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深化所有制关系的战略调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所有制关系的战略调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深化所有制关系的战略调整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有制变更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极不相同,那么,所有制关系变更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决定所有制关系变更的终极原因只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根本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继续破除一些“左”的观念:

一是“一大二公”的观念。依我看“一大二公”是顽固的“左”的观念,它在工业、商业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得到清理,而且仍然以隐蔽的形式广泛地发生着作用。

二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先进论”。我认为按照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存在,也不应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先进”。无论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如何,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不能认为是先进的。

三是所有制关系的“补充论”。浙江、福建、江苏的情况表明,改革发展到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在许多地方、行业、部门都与公有制经济一样,以生力军的姿态积极推进着经济增递,实践着“三个代表”。当然我们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给予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条件。

四是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机械数量论”。即僵化地理解“公有制占主体”,机械地规定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比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其发展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是不能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凡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就必然能得到发展壮大;凡是不符合市场需要的,自然就会萎缩淘汰。

五是所有制的“优越程度排坐次论”。即偏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仅以先验的意识,简单地对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优越性程度“排坐次”,国有经济优越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优越于个体、私营经济。这在银行贷款和一些优惠政策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实际上,在不同的产业、行业、部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发挥的优越程度是极不相同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正视这个现实情况。

六是所有制的人为“过渡论”。既然不同的所有制其优越性程度具有坐次之分,那么,不优越和优越性程度较低的所有制就应该过渡到优越和优越程度较高的所有制。在市场竞争中,客观上也确定存在着所有制的过渡,比如,有不少中小型国有企业选择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改革,从而转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有些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转变为不同形式的混合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甚至私营经济。这说明,真正的所有制过渡绝不是按照先验的意识形态规定过渡的,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过渡的,难道我们对此熟视无睹,非要人为制造“过渡”不可吗?

七是所有制形式的“主义标签论”。有的人习惯于贴“主义标签”: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国有大型企业与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合作合成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和建设者,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以上种种观念和说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歧视”。“所有制歧视”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有利于”是背道而驰的,是不符合党和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长期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政策的。

推进改革,实现经济体制转换的新突破,理顺体制关系,是理顺一切不合理关系的基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矛盾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富强的保证。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胸怀再宽阔一些。古人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眼前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带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在好的形势下还存在劳动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不均衡、农民增收缓慢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应关注那些由于所有制问题引发的不稳定的因素,很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解决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理顺体制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而两个转变中,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从根源上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旧体制作用的结果,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只能依托新的体制而生存,没有经济体制转轨的有效推进,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脱离经济体制转变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回归到旧体制下重复建设、粗放经营的老路上去。这种情况恐怕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如果这种倾向出现了,恐怕全国老百姓都不高兴。目前,尽管我们的压力很大,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改革,尽快建立起同国际上成熟的市场关系联接、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机制和体制,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效地抵御各种经济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并通过竞争自立于世界民族发展的前列。基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我们必须横下决心,敢于面对各种挑战。

同志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调整所有制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即要有大的举措,又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古代贤哲们主张“政,不可不慎也”,政策出台要慎之又慎,好事要好好办,一件一件地办。既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又要防止脱离财力无限吊群众胃口的倾向。要把握机遇,切实稳妥地、积极地加快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从全国的大局上看,包括所有制关系调整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关键阶段。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进程,都应更加紧密地围绕建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展开,服从建立新体制的要求,综合考虑各个领域改革措施的设计与整体协调实施,着力形成有利于新体制框架建立和巩固的经济条件与法律条件。最重要的是,根据建立新体制框架的需要,有重点地改革薄弱环节:

第一,站在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高度,继续调整、改善所有制结构。

第二,把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中小企业的改制。

第三,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为重点,切实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创造所有制关系调整的良好氛围。

所有制关系的调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交互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有所发现,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