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农村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其中的党员数量也在日益增加。农村流动党员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更是流入地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和改进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让每一位流动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永葆先进性,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五难”:

(一)去向难掌握。一些农村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全县在外务工、经商及投亲的农村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还有一部分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哪里赚钱就流动到哪里。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外出流动的农村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返乡,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一些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在流入地无“家”可归,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教育培训等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现实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进行,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此外,由于传统的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很难适应流动党员这新的特殊群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外出流动的农村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

(五)作用难发挥。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当部分流动党员一心向“钱”看,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组织安排的工作置之不理,对家乡的建设漠不关心,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弱化。

二、原因分析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深。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许多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其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存在着不想管、不愿管、不好管的思想,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有的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是“嫁出门的女”,不必管;有的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是“借店歇脚”,不是自家的人,一旦接收其组织关系,就有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何必自找麻烦,干脆不管。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的流入党员拒之门外,不让他们参加当地的组织生活,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造成“五难”现象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党性观念不强。部分外出流动的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出现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情况;还有的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拒绝组织监督,成为“隐性党员”、“口袋党员”或“档案党员”。

(三)教育管理不力。一是党组织管理不严。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向外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还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没有进行认真的查验,造成《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落实难。二是党组织建设滞后。有的地方虽然有党员,但处于种种原因一直不能建立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宽,出现了“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情况。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克服畏难情绪,消除思想肓区,充分认识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各党委主要负责人要深化对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误区和盲区。《党章》中明确指出:“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者其它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各级党组织应该看到,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管好他们,用好他们,不仅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而且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建立责任制,定期研究,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激活党的每一个细胞。

(二)创新管理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教育管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新办法,完善管理机制,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理顺关系,建好组织,让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有“家”。针对乡镇流入城区、城区流入社区的流动趋势,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措施,抓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归并和转接工作,使这些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人人有“家”可归。一是要进行“多头并”,理顺组织关系。凡是本县内流入县城单位和非公企业务工6个月以上的党员,非公企业已建党组织的,本人组织关系必须转入企业党组织,未建党组织的一律转入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出县外的党员,各乡镇党委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其取得联系,按有关规定做好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二是实行“两头清”,搞好转接工作。流出地党组织要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认真清理,分类处理:凡外出超过6个月的,其组织关系一律转到所在地党组织;确实无法转出的,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另外,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外出党员必须开具《党员证明信》,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出后,应凭《党员证明信》,主动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开展“分头建”,构筑活动阵地。首先,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社区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层党小组,使党组织覆盖到整个社区。其二,坚持行业管理的原则,健全行业党组织。在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各主管部门要在个体经营者协会和县工商联合会分别建立个体协会党支部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其三,坚持流动管理的原则,建立临时党组织。根据流动人员分布区域情况,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外出流动党员。

2、加强联系,畅通渠道,让农村外出流动党员回“家”。流出地党组织要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等有利时机,采取深入调查、加强联系、畅通渠道等措施,让流动党员“回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一是开展双找,从“面”上掌握情况。“双找”即“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通过“双找”,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清理并进行登记建档,做到“十个掌握”,即掌握流动党员的详细去向、联系方式、居住地、务工经商点、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身体情况、户口关系、档案关系和组织关系。二是区别情况,从“线”上加强联系。对在周边地区流动的外出党员,各乡镇党组织派出工作组进行“家访”;对有固定联系方式的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向流入地党组织发调查函的形式,了解党员的有关情况;对居无定所的党员,党组织要通过电话进行定期联系;对长期未与组织联系的党员,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沟通联系。三是畅通渠道,从“点”上健全机制。在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取得联系的基础上,从建立机制入手,构筑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稳定的联络沟通渠道,使党员离乡不离党、离家不离心。其一、对县内流动党员,在流出地、流入地和县委组织三个点上建立“三层联络”机制。即:在流出地党组织建立外出党员登记卡;在流入党员较多的县城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流动党员一人一卡,凭卡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报到和参加活动;在县委组织部建立县内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其二,对流出县外的党员,在党组织与党员两个点上建立“双向联系”机制。对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回支部参加活动的党员,由党支部与党员保持经常性“双向联系”。在联系方式上,一方面,流出地党支部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结对联系,随时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动态,向他们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及对家乡建设的建议等;另一方面,在相对集中的外出党员中确定一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党员,作为该外出流动党员群体的联络员,随时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同时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

3、虚实结合,灵活多样,让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想“家”。针对流动党员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和真情帮扶,让党员真心想念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特点、行业分布和知识层面等具体情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科技知识、岗位技能及各类先进事迹的教育培训,使外出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各从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教育形式上,对长期外出务工党员可采取“远程式”(邮寄资料、电话信函等)教育;对流入本县城区的党员,可分别采取“送学式”、“轮训式”、“跟踪式”等教育方式。在时间上可抓住外出前进行“行前教育”,返乡后进行“补课教育”。同时,还要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让他们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情况,畅谈在外的见闻和感受,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务实管用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营造宽松环境。事实证明,只有保护好外出流动党员的利益,为他们工作、生活、创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流入地党组织要在各项政策上一视同仁,把外出流动党员与正常党员平等对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三是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各有关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在生产中,流出地党组织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组织人员帮助外出流动的困难党员搞好春耕、夏锄及秋收生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进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挤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募一点”的办法,建立贫困党员救助基金,支持党员在外建功立业。

(三)丰富活动载体,激发责任意识,努力搭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创业舞台

要不断创新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理念,从激活外出流动党员创业和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入手,丰富活动载体,打造创业舞台,引导务工经商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党员出得去、站得住、带得动,努力形成激活一名党员、繁荣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群众的良好局面。

1、分类建卡,挂牌承诺。针对城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中流动党员较多的现状,社区党组织要在辖区推行流动党员挂牌承诺制度,把外来务工党员按务工、经商、投亲等不同类别,制作不同颜色的“共产党员”公示牌,对流动党员的姓名、服务项目及承诺内容进行公开。根据流动党员的本领和个人特长,社区党组织将需要办结的大小事情、帮扶的弱势群体、兴办的公益事业等情况,制成“菜单”,分别发放到流动党员手中,让党员照单开展工作。

2、编入队伍,提供服务。坚持“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服务宗旨,社区党组织可因地制宜地开展“树形象、求发展,争做文明市民、依法纳税文明户”等活动,并将流动党员编入志愿服务队、信息咨询队等,参与社区宣传教育、文化娱乐、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环境整治等力所能及的便民服务活动,。

3、发挥作用,促进发展。针对部分流动党员致富信息广、具备一定发展资金的情况,流出地党组织要组织开展“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提供一条信息、带动一批人员、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活动,号召动员外出流动党员为家乡做贡献,引导流动党员回乡创业,使每名党员都能成为一面面流动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