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如何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何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谈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需要大力弘扬的。

学习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领导干部应该通过超前的思维、科学的决策、创新的工作、扎实的作风,努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增效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是农民如何实现小康的问题,是农业如何搞活的问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当前,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问题、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形势下城乡改革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一方面,农民不仅以自己的产品贡献保证了社会稳定,而且以要素贡献、市场贡献支撑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在市场中面临的风险、付出的成本很高,但得到的回报却相对较少。现在,占人口总数近70%的农民只有不到35%的市场购买力;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的收入水平要达到8000元,而现在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如果没有农业产业和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利益的体现,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们一定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其真正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主要精力用在抓“三农”工作上,绝不能搞“口号农业”。当前,要切实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化解农村债务、财务制度建设、文明新村建设等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工作,解决好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搞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经济,结束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与时俱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痛苦的转型时期。农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农业的传统优势在减弱,新形势、新情况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在增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指导农业发展。

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用办工业的办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这是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二是依靠工业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三是加快为农业提供技术装备,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四是依靠工业文明的辐射和带动,用办工业的办法来办农业,采用市场营销、品牌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逐步缩小在生产方式上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这些工作有很多是我们过去没有涉足或关注不够的,但却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比如,农产品加工业“腿短”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至今仍没有根本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一头跨工业,一头连农业,既没有纳入城镇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没有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范畴。在一些地区,即使农产品加工业有所发展,又担心它与城镇工业争市场、争原料,所以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政策保障,更没有投入支持。这是传统体制下城乡分割、行业封锁造成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更谈不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树立按比较优势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与合作的理念。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正处在新一轮的分工与合作的激烈竞争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一切,市场改变一切。过去湖北农业有优势、有地位,是因为粮、棉、油、猪等大宗农副产品在全国占领了一定市场。现在湖北农业难,难就难在这些传统产品失去了市场,有市场的产品又不多。这说明,市场竞争中的所谓优势是相比较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持优势,关键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竞争力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先进的生产力。农业竞争力强不强,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围绕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来做文章、下功夫。

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农村工作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如何让农民走向市场。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进入市场比较早。农村20多年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让农民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农民真正进入市场,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最基本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有比较有效的服务。现在农民最不满意的是不公正待遇、不公平竞争,最需要的是信息和技术服务,最苦恼的是把握不了市场变化,不知道种什么赚钱。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没有保障,就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农村生产力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因此,我们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就是要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由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者变成以出售商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者。农民只有进入市场,其生产经营行为真正与市场结合了,增收才有保障。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后,就有条件在城市立足,就能逐步由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这是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的任务是要加速这一进程的实现。

创新体制:解决“三农”问题的动力

当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在农村和农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最紧迫的是要加快“四个创新”。

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农村管理体制的弊端是管得过多、过死,基层政权过于膨胀。现在,最困难的问题是行政成本过高,财政不堪重负,农民不堪重负。乡镇等基层一年到头,不能全身心地谋发展,而是忙于解决钱的问题。由于机构膨胀、人员膨胀、权力膨胀,导致在一些领域,主观愿望上是要为民服务,客观上却是与民争利,成为影响农民积极性发挥、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最直接、最严重的障碍。当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既要看农民负担是否减轻,也要看农村管理体制是否理顺。创新农村管理体制,重点是科学设置机构,在减人、减事、减支和转变职能上下功夫,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管理的责任和利益机制问题。现在大多数与农民有关的所谓“管理”,都是建立在由被管理者支付管理费用基础上的,严重扭曲了管理的本质。如果管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直接由被管理者来“埋单”,那么这种管理与其说是一种公共责任,不如说是一种无本万利的谋利手段。现在,农民需要管的事无人管,管也没有管好,不需要管的则抢着管。这种状况不改变,“三乱”问题就会屡禁不止,精简了的机构还会再度膨胀,减下来的农民负担也会随时反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在创新管理体制、转变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上下硬功夫。

创新农业运行体制。当前农业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人均一亩耕地、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是难以实现全面小康的。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走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公司制的路子。农业不搞企业化,就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很难得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留住农村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贷款、引进科技等),就不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产品的互换、城乡市场的互补。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有企业化、市场化的体制作保障。现在搞调整、搞开发,基地建了不少,调整的面积也不小,但普遍用行政的办法组织,集资的办法投入,分散的办法经营,真正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进入市场、获得效益的并不多。这方面的教训太多太深刻了,应该认真总结,在创新体制、建立机制上下硬功夫。

创新农村融资体制。现在是社会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村资金最紧缺的时期。一方面,外面的资金难进来;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非农化”,农村发展缺乏资金已成为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既要争取各级政府增加投入,更要创新农村融资体制,其核心是遵循价值规律,让投资者有丰厚的回报,愿意把钱投入农业,使农村资金来源多元化。现在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关键是要打破各种体制性障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搞股份制经营,搞招商引资,变“死资源”为“活资本”,以“土资源”引“洋资本”,将海外资金、工商业资金、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农村,转化成为农业开发和农村发展资金。

创新农业科技体制。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实现农业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突破性的科技支持。创新农业科技体制,重点是解决好科技与生产如何紧密结合的问题。一是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改变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技术推广机构的办法,依托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区域性的技术服务机构。二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既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也为农技人员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获取合法收入,先富起来,带动农民致富。四是进一步搞好农科教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村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