培”、“农产品保鲜”、“高架养羊”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引进与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种养效益。目前,全市“四青”作物、四色宝豆、瓜果蔬菜、家畜家禽及水产品的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适新技术覆盖率达95%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科技的自主研发,如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又成功研制了青麦仁保鲜处理技术,将青麦穗通过脱粒、烘制、研磨等过程,经特定保鲜规范及工艺流程处理后,变原来只能鲜品上市销售为鲜品上市、保鲜上市和冷冻上市销售等多种形式,使其从季节性很强的农产品变成全年供应品种,改变了以往集中上市造成价格低廉的状况,农民种植一亩小麦收入可望达到2000元以上。从明年开始,我市准备将原有的“四青”作物增加青麦仁后为“五青”作物,并进行推广。

二、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依托,增添农民增收后劲

有质量才有竞争力、才有高效益。我市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有效保障,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上档升级,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多层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我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7个、绿色食品基地12个,面积72.75万亩,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92%;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3个、A级绿色食品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78个,制

订地方标准22项、企业标准35项。2004年,我市被确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市”。二是大力度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体系建设。一方面建立产地准出制。每个基地都建立专门的农药残留速测室,对农产品检测实行“四个结合”,即:基地检测人员抽检和农民送检相结合、市农检中心人员抽检和乡镇检测人员定期抽检相结合、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相结合、突击抽检和常规抽检相结合。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准入制。我市从2003年开始,就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市场专门开辟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专销区,走出了一条“基地+专销区”的新路子。目前,我市所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部实行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单位基本覆盖了全市农贸市场和主要超市。三是全方位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了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经认证,可检测农产品79项、101个参数。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市区主要超市的质量检测队伍建设,共有基层检测人员155人、速测室(点)68个。检测耗材费用列入市财政预算。目前,我市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市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检测室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已经形成,有效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龙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农业园区,培育壮大各类流通组织和行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着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接基地,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力量。围绕“四青作物”等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保鲜、精深加工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2家,其中龙头企业42家,蔬菜速冻能力近8万吨。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3.99亿元,带动农产品基地49.36万亩次,带动农户32.44万户次。部分企业还实行“订单农业”,采取保护价收购,保证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二是有效凸现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围绕农业主导优势产业,注重培育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科技、高效益、强带动”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农业区域特色板块。目前全市已建连片大棚300亩以上、平均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园区12个。园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种植,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不断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标,着力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6年,全市138家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各类农副产品9.66亿元,带动基地5.42万亩、畜禽业270万头。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民经纪人达3.2万人,年营销各类农副产品13.6亿元。通过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做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既完善了市场组织体系,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又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今年上半年,我市各类农产品实现外销收入6.57亿元,销售各类农副产品9.7万吨,其中销往上海农贸市场的具有我市特色的“四青”作物、香沙芋艿、香芋、洋扁豆、盘香豇等农副产品6.82万吨,部分产品还填补了上海市场空白,深受上海居民欢迎。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亩产值3000元以上的田块面积占总耕地面积可达55%以上,其中5000元以上的田块占比达20%以上、万元以上的田块占比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突破8000元大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农民增收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要想继续保持农民增收的高幅增长率还面临着较多困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完善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一波带动农民增收的推动力,使广大农民尽快全面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